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孟子夭寿论文范文资料 与对孟子夭寿不贰句之解读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孟子夭寿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2-24

《对孟子夭寿不贰句之解读》: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孟子夭寿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孟子云“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其中包含着“夭寿(生死)与命之间的关系”以及“修身立命”这两方面的问题.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在时间的视域下,将此在解读为“向死而在”,与言说“生生之大德”的儒者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命定的偶然性(个体的人必然有具体的实质限定)、必死性(有限个体必有其死)和使命义(人禀受善性而有道德使命)这三者构成了《孟子》中的“命”义.孟子反求诸己,追求人的本然善性和生之尊严;海德格尔则认为面对死亡的决断,是个体成为本真存在的关键,而儒者的生活方式可视作本真存在的一种可能性.

[关键词]孟子;海德格尔;“夭寿不贰”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1-0103-05

Abstract: Mencius said that long life and early death were not different, the men who keep self-cultivation will build right destiny. There are two meaning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ving-death and destiny, and self-cultivation and destiny-building. Concerning above two questions, there exists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Heidegger and Confucian. Mencius’s idea of destiny means occationality, mortality and moral command. Mencius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virtues and living, whereas Heidegger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being-towards-death.

Key words:Mencius;Heidegger;Long life and early death without differeace

晚清以降,如何会通中西思想成了当代学者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在西方文化强权的压力之下,学者们多采用以西释中的方式来对中国传统思想进行解读,进而达到与西方思想建立联系的目的.但这条路径逐渐地引起一些质疑,如:以西释中视角下呈现出来的中国哲学,是否依然是这一思想路径的本来面目?这种解释方式是否合理?中国传统思想到底算不算西方意义上的哲学?这样的质疑自然有其道理,而且也足以引起我们深思.但无论如何,即使到了今天,对于从事中国传统思想研究的学者来说,西方思想体系依然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参照系,如何充分利用这个参照系来挖掘、传承和发展传统思想,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因此,尝试着参照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视角,来解读“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1](《孟子·尽心上》)这句话所包含意蕴,在尽可能不损害原意的情况下,以期获得丰富理解的可能性.

德国哲学家史宾格勒说过:“人类所有高级的思想,正是起源于对死亡所做的沉思、冥索,每一种宗教、每一种哲学与每一种科学,都是从此处出发的.”[2](p.113)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较为明确地讨论了此在(Dasein)的时间性问题——“向死而在”使得本真存在得以可能.在孟子的这句话中,同样涉及儒家对于生死的看法,尤为关键的是,海德格尔的哲学探讨不同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那种“理论方式”,而是立足于此在日常生活的生存论结构,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一点上亦与海氏较为接近.之所以选择海德格尔的思想作为参照,正是基于这些近似之处.

一、“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所包含的问题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大体的意思是:无论是早夭,还是长寿,都要坚定不贰地修养自身,这样才能得以立命.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里认为:“夭寿,命之长短也等修身以俟死,则事天以终身也.”[3](p.349)命与寿命长短(夭寿)、亦即生死是联系在一起的.又如,《传习录》中,王阳明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样是基于生死的基础:“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4](p.161)另外,《论语》中有借子夏之口明确说出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5](《论语·颜渊》).“生”“死”显然与命相关,或者可以说就是由命所带来的,故而要想明确地知道“命”究竟何意,从对“生”“死”概念的剖析中或可通达.而这一层面的问题与海德格尔对此在时间性的分析遥相呼应.

除了“命”“生”“死”之外,这句话还包含另一个层面的重要问题,即“修身”“立命”的问题.这一问题,从某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视作是解决第一个层面问题的途径(这一种看法较为符合海德格尔的思路),或者说,是经由第一个问题所产生的必然要求(较为符合中国传统思想的看法).无论哪种看法,都应该看到,这两个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不可任意地将它们分裂开来看.“修身”“立命”的问题,在海德格尔那里,是人“面对死亡的决心”,是如何面对“能在的诸多可能性”而本真地存在的问题.

二、“生”与“死”在儒家思想和海德格尔哲学中的不同地位

“生”在儒家传统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仅仅在《论语》中就出现了17次之多[6](p.17).另外,在《易经》中也经常出现.结合这些文本,可以看到,“生”大致有三层意思:一是“创生”意,这是以天的角度而言,如“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5](《论语·阳货》)再如“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5](《论语·述而》)天不言,但创生万物,包括万物之灵的人类,人之生成与否并不由人自身所决定,而是“天命难违”.海德格尔用“被抛”(die Geworfenheit)概念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此在(即人)总是身不由己地被抛于世界之中.

孟子夭寿论文参考资料:

桃之夭夭杂志投稿

桃之夭夭杂志在线阅读

桃之夭夭杂志

结论:对孟子夭寿不贰句之解读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孟子夭寿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孟子立命夭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