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戴良论文范文资料 与戴良和少数民族文人交游考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戴良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3-24

《戴良和少数民族文人交游考论》:本论文可用于戴良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戴良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内容提要:戴良为元末最著名的遗民诗人,和不少少数民族文友交游密切.稽考戴良和党项族诗人余阙,回族诗人丁鹤年,畏吾族文友廉阿年八哈、王嘉闾的交游.双方交游本于儒教的核心价值,灵魂、情感深处达到契合.余阙等人作为师长、县官和朋辈,其忠烈、仁爱、侠义影响戴良的人生道路和创作风貌.

关键词:戴良少数民族文人交游儒教

戴良(1317-1383),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字叔能,晚年号九灵山人,又号云林、嚣嚣生.有《九灵山房集》30卷行世,另著有《春秋经传考》32卷,未传.戴良在元末和同学宋濂、王祎、胡翰等声名相当,后期却和他们分道扬镳,不入新朝,是为元末最有名的遗民诗人.在戴良的文友交游中,有不少少数民族文人,如党项族余阙,回族丁鹤年及其兄长吉谟雅丁、阿里沙,畏吾族廉阿年八哈、王嘉闾等,彼此交往密切,志趣相投,在各自的人生道路和文学创作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迄今为止,这方面的资料虽陆续散载于各种相关论著之中,但尚未有人作过专门系统的整理.本文试对戴良和少数民族文人的交游作一简要稽考,希望能对元代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一、和余阙的交游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河西唐兀氏(即党项族),世居河西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县),后因其父沙拉臧卜任职庐州(今安徽省合肥市),遂迁居于此.余阙为官清正,风骨凛然,同时又是颇有声望的诗文名家、经学家、书法家.《元史》本传称其“留意经术,五经皆有传注;为文有气魄,能达其所欲言;诗体尚江左,高视鲍、谢、徐、庾以下无论也;篆隶亦古雅可传.”

戴良和余阙的直接交往,在至正九年(1349)至十年(1350)余阙任浙东廉访司佥事之时.期间,戴良曾先后两次拜谒余阙,得以拜余阙为师,并获赠“天机流动”斋匾,后又受命编纂《待制集》.

戴良晚年所作《书天机流动轩卷后》回忆两次拜见余阙云:“良盛年时,识豳国余忠宣公于浦江官舍,公方持使者节行县,欲执弟子礼,莫可也.后游郡城,遂因论诗,获质所疑于公,公为书此四篆以遗.”第一次在余阙持使者节至浦江时,戴良往浦江官舍拜见,“欲执弟子礼”,但未获余阙应允;第二次,戴良又专程往郡城婺州拜谒,“获质所疑于公”,得以拜师问学,余阙亲书篆体“天机流动”斋匾赠之.戴良所作另一文《余豳公手帖后题》也有记录其婺城拜师之事:“初,公佥浙东廉访时,良获进拜双溪之上,而师焉,而问焉”(“双溪”即武义江、东阳江在婺州汇合之段).戴良获赠斋匾后,即请宋濂写赞,陈樵作记,胡翰、王祎、郑涛作文,并将赞、记、文暨斋匾刻置轩壁之上.十余年后,战火平息,戴良回到故乡,“壁间旧刻无复存者”,书、赞、记之人亦“凋落殆尽”.戴良仍以四篆四记之拓本联之为卷,“而复详著其始末于后”.可见余阙及此匾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因戴良以上两文均无关于两次拜谒余阙具体时间的记载,故须求之于其他文献旁证之.宋濂《题余廷心篆书后》明确记载,他偕戴良于婺城拜谒余阙,时在至正九年(1349):“右四大篆,豳国忠宣公余阙为浦阳戴君叔能书.至正九年,公持使节来镇浙部,濂偕叔能往见,公奖厉甚至,且各书斋匾为赠.”胡翰《天机流动轩记》则有载赵谦斋推荐戴良的细节:“武威余公廷心持宪节按部至浦江,问邑之士于赵侯谦斋,侯以戴叔能进,公嘉奖之,书署其轩曰‘天机流动”,可和宋文相参看,但胡文所记赠匾在浦江,恐误,因戴良和宋濂之文均所记确凿.此外,戴良《九灵山房集》附录戴殿江“年谱”所载余、戴婺城评诗论人情景稍详:“武威余忠宣公阙持宪节过婺州,闻先生善歌诗,见时和论古今作者,词旨优劣,曰:‘士不知诗久矣,非子吾不敢相语,乃尽授以学焉.”

综合上述记载,戴、余交往大致如此:至正九年(1349),余阙莅临浦江时,赵谦斋在其前推荐戴良.及见,颇为赏识(此前戴良已从浙东名儒黄晋、柳贯、吴莱治经),戴良感佩余阙学问人品,欲从而学诗,余阙未应.此后不久,戴良又一次和宋濂专程从浦江赶往婺州拜谒,谈诗论人,甚为欢洽,余阙终于应允授以诗学,临别,特书斋匾相送,表示对戴良诗歌境界的期许;在后来的交往中,“余阙尽授以学”.

至正十年(1350)余阙离任浙东廉访司佥事之前,还曾命戴良为宋濂、柳贯编纂《待制集》.柳贯既是余阙的故友,又是戴良的经学之师,在戴良受学的诸师中,“于文肃(柳贯)尤亲密”,柳贯卒后,戴良经纪其家三年.至余阙任浙东廉访司佥事时,柳贯已去世十年.余阙“过其家,问其子孙,得其遗文若干篇,因使先生弟子宋濂、戴良汇次之,将畀监县廉君刻之.”《待制集》成,亲为作序,序中声言“世有欲征我朝方新之文者,此其一家之言也,必有取焉.”戴良受命为老师柳贯编纂文集,定然甘愿感念,并在文集编纂过程中和余阙多有接触.

余阙离任后,戴良未有机会再和之交游,但对老师的牵挂和怀念从未中止.至余阙战死九年后的至正二十六年(1366),戴良从刘庸道处读到余阙守安庆时写给同年、另一守土名臣贡师泰的三封手帖,帖中有“从军虽极劳瘁,心甚安之”之语,戴良读之,“盖不知涕泗之横流也”,回忆往事,写下情挚意绵、摧人泪下的《余豳公手帖后题》.

在元代社会多元族群、多元文化的特殊环境中,士子从师出现了新的变化,大致由元初的汉族士人为师,蒙古、色目人为生,逐步发展至中、晚期出现蒙古、色目人为师,汉族士人为生.“其间所展示的超越族群藩篱的师生情谊,构成多族士人网络的基础.”戴良和党项族诗人余阙的师生情谊是其见证.余、戴师生关系对戴良的影响是重大的,戴良受诗法于余阙,“遂成为元明之际著名诗人.”余阙诗“尚古雅”,“以汉魏为宗,优柔沈涵”,戴良“诗则词深兴远而有铿然之音,悠然之趣等”彼此都崇尚汉魏,诗风一脉相承.当然,戴良深受余阙的影响,同样包括“经师”和“人师”两个方面,并且具备“终身为父”的*情感.因此,余、戴的两代传承绝不止于诗艺,被称道为“死节之臣,阙和褚布哈为第一”的余阙,其忠烈之举感铭于戴良,直抵灵魂深处,戴良入明后以遗民自居,不和新朝的人来往,即便被朱元璋征至朝廷,也拒绝合作,自裁而死,可见余阙对其人格精神的深刻影响.

二、和廉阿年八哈的交游

在江南大乱前夕,浦江有过短暂平静的几年.至正九年(1349),廉阿年八哈上任浦江达鲁花赤,历时三年,戴良得以和其交游.

廉阿年八哈,也写作阿尼雅巴哈、额琳巴哈、额能巴哈,畏兀儿族,汉名浦,字景渊,始祖布鲁海牙为忽必烈母唆鲁忽帖尼之家臣,家族极为显赫.“年二十余即入宿卫禁中,旋以世赏授官来为浦江县达噜葛齐”,治县三年(1349-1352),政绩卓著,县志列入“宦绩”.期间,廉阿年八哈尤其热心浦江文教事业,戴良积极参和其中,彼此多有交游,直至至正十二年

戴良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戴良和少数民族文人交游考论为适合戴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戴良纯毁容后照片*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