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唐宋论文范文资料 与菩萨引路:唐宋时期丧葬仪式中的引魂幡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唐宋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22

《菩萨引路:唐宋时期丧葬仪式中的引魂幡》:本文是一篇关于唐宋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内容摘 要:晚唐五代敦煌出现引路菩萨接引亡者像,画面上引路菩萨手持引魂幡,具有接引亡魂往生的信仰意义.引路菩萨接引亡者像具有鲜明的宗教意涵,引魂幡无形中包含了神秘的信仰意味.这种带有明显佛教特点的引魂幡,是儒家旌旗制度在中古佛教影响下的一种变体.在唐宋时期,佛幡与儒家传统旌旗在丧葬仪式中的融合和创造,形成了引魂幡.

关键词:旗帜;幢幡;引魂幡;引路菩萨;往生信仰

中图分类号:K87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4)01-0037-09

唐代的丧葬仪式中出现了一种用于象征性接引亡魂的旗帜,称为引魂幡.在晚唐、五代、北宋时期敦煌地区出现了一批引路菩萨接引亡者像,画面上引路菩萨手持引魂幡,具有接引亡魂往生的信仰意义.学界以往的研究已注意到与之相关的引路菩萨像①,但并未对引魂幡及其在丧葬仪式中的象征功能做专门研究.本文通过探讨引魂幡在唐宋丧葬仪式中的应用,考察其图像特征,分析其在仪式中的特殊的象征功能,并揭示这种带有鲜明佛教特点的引魂幡与儒家传统旌旗的关系.

一、唐宋敦煌地区的引路菩萨

接引亡者图像与引魂幡

引魂幡是佛教所创制的为死者引路的丧仪旗幡,亦可称为引路幡.敦煌莫高窟初唐第332窟送殡图中,棺柩前面仪仗队举的魂幡是首为三角形、身为矩形、首侧有飘带、身下有尾带的彩色魂幡.盛唐第148窟有《涅槃经变》送殡图,五代第61窟有佛传故事画送殡图,画面上众人抬着有饰棺的彩绘灵柩、棺罩,棺帷、飘带随风飘荡,前有魂幡,后有铭旌,前导后拥,既显得庄重,又显示出排场.这类送殡图是依据唐代上层社会富贵人家和大德高僧的送殡礼仪绘制的[1].

敦煌地区发现不少唐、五代、北宋时期的引路菩萨图像,其中描绘有引魂幡的形制.引路菩萨像本身并非在葬礼的过程中使用,而是在水陆法会(相当于儒家丧葬礼中的葬后祭或虞祭)的场合下使用的.但是,引路菩萨图像上所画的引魂幡却在晚唐以后的葬礼中作为引路的旗帜使用.这些引路菩萨像中的引魂幡形制较为统一,都是幡首为三角形、幡身为矩形、两侧有飘带、身下有尾带的彩色旗幡.幡杆都靠在引路菩萨肩上,幡带迎风飘扬.晚唐五代绢画上的引魂幡与引路菩萨、香炉搭配,在超度仪式中接引亡者往生,具有鲜明的接引亡魂往生净土世界的信仰意义.

引魂幡是引路菩萨手持之物,以接引亡者往生,但幡上并不绘菩萨形象.唐代《止观辅行传弘决》云:“凡造幡法,切不得安佛菩萨像.幡是供具,供于所供,如何复以形像为之?”[2]引魂幡由引路菩萨所持,接引亡者往生净土世界.这里需要进一步讨论佛教斋祭仪式中的引路菩萨图像.敦煌归义军时期的几幅绢画和壁画,引路菩萨像身后跟随着被引导往生的亡者遗像,描绘非常生动(见图1—3).引路菩萨,即是引导亡者往生净土的菩萨.这些引路菩萨接引亡者图像,主要用于为亡者超度往生的斋会场合中张挂,或是为亡者发愿祈福的供养壁画,是佛教往生观念在葬后斋祭仪式中的体现.兹将敦煌地区引路菩萨接引亡者图像整理见表1{1}.

从这些图画榜题看,自唐代以后,这种菩萨形象就被称为“引路菩萨”、“南无引路菩萨”或“引路王菩萨”.这些引路菩萨的形象特征基本上具有共同的标志:引路菩萨都是头戴化佛冠,跣足踏双莲,一手持引魂幡,另一手持香炉.引魂幡的形制也较为固定.可见晚唐以后,引路菩萨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3].在印度佛教中并无“引路菩萨”之说,但到了中土则大盛,这与净土信仰在中国的兴起有关.佛教辞典解释“引路菩萨”为:“引导临终者去路之菩萨.其名号末见诸经典,系唐末宋初,与净土教之流行共同兴起之民间信仰.”[4]引路菩萨正是净土信仰传入汉地之后产生的新的样式.引路菩萨头上有化佛冠,可见正是净土信仰“西方三圣”之一的观音菩萨,并负责以“莲花手”接引亡魂往生西方净土[5].

敦煌千佛洞之出土物中有其图像及其名号.在丧葬出殡行列中,常有书写“往西方引路王菩萨”的挽旗,由人持于行列之前,以导引亡者往生西方[6].“引路王菩萨”正是强调说明引路菩萨在所有菩萨中的地位最为尊崇.引路菩萨一般为跣足,脚踏两朵莲花,莲花是净土宗的圣物,代表纯洁与神圣.引路菩萨侧身向着亡者,和蔼相视,正是主动接引之意,而其脚步向着西方,正是去往西方净土世界.跟在引路菩萨身后的,是毕恭毕敬的亡者形象,代表死者的亡魂将随引路菩萨到达西方极乐净土.引路菩萨像所引亡者像一律追随菩萨,面向西方,这是祈愿亡者往生西方净土的信仰体现.这些侧身而立的菩萨与亡者,并不是作为单纯的偶像崇拜对象出现的,而是往生净土信仰的情境化描绘,具有强烈的宗教意涵.引路菩萨像本身并非在葬礼的过程中使用,而是在水陆法会或七七斋等场合中使用的,这些斋会的意义相当于儒家丧葬礼中的葬后祭,尤其类似于虞祭.因此,唐五代时期“引路菩萨”画像可以说是一幅被精简了的“水陆画”,用简洁的人物造型表述出了接引往生的含义.“引路菩萨”的性质是与佛教水陆法会本身最重要的宗教性质即对亡灵的“超度—接引”相一致的[7].

在高昌出土的S.3961五代时期《十王经》卷图(图4)中,为首的引路菩萨身骑黑马,手持造型夸张的引魂幡,菩萨的装扮、骑乘也与一般的引路菩萨像大异其趣,而接近于中国本土的朝廷官员策马持节的形象,显然带有鲜明的世俗官僚世界的影子.在该卷图中,引路菩萨手持引魂幡,是引导亡者灵魂踏上冥界之途的第一步.引路菩萨将亡魂引向前方的地狱十王,由十王裁决后进入六道轮回.这与一般引路菩萨接引亡魂往生净土的观念有所不同,其死后世界观显然已受到中国本土化的地狱十王信仰的影响.但即使死后世界的去向已经两相殊途,究其主要功能而言,引路菩萨仍为亡魂扮演着接引者、引路者的角色.

部分引路菩萨画中没有出现被接引的亡者形象.如MG.22795、MG.22796两幅麻布画持幡观音菩萨立像(图5),基本呈左右对称构图,引魂幡的形制也完全一样.两幅引路菩萨像中没有被接引的亡者形象,只有下方相对尺寸较小但人数众多的供养人家族画像,相对脱离了一般引路菩萨引亡者像所具有的超度亡者的功利作用,具有更纯粹的礼敬崇拜的宗教偶像信仰意义.在榆林第16窟西壁门南北侧壁画中,南无引路菩萨即观音菩萨搀扶着大梵天(即如来),此与一般引路菩萨所接引的是亡者的情况亦有不同.该窟有曹议金夫妇供养像,因此描绘大梵王与引路菩萨的形象,应是一种供养心态的体现,也反映了供养人对引路菩萨的崇拜信仰.但是尽管如此,这里的引路菩萨作为偶像而被崇拜的出发点,仍然是其手持的引魂幡所具有的引魂往生的信仰价值.

唐宋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菩萨引路:唐宋时期丧葬仪式中的引魂幡为大学硕士与本科唐宋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唐宋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