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儒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儒学思想对中国古代舞蹈影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儒学范文 科目:专科论文 2024-02-14

《儒学思想对中国古代舞蹈影响》:本文关于儒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时期是相当漫长的,从战国起始,至1840年的*战争止,长达2300多年.自秦始皇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封建儒学思想就受到历代封建帝王的推崇,为他们施行*统治提供了学术的参考和依据,并广泛地渗透于封建社会的每个角落.每位帝王对儒学思想的理解差异,决定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

儒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何谓“儒学思想”?其实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孔孟之道”!它是我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司寇,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提出的“仁”、“礼”学说所发展形成的.孔子的“仁”学说主张统治者体贴民情,爱借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他还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同时,他还提出了“礼”治,要求人们严格遵守统治阶级所规定的等级秩序,而这也是他思想中消极的部分,却被历代统治阶级改造发挥,成为统治、压制、束缚人民思想的工具,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到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继承和发扬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其中尤以孟子的主张更具代表性.他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民的力量是不可轻视的.为君者应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占农民的劳动时间,还应宽刑减税.同时他还宣扬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思想,为统治阶级辩护.他的这一观点与孔子的思想相吻合,也成为统治阶级大力推崇的政治论点.于是后人将孔子与孟子合称为“孔孟圣人”,并尊他们的思想为“孔孟之道”.

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集权的逐渐深入,儒学思想也越来越朝着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方向发展.汉武帝时期,儒生董仲舒在宣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提出了“为皇者天子也”和“为臣者俯首听命乃尊大一统”的主张,并通过汉政府在长安设立的太学,用儒学经书教育青年子弟,逐步封鎖着人民反抗的思想.从此开始,信奉儒学思想的人就能做大官,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儒学思想正式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开始在历史舞台上扮演它至关重要的政治角色.

中国古代舞蹈的产生与发展

劳动创造出人类,使人类社会获得了一切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在创造财富过程中诞生出一种通过有节奏的、经过提炼和组织的人体动作和造型,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的肢体语言艺术——舞蹈.

在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舞蹈是人们自觉自愿地表达思想的活动,从舞蹈中反映出来的意境也相对简单、直白.当时的人们有为表达劳动的喜悦而舞的,有为表现战阵生活而舞的,也有为反映宗教祭祀而舞的,还有为祈求繁衍生息、健体强身而舞的.如《百兽率舞》表现的是打猎胜利而归,获得了食物和衣饰的欢庆舞蹈.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陶盆,生动地再现了约五千年前的先民们表演“百兽率舞”的壮观场面,它也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舞蹈形象.《刑天氏之乐》和《角戏》则是表现战阵生活的典型舞蹈,舞者或是拿着羽毛表示“和平友好”,或是拿着武器体现“威慑”的意思,真实地再现了发生于各原始氏族之间战争.虽说处于原始公社时期,对自然改造力的有限使人类开始对原始宗教产生崇拜,假设能变换神奇的东西就是他们的先祖,并以之作为本氏族的图腾.体现这一思想的舞蹈不少,如黄帝时代的《云门》《成池》、尧时代的《大章》、舜时代的《大韶》及夏禹时代的《大夏》等.《剑器舞》则是我们追寻舞蹈是中华武术渊源的最好证明.传说这类古老的健身舞是从人类与自然的博斗中得到的启示.

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后,向奴隶社会过渡.此时的舞蹈主要以奴隶主阶段为强化奴隶制统治,利用“鬼神”来压迫人民而应生的祭祀占卜的《巫舞》为主.奴隶主阶级自称是神的后代,利用《巫舞》祭祀占卜,假托神的名义,控制和麻痹人民,加深人民的宗教意识,加强对奴隶的剥削与压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的舞者除了那些自称为“神明使者”的巫师之外,多为专供奴隶主享乐的乐舞奴隶,这些由自娱、自发性的群舞发展成为娱人的乐舞艺人是推动舞蹈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标志着舞蹈逐渐进入表演艺术的领域.尤其是周朝初期,在周公旦的支持下,集中、整理、增删了前代各氏族具有代表性的乐舞,用于祭祀天地祖先和朝贺大典.并在宫廷中设置起相当庞大的乐舞机构,形成了一整套的乐舞制度,后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奉为“先王之乐”,延用于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成为改朝换代时制礼作乐所必须的“神圣雅乐”,尽管连统治联合组织都不爱看,但它仍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格式被传承下来.

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四方诸候各据一地的政局与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一起预示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世俗之乐”、“郑卫之音”等民间歌舞逐渐兴盛起来.真正使古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是在唐朝.

自隋朝开始,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夸耀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中原文化的发达,调集了大批的艺人充实宫廷乐舞机构,每年还要调集各地的鼓舞百戏进京演出.唐代继承了隋代的乐舞制度,允许宫廷乐舞者继续供职,保存了当时极具代表意义的《九部乐》.同时唐代建立以后,国力强盛,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频繁,这些都为舞蹈艺术的繁盛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唐代宫廷设置了各种乐舞机构,如教坊、梨园、太常寺里召集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并有计划地培养了一批专业艺人,这也使得古代舞蹈在此期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九部乐》和《十部乐》、《坐部伎》和《立部伎》、《健舞》和《软舞》、歌舞大曲《霓裳羽衣》等,其中尤以杨玉环的《霓裳羽衣》为后世人传诵.除此之外,唐代也是民间歌舞得以繁盛的时期.

从宋*始,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舞蹈艺术渗进民间,并有了很大的发展.而明、清时期的舞蹈,多与戏曲一起出现,且由于封建礼教的日趋严酷,使得女子渐渐地淡出了舞蹈活动,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舞蹈艺术的发展.

古代舞蹈受儒学思想影响的表现方面

儒学思想影响着舞蹈的题材与意境.封建统治阶级对舞蹈,尤其是民间舞蹈采取的是摧毁与禁止的形式.他们一方面篡改、利用对统治阶级有益的舞蹈,利用乐舞达到他们的某些政治目的或为他们提供享乐服务.或原封不动的照搬照演,或改填歌词加以“致语”,有的则依照封建贵族们的欣赏趣味改变原舞蹈的风格或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可能有损其切身利益的舞蹈,哪怕是一点也会坚决摧毁与禁止.舞蹈反映的思想本该符合当时社会的风尚,但统治者害怕人民群众“聚众造反”,怕人民揭露他们的真实面目,怕人民的奋起反抗,只从自身利益考虑,随意地抹杀舞蹈本身的艺术精神.晋代著名的舞者绿珠所擅长的曲目《明君舞》其内容反映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舞蹈原名为《昭君舞》,因当时的皇帝叫司马昭,不能用“昭”字,而改名《明君舞》.

儒学思想影响着舞者的社会地位.由于儒学思想提倡以家庭出身来界定个人身份和地位,使得世俗习惯地将人的职业分为三六九等,也就是我们常听见的“三教九流”之说.古时的舞者则被划入了“戏、伎”之列,被认为是一项抛头露面的低贱营生.舞者的艺术才能和人格魅力根本不被重视,只能由封建统治阶级肆意贱踏,成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各种专业和业余的舞者,必须通过自身严格的训练和不懈的努力,才能为人类社会创造丰富多采的舞蹈,但他(她)们却被整个封建社会所贱视的,史籍上鲜少留下他(她)们的名字和事迹.从封建贵族墓室中出土的大量舞俑、乐舞“百戏”石刻中也不难看出,贵族们幻想死后要到另一个世界里,继续驱使歌舞伎们供他们享乐.我们偶尔会从史书中找到对几个优秀出众的舞者的技艺和身世的文字记载,他(她)们仅是千千万万舞者中进入最高封建统治阶级的少数几人.如,有“掌上飞燕”之称的汉室皇后赵飞燕、“长袖善舞”的汉室戚夫人、“万千宠爱在一身”的唐朝贵妃杨玉环,虽然她们得到了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特别宠爱,也曾一度拥有令人羡慕的尊贵身份,可最终仍幸免不了悲剧收场.

不论是诗歌记载,还是画像描绘,无不鲜活地再现了古代舞者的技艺非凡和衣饰的精美,可在这一时的繁华美丽背后,隐藏了他(她)们多少的悲与痛,这些都是因为封建统治阶级等级森严的地位观念所造成的,它带给舞蹈艺术者的无限悲哀与痛苦,是封建体制对舞蹈艺术者的扼杀.

千百年来,尽管遭受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摧毁与禁止,盛传于民间的各式优秀舞蹈依然一代一代地留传下来.像是一朵朵傲骨铮铮地寒梅,绽放着属于它特有的清香,开放在艺术之林.

(作者单位:三明市舞蹈家协会主席)

儒学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儒学思想对中国古代舞蹈影响为关于对写作儒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儒学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