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唐敖庆论文范文资料 与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与特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唐敖庆范文 科目:论文范文 2024-04-13

《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与特点》:本论文为您写唐敖庆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本研究为配合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通过向唐敖庆班大学生发放心理韧性量表,调查“唐敖庆班”学生的心理韧性现状,为创设与实施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心理韧性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活动方案提供理论参考.调查发现,唐敖庆班大学生心理韧性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在性别、是否担任职务、生源地、家庭结构上的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心理韧性;大学生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09年,吉林大学入选教育部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并正式创办“唐敖庆班”.一方面唐敖庆班严把学生“入口”关,通过自主招生、接收重点推荐、提前批次录取等多种渠道选拔优秀生源.另一方面对试验班的管理实行学生动态进出和分流培养机制,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并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打破了以往学科与知识之间的壁垒,拓宽学科基础,为唐敖庆班的学生提供了复合型的知识体系.正是这种加强基础、深化专业、分流培養、因材施教的培养方式使得唐敖庆班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学业水平.

但是,当这些精英学生在承载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更多的期望与责任的同时,也承受着比其他学生更多的学习和成长压力,因此,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值得特别关注.根据以往的研究发现心理韧性是应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素质资源.心理韧性的水平是青少年适应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决定他们采用何种应对方式处理消极事件,会影响青少年应对压力时所采用的策略与方式.本文为了解唐敖庆班学生群体的心理韧性水平及特点,采用《大学生心理韧性量表》对2015级唐敖庆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讨论分析他们心理韧性的规律,为探索建立其心理韧性的养成模式,设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心理韧性培养的教学改革与活动方案提供事实依据.

二、心理韧性的含义

心理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如今的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主要有三种定义:过程性定义、品质性定义和结果性定义.

过程性定义认为韧性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个体在危险中良好的适应过程.品质性定义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人的一种品质,心理韧性是个体从压力或逆境等消极环境中恢复而且能灵活地应对外界的环境的能力.结果性定义认为心理韧性是人的心理功能及发展没有受到压力和逆境的损伤性影响的心理发展现象.

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对心理韧性的定义也就不同.但也可以看到各种定义之间并非完全对立,相反,它们之间有许多一致的部分,都强调个体经历压力、逆境或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以及之后的成功适应和良好发展.

在查阅文献的时候发现对于“Resilience”的翻译有多种不同的译法,而现在主要有四种翻译方法:香港学者将其译为“复原力”;香港学者将其译为“抗逆力”;大陆学者将其译为“心理弹性”;还有一种就是本文所用的译法“心理韧性”.

我们之所以用“心理韧性”的原因有两个:首先Resilience是对不同逆境的一种灵活适应.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韧”字的解释是“轫,柔而固也,从章,刃声”,可见“韧”字兼具“刚”与“柔”两种属性.而“复原力”字面上过“柔”,“抵抗力”又过“刚”,它们的单一属性难以很好地表现“Resilience”的灵活适应.其次“Resilience”表示的是一种心理发展现象,它不只是指个体在压力和逆境后能恢复最初的状态,也不只是指个体能在压力与逆境下长时间的顽强抵抗、免受侵害,它更强调发展也就是挫折之后的成长与新生.在中国话中如果说一个人“韧”性,便可知此人身上一定具有了在任何外在形势的压迫下,既能保全自身,又不屈服于强势而做持久抵抗,愈挫愈勇,在挫折中成长,在磨砺中新生的品格.因此,在意义的涵盖上“韧性”优于其他三种译法.

三、心理韧性的理论模型

研究者们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韧性的研究机制进行阐释,形成了各种心理韧性的作用模型:Kumpfer基于生态系统论提出了心理韧性框架,该框架包括三个块面和三个过程.三个块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前提条件的环境特征(如危险因素或保护性因素);二是作为心理弹性者个体的特征;三是*作用的动态机制以及个体良好的发展结果(韧性重组).三个过程:一是危险因子与保护因子的相互作用;二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三是结果的输出.Mandleco和Peery在2000年提出了系统模型,此模型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大因素构成,并且两个大因素又分别包含两个小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系统模型认为不仅两种大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而且各个小因素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当一种因素缺失或变小时另一种因素如果能及时补偿,也能达到类似“阴阳平衡”的状态,以完成良好的心理适应;Vngar(2001)提出了社会建构模型,该模型认为心理韧性是青少年的一种潜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积极的心理需要,这些心理需要则依赖于外部因素的参与来满足,当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激发出个体的一些内部资源,这些资源就能使个体很好地适应不良环境,使个体健康发展.总的归结来看几个模型都强调了个体特质与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韧性的影响.这些模型为心理韧性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证资料.

四、心理韧性的作用

心理韧性在压力事件及负性情境内对个体的适应起到决定和保护作用.马云鹏在2011年指出心理韧性各维度及总分与压力事件各维度有显著负相关,压力事件中的受惩罚、丧失因子可以正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而压力事件中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其他因子可以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史关元等在研究中发现心理韧性在压力和积极情绪间起完全*效应(*效应为-0.16),在压力和消极情绪间起部分*效应(*效应为0.09),由此得出结论:心理弹性可能催生大学生在压力下的积极情绪,也可能缓解消极情绪.

心理韧性对于心理健康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教授乔治·博纳诺将心理韧性比喻成一种精神上的免疫系统,心理韧性越强的人,应对变故的能力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高登峰在其研究中发现心理弹性与焦虑、抑郁出现及其显著的负相关,心理弹性对于心理健康具有较高的预测作用.张海茉在研究中表示心理韧性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正相关,韧性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韧性与心理障碍存在显著负相关,韧性水平越高心理障碍水平越低,在应激源于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之间韧性局域显著正效应和显著负效应的双向调节机制.

唐敖庆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唐敖庆班学生心理韧性水平与特点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唐敖庆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唐敖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