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重构论文范文资料 与互动·裂变·重构基于微信朋友圈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重构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3-05

《互动·裂变·重构基于微信朋友圈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这篇重构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微信等新兴网络自媒体的横空出世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网络人际互动模式.基于微信朋友圈的诸多功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场域、空间、内容、动机、模式等既和传统人际传播有着密切联系,又有着自身的新方式和新特点.探寻基于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产生的可能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网络人际互动的引导策略,对微时代下大学生规避网络传播风险、引导合理互动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 大学生人际 互动重构

一、研究缘起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指出:“人生是一出戏,社会和人生是一个大舞台,社会成员作为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都渴望自己能够在观众(即参和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能被人接受的形象(也称‘面子’).为了观众心中建立起这种‘面子’.每一个人都在社会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角色,竭力表演.”在新媒介技术扑面而来,移动端新兴自媒体成为网络生活的“新常态”,全新的数字化生存空间不仅被搭建起来,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浸淫的“平行世界”.

2012年4月19日,微信4.0版本更新,“微信朋友圈”功能同时上线.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以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用户可以对好友新发的照片进行“评论”或“赞”,用户只能看到相同好友的评论或赞.基于此,微信朋友圈中的大多数沟通发生在“熟人”之间,相较于其他社交媒介个人内容的公开性稍弱.基于微信朋友圈的人际互动,将更直接、直观、立体地影响别人(“观众”)对自己的看法(“印象”).

对网络传播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大学生来说,微信朋友圈使其关系网络从现实联络到虚拟世界,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和行为、关系维持模式实现了新的变革.当下,研究微信等新兴网络社交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大多是碎片化的,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或单纯从理论层面进行探究,或单纯从实证角度进行量化分析,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塑造,特选取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排名不分先后)共10所代表性高等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中不同层次的20名大学生分别进行访谈,并作记录整理.

二、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塑造

据 科技披露的数据,截止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8.06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而微信朋友圈则是微信的重要社交功能之一.在朋友圈中,可以直接发布图片动态、 、纯文字信息、网页和链接、广告,并进行评论、点赞及添加地点信息等. 在此基础上还开发了高级功能,自己的朋友圈分享可以随时删除,图片和链接可以*和转发,*支持标签管理.图片还可以编辑权限,选择“谁可以看”和“提醒谁看”.朋友圈支持“不看TA的朋友圈”和“不让 TA看我的朋友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7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截至2016年12月,学生群体占比25.0%(见图1).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渗透,在为大学生网络人际互动带来新生力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人际交往和行为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互动

作为大学生使用范围最广泛、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通讯工具之一,微信朋友圈具有记录、分享、评论、转发、点赞等多种功能.通过现实生活中的联络网,大学生实现了微信上的虚拟社区搭建.通过搜索微信号、 号、手机号等搭建起的熟人社交圈和通过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搭建起的陌生人社交圈共同构成了纷繁复杂、相互交错的交际网络.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人的延伸.”微信朋友圈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交往对象有家人、同学和朋友,在网络中认识的交往对象有陌生人和网友.朋友圈实现了跨越现实和网络的人际互动,实现了人和人在物质、情感和信息上的交流和传播.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刚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大一新生来说,微信朋友圈一定程度上充当着“树洞”的角色.对于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及合理的排解方式的学生来说,朋友圈成为了不二选择.

下面是访谈对象小A的叙述:

“有时候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时,我会在朋友圈里po出来.不少同学和朋友都会给我评论一些安慰的话.有些关系很好的朋友甚至看到的第一时间就会私聊我,询问我具体情况,甚至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下面是訪谈对象小B的叙述:

“哈哈说实话,我把吐槽学校或实习单位的话配上大热的表情包,有不少同学给我点赞和评论呢.对于他们来说,也有或多或少类似的吐槽.一方面是纾解我的情绪吧,另一方面我也想看看屏蔽老师发出来后,我的同学们是不是也有同感.”

从以上两个访谈对象的叙述可以看出,通过朋友圈中的互动,大学生群体获得了更多同学、朋友的安慰和建议.在更大范围内收获了心理上的认同,从而有意识地形成对自我的激励.同龄人对于“成长的烦恼”的理解和认同、朋友圈分享的私密性(可设置分组可见)和主体互动时或加深或淡化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中产生的身份认同产生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于微信朋友圈,大学生群体达成了交流和发泄情感的目的,而囿于朋友圈分享的可选择性和匿名性,封闭滞缓的信息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群体观念的更新.譬如,对某一事物持有相同或类似想法的受众会进行“抱团”行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网络群体、虚拟社区,而对持有相反观点的群体则会进行排斥甚至抵抗.

重构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互动·裂变·重构基于微信朋友圈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重构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重构pdf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