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杨超论文范文资料 与杨超让中国登上超算之巅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杨超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1-09

《杨超让中国登上超算之巅》:本文关于杨超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在美国盐湖城举行的2016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由中科院软件所杨超率领的研究团队,凭借“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研究成果获得“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等

“Ten Million等”

评委刚念出“Ten”,杨超“噌”就站了起来.从座位到领奖台,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移动”过去的,也听不清那些“Congratulation”(祝贺)从哪里来.当地时间11月17日,美国盐湖城,有高性能计算“诺奖”之称的“戈登·贝尔”奖迎来了首个中国面孔.

闪光灯晃个不停,37岁的杨超手捧证书,整个人有点懵,心里嘀咕:真的获奖了等

“团长”变“旅长”

获奖项目“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如投入使用,理论上可大幅提升天气预报的计算精度和运算速度.

在杨超眼中,“隐式”是得奖的“功臣”.“隐式”是隐式求解器的简称,而“求解器”就像高性能计算的“发动机”,让程序“高速运转”.杨超是研制“发动机”的工程师,也是这次获奖团队的“头头”.

由于公认的技术难关,学界一度并不看好隐式在新型超级计算机下的发展,“用它的人很少”;相比之下,显式则更受同行青睐.但早在读博时,杨超便看准了隐式的潜力,“它更具优势”.

作为软件的求解器,其本身无法展示效果,要结合具体领域的应用.恰如“发动机”只有安装在“汽车”上才能一显身手,而杨超偏选了辆难开的“车”—大气动力学,把求解器运用在大气动力学方程计算中.大氣是业内公认的“硬骨头”,可杨超觉得“要做就做有挑战的.”

博士毕业后,杨超开始了在大气应用领域的求解器研究.可要想软件唱戏,还得有硬件搭台.今年的获奖项目是搭载在千万核的硬件环境中,可十年前国内的硬件水平还很有限(“核”就是CPU的计算核心).

“‘核’就相当于一个兵,带领一千万人的超级计算部队,那是什么感觉?就像一个将军在带兵打仗.”而彼时的杨超只是个“团长”,测试环境仅有几千核.

“天河一号”的问世,让“团长”变“旅长”,杨超做到了整机8万核CPU模拟.

“天河一号”发布前3天,经导师孙家昶介绍,杨超带着研究了3年的应用软件去往天津.程序在“天河一号”运行的那一刻,8万核的惊人速度,杨超感叹“达到了顶峰”.

首次冲奖 只为理想而战

很快,这次测试引起了业内的关注,纷纷请杨超去作报告,其中就有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薛巍.杨超受邀去清华园,当他展示出8万核的计算结果时,有人说了句“这个应该冲击戈登·贝尔”!

“戈登·贝尔”奖是杨超心中的梦,很美,却“遥不可及”.所以,当时杨超“只当是同行开了个玩笑”.

几个月后,薛巍借鉴杨超8万核CPU模拟中的关键方法,将其用在气象应用“GRAPES”上,效果很理想.看到应用如此顺畅,杨超心动了.“一辈子可以搏的事情不多,但戈登·贝尔算是一个.哪怕失败了,曾经为此努力过就够了.”

“天河一号”是由7168颗CPU和7168块GPU(图像处理器)组成,而首次尝试时杨超只用满了CPU,GPU完全没有用上.怎么能把GPU用起来?这成了“冲奖”的一道坎.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薛巍引荐了一位GPU专家—当时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付昊桓.2011年底“冲奖突击队”正式成立,此时距离交稿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一般冲奖最少也要三年,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进入“备战”状态的杨超,设立好阶段性“小目标”,每隔几天他就向团队成员汇报一次,“没完成任务都不好意思见面”.那时,从中科院到清华园的成府路上,总会看到一位行色匆匆的学者,他没有假期,只有全力以赴和夜以继日.

赶在截止日期前,熬了几个通宵的“突击队”,提交了论文.饥肠辘辘的三人来到一家拉面馆,累得已经吃不动了;盯着面发呆,记不得是谁说了句“再也不干了”!

找到“最后一枚碎片”

几个月后,入围名单公布,其中并没有“突击队”,中国超算颗粒无收.

之后的几年,团队密切跟踪国内顶级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趋势,先后在“天河一号”“天河二号”“神威·太湖之光”上进行关键技术研发和测试.“只要有机器可用,就想方设法第一时间进行操练.就像蜜蜂闻到了蜂蜜,一下子就扑上去.”

另一方面,杨超不断调试隐式求解器,却一直找不到“发动机”的一个零件,无法超越显式.当时,随着各类新型超级计算机的发展,显式求解器在学界出尽风头,隐式则鲜有问津.难道真是无解吗?

直到2015年11月,受国外一篇论文的启发,杨超找到了那个关键“零件”,他随即通知其他成员:“我们拼图的最后一枚碎片找到了!”“零件”的发现拉开了二冲“戈登·贝尔”奖的序幕.

然而,找到“零件”只是开始.怎么装进去?是否适用?能否顺畅运行?等一连串的问题都等着杨超去解答,“每一步都异常艰辛”.

那段时间,杨超常常工作到深夜,饭馆、食堂都关了,饿了就去中科院旁的快餐厅.“我知道,北京晚上三点的肯德基、麦当劳是什么样.”

直到交稿前一周,他终于完成了“零件”调试和优化工作.时隔4年的2016年4月,杨超再次提交了参赛论文.

与上一次冲奖相比,这次“冲奖小组”更有底气,也得到多方的支持,但杨超依旧忐忑.“戈登·贝尔奖设立近30年,中国团队连入围都没有过,评委来自美国、日本,他们会认可中国人吗?”杨超心里没底.

而更令他担心的是,高性能计算技术迭代很快,倘若本次冲奖失利,目前的方法或迅速就被其他团队学习或赶超.到那时,多年的心血将付之东流.

“打光了枪里的每一发*”

6月的一天,杨超的手机被打爆了.“有两组中国团队入围了,咱们呢?”他连忙查邮件,笑容洋溢在他的脸上.

来不及庆祝,一项更艰巨的任务—优化求解器在等着他们.入围邮件写明,要在8月10日前提交终稿.4月份上交的隐式求解器性能已超过显式不少,但是却未能充分体现隐式的优越性.于是,杨超领队再次挥师南下,在国家超算无锡中心,把程序里里外外修改、调试了一遍,“几乎重写了一篇论文”.最终,他们把隐式求解器的性能提升了4倍,达到同等显式的89.5倍.

“这么短的时间,论文能有如此改进,超出想象!”评奖委员会副主席松岗聪教授如是评价.

七八月的无锡,酷暑难耐.38℃的机房,空调只供应到下午4点.到了晚上,所有人只能靠电扇和清凉油解暑.冲刺阶段,几天没合眼的杨超,感觉地都是软的,整个人“飘飘欲仙”.

万事俱备,只差最后一枪.美国时间11月17日上午,在2016全球超级计算大会上,杨超走上台,鞠躬,点开第一页PPT,开始了“豪情万丈”的成果演示.

学术汇报的风格大多低调、沉稳,但这次杨超一反常态,把极致灌注在PPT的字里行间.他不想留遗憾,“要让世界看到中国超算的风采”.结束演讲,他说“我打光枪里的每一发*”.

*后,评奖委员会主席苏博哈什·塞尼博士握住杨超的手说:“Well done!”(做得很棒)

“这只是开始.”杨超指着奖状说.他说的是中国超算,更是自己—一颗颗*又开始上膛待发.

(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杨超论文参考资料:

超好看杂志

结论:杨超让中国登上超算之巅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杨超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杨超这名字好不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