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分量论文范文资料 与1分量举1反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分量范文 科目:本科论文 2024-03-27

《1分量举1反三》:本论文可用于分量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分量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分数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分”的动词属性,弱化了对等分后1份的多层次感知,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一个单位”和“若干等份”上,而忽略了等分后的“1分量”.利用具体情境凸显“1分量”,淡化具体数量,从“1份”突围,举“1”反三.

【关键词】分数教学1分量策略

从把1个物体看作整体,到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其实就是在规避数量的多少,弱化一个量的存在感.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分数的认识,出现了一种分割教学的倾向,即过分强调了“分”的动词属性,弱化了对等分后1份的多层次感知,使得学生认识的分数缺乏完整性.也就是我们的教学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一个单位”和“若干等分”上.笔者认为,在分数的初步认识阶段,等分后的“1分量”不仅是认识分数的重点,而且在追寻分数本质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 在分数作为一个过程引进,突出现实情境里的“1分量”

“在数学中,有不少概念在最初就是作为过程得到引进的,比如分数.”

引进分数的这一过程就是“等分”.多个版本教材《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尽管设计各不相同,但相通之处都是用实物的分割来引进分数,这样做显然包含了由过程引进,并向结果过渡.教材中根据现实情境追问的都是类似于“每人分得多少”的问题,而在学生尚未获取分数信息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自己分到的那一份却是行之有效的.

苏教版教材的设计有一个迁移和比对的过程:让整数的平均分迁移到分数中,通过每人分得2个苹果、1瓶矿泉水和半个蛋糕,为学生呈现了不同的“1分量”,为之后的学习做了铺垫.苏教版用半个引入分数12,而其他两个版本却是用一半引入的,个中思考耐人寻味.从学生的认知来看,半个更容易理解,但是一半却是最接近12的.半个是凸显了“1份”的具体数量,而一半却是勾勒出“1份”和整体的关系,后者更能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本质.

实际上,苏教版教材《认识分数》首页下面那句话——“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的确有些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容易让学生把“12个”和“它的12”画上等号.通读苏教版教材三上和三下的认识分数发现,除在这里让12以一个具体的数量存在过以外,其他都是以整体和等分的关系存在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借鉴其他版本,让学生动起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充实自我的表象感知.

当然,苏教版的情境图却可以大加利用,除刚才说的迁移和比对外,实际上当学生把“2个苹果、1瓶矿泉水和半个蛋糕”都抽象到“1分量”的层面思考时,不由自主会产生“都是1份,为什么数量不等呢?”的疑问,有了一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韵味,也为后面的学习设下疑问、埋下伏笔.

二、 从“1份”到“几分之一”,实现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化

分数概念作为过程引进是基于学生的学习,但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分数这个概念的本质,最终还是要让其转化成一个对象,即“虽然可以把分数看成除法运算的一种表示,但分数本身是数而不是运算.”

在比较12和14时,学生从图中最直观的感知就是12表示的1份比14表示的1份大,而没有真正去完整地比较这两个分数,因此,此时的学生刚刚经历一个课时的学习,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过程之中,并没有能把“1份”和分数有效地联系起来.

这个分数的比较教学,我们首先解决的是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得到这两个分数,在初步动手之后,要追问学生,为什么你涂出的就是12或14呢?

这里因为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所以用的是两张同样大小的圆片纸.教学中,对于12或14的“1分量”要实施多维度对比深化.

教学中可以安排这样两个操作活动:

一是每个人拿出自己准备的几何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等),且大小不一,涂出12和14.

二是每个人拿出两张大小不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涂出12和14.

此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1分量”的大小有相同、有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12或14表示的首先是其中的一份,每一份都是12或14.这里的12或14不再是表示12或14个图形,而是表示一份量占整体的12或14.自此,模糊了“1分量”的具体数值,只在认知中存留了三个字——“1分量”.教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从“1分量”这一形象的过程向分数这一抽象的对象转化了.

分量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1分量举1反三为关于对写作分量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分量输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