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闲话文化传承论文范文资料 与闲话文化传承(外一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闲话文化传承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3-12-20

《闲话文化传承(外一篇)》: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闲话文化传承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闲话“文化传承”

闲来无事,和老朋友聊天.我谈到泉漳潮汕等闽南语地区为“海滨邹鲁”,文化底蕴深厚,老朋友不以为然,认为闽广原为蛮荒之地,论文化底蕴,还得数齐鲁大地.一时兴起,写下以下一堆文字,权当再做次脑力体操.

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重心有一个从北向东南迁移的过程.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发源的主源头,这是比较公认的.武王分封天下,逐步形成了世卿制度,而世卿贵族和早期的巫祝一起,共同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春秋末至战国时,私学兴起,儒、老、墨、名等诸子纷纷收徒授课,而为应对争雄延揽人才需要,各国也兴办官学,其中齐国的稷下学宫尤为一时之盛.春申孟尝等四公子的蓄养门客本意虽不为讲学,客观上却也起到了文化融汇的作用.这些盛事,当然主要发生在齐鲁中原大地.秦王扫六合,世卿制度崩毁,除农书之外的一切典籍一概销毁严禁讲授,是为中国文化一大劫.但其派大军平定岭南,却为中原文化南下奠定了基础.

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的传承有着很大关系.楚人一炬,汉继秦兴,文、景王霸杂用,以和民休息为主,不过数十年,士族重新形成.这些士族虽尚未为正式制度所公开承认,但已隐然是文化传承的中心.汉武始创太学,郡守察举士族官宦子弟入太学为博士弟子,博士弟子学成后入仕,更有助于士族的巩固、壮大.王莽乱后,关中凋敝,光武迁都洛阳,文化重心随政治、经济中心东移.东汉末,黄巾蜂起,加之董卓乱政,关中河洛“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下,士族流散,文化传承当然是谈不上了.中华文化主要由江东湖湘及川蜀地区逐步形成的大族豪强承继.曹魏行九品中正制,两晋继之,使士族的发展得到了正式制度的保障.及至衣冠南渡,五胡乱华继以南北朝,其间近三百年,南方的文化发展程度一直高于北方.

隋唐中国重新统一,北方经济得到复苏,而九品中正制虽废,改行科举取士,实际上却扩大了士族的基础,中国人“耕读传家”的传统开始形成.从进士籍贯分布看,隋唐北宋南北方的文化发展还是比较均衡的.不过,这里的南方还仅限于两湖江浙安微江西,闽广和西南的川蜀云贵还不在其内.之后辽金相继南侵,淮河以北“万里腥膻如许”,游牧民族铁蹄之下,“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不复见汉官威仪,但江浙地区却前所未有的繁荣,文化重心南移得以确立,闽广及西南也进一步得到了开发.元代“人分五等”,南人为最低等,“九儒十丐”,儒家更被归入下九流,中华文化的传承受到了极大压制,但也因此,文化向下、向民间的传播就较前尤为深入.曲词杂剧虽滥觞于宋,但其盛于元绝不是偶然.朱明驱逐鞑靼恢复中华,成祖虽定都北京,但北京仅是政治中心,世家大族、文化名人及著名藏书楼、书院多出于南方,闽广作为南方的一部分,雅文化、上层文化虽不如江浙鼎盛,而中华文化传承的核心组织宗族则尤为强大.南方作为中华文化的重心已成定局.这个,从如今尚存的地上地下文化遗迹即可见一斑.满清以区区数万之众入主中原,实际为中华文化所同化,其典章制度基本全盘承继明制,二百多年中华文化地图并无大改变.

以上仅是极粗略的说了人口迁徙及社会组织结构变迁的几个最主要关节点和文化传承的关系,肯定是挂一漏万.文化的传承、变迁当然还可以从其他角度予以说明,比如技术进步,比如政治体制等各个角度.同时,“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显文化,潜文化,亚文化,次文化,举凡一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且为相当部分人所认同的事物都可以说是文化,而且,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有变异.但既是传承,其核心价值是恒定的.这种恒定的文化价值不以地域分,而是以人群分.文化底蕴不是沉淀在哪块土地上,而是沉淀在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群.总而言之,我以为,随着人口迁徙和社会变迁,文化发源地的文化底蕴不一定就比后开发地区深厚.

一个地方民族文化底蕴的深厚和否,还可以从一个地方对异族入侵的抵抗激烈和否来简单判断.中国古人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西方不同,中国人讲的“族类”,并非简单以人种区分,而是以文化区分.在我看,抵抗异族入侵,在很大程度上实际是对本族文化的保卫.从这个角度看,也可以见出中华文化重心从北向南的转移.唐安史之乱,北方的平原、常山军民纷起抗争(安禄山虽本为唐之节度使,但其军队组成成分实为杂胡为主,所以我把它视为异族入侵),其后宋元之交、明清之交,燕赵虽号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然而却再也未见像样的对异族入侵的抵抗;满清侵入江南,其军队主要成分甚至是北方汉人,而川蜀、江南的抵抗则极为惨烈,闽广两地的秘密结社反清复明活动则延续至雍乾时期.宋元间的钓鱼城之战,清初的扬州、嘉定保卫战,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不屈的象征.

清末以来,西风逐渐压倒东风,仿照西方建造形成的商业城市兴起,西方商业文化渐次从大城市到中小城市乃至乡村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受到侵蚀,而晚近六十年,传统文化承继的主要组织依托宗族和同乡会馆、商会全部瓦解,作为文化精英的士绅归于消灭,至此,至少在大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已基本断绝.如今,倒是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聚集区,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人际交往礼仪等等,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信然!

崖山之后

“崖山之后无中国”.随着宋亡,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道统被蒙古铁骑踏断,而且终有明一代未能接续.宋及之前的汉唐等,中华文明显现一种海纳百川的雍容大度,因此虽不断接纳外来影响而不失自在自主,其中血脉清晰可见.崖山之后,承载道统传承的士大夫近于绝迹,治统全面压倒道统,中华文明仅徒余躯壳,迨至西风东渐,张香涛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归于无功也就不足为奇了.徒有躯壳而无血脉,如何能够抵御西学?再之后,实际的全盘西化,连死亡已久的躯壳亦逐渐块块被腐蚀剥落了.

说“崖山之后无中国”自然是偏颇了些,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先从思想学术的发展上看.汉武独尊儒学,然而,这个“独尊”的儒学不但其内部今、古文经学各各精采纷呈,而且是个活泼的开放的系统,不断吸收中国原有的儒家以外的黄老、墨、杨乃至阴阳五行等各家和域外传来的释家思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两晋南北朝,其间大家迭出,思想从未固于一端,也几乎未见文字狱(东汉的党锢之祸不能算文字狱).其后的唐代虽然未出思想大家,但思想活跃不减前朝甚至有过之.孔颖达《五经正义》虽被钦定为明经科考试依据,但只要在明经考试之外,也还可各倡其说,对《五经正义》提出挑战的,著名的有《春秋》学派和韩、柳及刘禹锡等,而在儒学以外,释、道和儒并称争衡,佛家大小乘各派思想到此时已基本都传进了中国,而且正在中国化并完全融入中国文明.所谓“思想无禁区”,在有唐一代也还是事实.所以,李白可以“天子呼来不下船”,孟浩然也可以说“不才明主弃”不受惩罚,只不过“放归山林”而已.

尔后的北宋,在我看,堪称社会文明发展的高峰.北宋被许多人认为是“积贫积弱”,但实际上,北宋除了疆域小点,160余年间,少有大规模的战乱,社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安定(记得前些年,网上有好事者调查“如果可能,你最想生活在哪个朝代?”当时我没有回答,但心里马上想到的就是北宋),思想也还没有定于一尊.洛学、蜀学、新学,邵雍、张载、王安石、周敦颐、二程,陆象山,各家思想观点虽不同,却可以维持很好的私人友谊,鹅湖之会至今传为佳话.但文字狱已初露端倪,乌台诗案虽起因于政争,但构陷从文字上入手,却是前所未见.泥马渡江后,朱熹集周、二程大成的理学(实际上,虽朱熹从未承认,程朱理学还可以再上溯到韩吏部的一些观点,其间草蛇灰线似有踪迹可寻),从被朝廷视为异端到逐渐成为不可置疑的钦定官学,中国士大夫的思想逐渐被禁锢了(程朱理学虽自身刚刚横遭“庆元党禁”,但得势后整起不同思想观点来,却更心狠手辣),中华文明从此走向衰落.然而,毕竟北宋余绪尚在,所以在理学、心学之外,还能有叶适的永嘉学派异军突起.

宋亡,元代“九儒十丐”,读书人都已经被列入下九流了,自然谈不上思想学术的发展.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和会朱陆”,打通了理学和心学间的藩篱,为明代的阳明学作了准备.但其结果,无非是使对思想学术的控制制度化,思想的发展进一步受到禁锢.

明代的第一显学当然是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心学承接陆象山,调和程朱,走的是经世致用的路子.中国学术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立一家之言”,王阳明在“究天人之际”上并无多少真正的突破.而王阳明的弟子们,如泰州学派、浙东学派乃至自成一家的李卓吾、黄宗曦等等走的更偏了,基本放弃了“究天人之际”,只讲“通古今之变”,只讲经世致用,也就是不讲“道”,只讲“术”了.至于满清入主中原后,思想禁锢更甚,文字狱屡起,中华道统自此彻底丧失了活力了.

当然,上面所说,凭借的不过是记忆所及的以前读过的一点书,谬误多多,自是难免.

闲话文化传承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闲话文化传承(外一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闲话文化传承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关于文化传承的名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