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嫂子论文范文资料 与嫂子,借你一双小手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嫂子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4-01

《嫂子,借你一双小手等》:该文是关于嫂子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我感到我的故乡可真是山水苍茫啊.

我一次又一次返回故乡,但这次和任何一次都不一样.2015年6月25日至26日,作为山东省作协“寻访抗战故地”采风团一员,我来到我的故乡,位于沂蒙山腹地的沂南县.抗战时期即有“小延安”之称的沂南是此行重要一站.我们转水转山,转大街小巷,寻访抗战故地,寻访蒙山沂水上的“红嫂”.

红嫂—沂蒙山,沂蒙山—红嫂.沂蒙山是红嫂的故乡,可是红嫂式的人物在中国大地上却不仅沂蒙有.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两支歌的旋律,一支是电影《沂蒙颂》主题曲《我为亲人熬鸡汤》,一支是电视剧《赵尚志》主题曲《嫂子颂》.

从蒙山沂水,到东北黑土地,浴血奋战的铁血男儿身后都站着“嫂子”形象.

嫂子意味着什么?

借助红嫂,借助故乡的山山水水,我似乎真实地触摸到了中华民族的那座精神长城.

“红嫂”红遍中国

“红嫂”这一称谓起源于作家刘知侠的同名小说.人物原型来自李子超的讲述.

李子超(1920-2002),沂南县人,抗战时期即投身革命,长期在沂蒙山区工作战斗,二十几岁即任沂南县委副书记、书记.1960年8月,时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的李子超和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刘知侠等人去莫斯科访问.面对李子超这样一座创作材料“富矿”,在返回祖国的火车上,刘知侠反复从他身上挖掘沂蒙人民的斗争故事.李子超一路上讲了很多,其中大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给作家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次年,刘知侠的小说《红嫂》问世.不久小说《红嫂》被改编成京剧《红云岗》、芭蕾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还改编为众多地方剧,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从此,“红嫂”这一称谓,就走出沂蒙,走出山东,成为全国妇女拥军的尊称和代名词.

同时,人们发现,在沂蒙山区,在山东根据地,红嫂式的人物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她们不是人人都有乳汁救伤员的经历,却都以感人的方式、那个时代特有的方式投身抗战、哺育革命.一直以来,她们都是草根民众,从不认为自己做了多么重要的事.

“红嫂”红遍中国.《红嫂》系列作品,无意之中触动了人们的神经.这一触动,不可避免带有时代特色,蕴含其中的伟大高尚是不容否认的.

她们本来就在这里

“红嫂第一人”明德英

2009年,在全国“双百”评选活动中,沂南哑妇明德英入列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百名英雄模范人物”.以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并非小说《红嫂》原型,李子超所述不是她,但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她当作千万红嫂的典型代表.“中国红嫂革命纪念馆”位于明德英故里沂南县马牧池乡,馆前的雕像就是明德英.

明德英(1911-1995),聋哑人,沂南县马牧池乡横河村人.她所生长的这一带是沂蒙山根据地核心.

她与丈夫李开田在村中无地无家,族人照顾,让他们住在村外李家林(即墓地)一个团瓢(类似窝棚的住所)里,一面守林,一面种点林中边角地,艰难度日.

1942年底,日寇对沂蒙山区进行了拉网大扫荡,八路军山东纵队军医处香炉石分所人员被打散,年仅13岁的八路军小战士庄新民(时为护理员)负伤,昏厥在林地附近.明德英发现了他,并用乳汁救活了他.当鬼子再搜村时,明德英夫妇把战士隐藏在空坟里,并机智地支走了鬼子.庄新民在明德英家养伤二十余日后归队.1955年,庄新民经过多次周折终于找到了两位老人,并与他们一直保持联系.近半个世纪后,在上海工作生活的庄新民谈起明妈妈的救命之恩,仍禁不住老泪纵横.

在沂蒙战斗过的迟浩田上将重回沂蒙时,专程探望明德英,并深情题写:“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

明德英,在旧社会里,她的生存比一般沂蒙人更悲惨,她的世界比一般沂蒙妇女更狭窄,但她把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明是非,辨敌我,存大义,她与在前线冲锋陷阵的英雄一样勇敢与忠诚.

“沂蒙母亲”王换于

王换于(1888-1989),是明德英邻村东辛庄人.1939年6月,徐向前率八路军第一纵队领导机关来到根据地,在组织协助下,已五十出头的王换于办起战时托儿所,先后精心呵护41位将士及烈士的后代.这些孩子最大的七八岁,最小的生下来才3天.他们中有徐向前的女儿小何(乳名),罗荣桓的女儿罗琳,陈沂、马楠夫妇的女儿陈小聪等.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面积”最大的托儿所.除了自家这个中心抚养点,王换于还将这些孩子分散放在本村及周边村庄抗日“堡垒户”家中.每有风吹草动,她和家人就投入保卫孩子的“战斗”.1943年后,王换于又先后抚养过45个革命后代.她两个儿媳在哺乳期的时候,正好有烈士遗孤需要哺育,王换于含泪叮咛哀求儿媳:“咱的孩子磕打死了,还能再生育,烈士的孩子没了,就断根了.奶水和细粮先让烈士孩子吃,咱的孩子就吃粗的吧!”三年中,王换于先后有四个孙辈幼儿因营养不良夭折.

建国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遍布祖国各地的王换于的“儿女”们,纷纷前来东辛庄看望这位“沂蒙母亲”,他们来到王换于面前都是长跪不起,热泪洒在当年曾经养育过他们的故土上.

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伤员生命的高乃贞.

依汶镇滑石崖子村是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掩护伤病员、军政干部50多人,其中高乃贞一家就掩护了18人.1941年冬,高乃贞家里住着2名重伤员、4名女干部,得知鬼子汉奸要来搜捕的消息,高乃贞立即把伤员转移到北山山洞里,自己则隐藏在附近观察.她发现敌人越来越接近藏伤员的地方了,就站起来吸引敌人,敌人越喊她走得越快,敌人追,她就跑,凶残的敌人向她开了.高乃贞牺牲了,伤病员得救了.这个故事被收进42集电视剧《沂蒙》.

红嫂式人物不仅沂南有,周边各地都有.

永远的新娘—李凤兰

李凤兰是沂南邻县蒙阴县李家保德村人.1945年4月,李凤兰与东关村王玉德订婚,预定次年10月19日结婚.当年8月,未婚夫参加了解放军,立即开拔.面对这种情况,李凤兰父母主张退婚.李凤兰觉得越是这样,越不能退婚.到了婚期,新郎不在家,按当地风俗,由婆家嫂子怀抱公鸡陪新娘拜堂.农历正月初四,李凤兰回娘家.初七中午时分,婆家跑来一个人告诉她:玉德所在部队路过村子,玉德在部队.李凤兰一听,激动地想:这回可见到婚前不能见、婚后也未见的丈夫了.她一口气跑了十几里山路.然而,部队已开走了.此后十年,她竟然再也等不到丈夫的消息.1957年,她等来了一张烈士证书:王玉德已于1947年牺牲于莱芜战役.又不断有人劝她改嫁.可是,她以为越是这样,越不能改嫁.她领养了孩子,侍奉公婆,支撑一个没有丈夫的家,成了终生没见过丈夫一面的“永远的新娘”.又过了几十年,她的公公去世时,族人来辞别逝者,婆婆却对族人提出这样一个要求:给“永远的新娘”磕个头.李凤兰急忙阻拦.

嫂子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嫂子,借你一双小手等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嫂子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嫂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