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谱系论文范文资料 与近年来中国公共精神谱系和前瞻导向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谱系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26

《近年来中国公共精神谱系和前瞻导向》:本论文可用于谱系论文范文参考下载,谱系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公共领域的逐步开放和拓展,公共精神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热点话题.学者们在公共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培育和践行、应用和拓展等研究层面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但也存在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研究视域狭窄、实证研究欠缺、研究范式亟需转换等不足.下一步,应健全理论体系,继续深化公共精神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实证研究;转换研究范式,开展公共精神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公共精神;公共领域;社会治理;网络社会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5)05-0030-06

公共精神作为标志着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精神样态,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公共精神的概念产生于西方社会,最初由对人的“公共性”探讨,经“公共理性”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对“公共精神”的研究.西方社会公共精神研究的兴起得益于西方发达的公共领域,从古希腊的城邦社会到近代的市民社会,直至现代的公民社会都为公共精神的孕育和生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基于此,学者们对公共精神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揭示了公共精神的本质、来源、表现、目标以及公私关系等内容.代表性观点有:公共精神的本质属性是公共性,它体现为一种公开批判的理性,形成公共舆论.[1]阿伦特基于人的“行动”提出公共领域概念,并指出公共领域是公共精神的所塑之物.[2]罗尔斯认为公共精神的目标是公共善.[3]社群主义者们从个人和社群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公共精神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在维护公共利益和责任基础上打造个人利益.[4]帕特南完整地阐述了公共精神的概念即公民在共同体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的平等和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参和构成了共同体的“公共精神”.[5]中国自20世纪80年*始,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公共领域的开放,公共精神概念传入国内,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背景下,梳理和归纳中国公共精神既有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化公共精神研究和实践奠定资源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公共精神的内涵和外延研究

对于公共精神内涵和外延的研究学术界众说纷纭,观点各异.大体而言,形成了以下几种研究观点.

第一种观点侧重从道德*层面对公共精神概念加以界定,认为公共精神是一种*精神.有学者认为,公共精神是以利他方式关心公共利益的态度和行为方式.[6]作为现代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美德,它包含着公民个体和社群应有的自主、公道、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和、奉献等理性风范和美好风尚.[7]

第二种观点侧重从政治价值层面主张公共精神是人类“类”意识的觉醒,它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价值、理念的认可、遵守以及执行,是一种政治精神.有学者认为公共精神是以社会整体和公民的生存和发展为依归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包含着对 、平等、自由、秩序、公共利益和责任等一系列最基本的价值目标的认肯和追求.[8]也有学者认为公共精神是指在充分了解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相关性的基础上,对公共制度和公共事务的评判和积极参和的情感、理性和精神,事关政府的良治、国家的 法治和和谐社会建设.[9]

第三种观点认为公共精神是道德*精神和政治价值理念的统一,不应将两者简单孤立开来.刘鑫淼认为公共精神是位于人类心灵最深处的基本道德和政治秩序观念、态度和行为取向,它以公共性为价值依归,包括主体精神、参和精神、批判精神和政治精神等意涵.[10]吴光芸也认同公共精神是*精神和政治价值的统一,主张公共精神既包括信任、宽容、互惠、合作、诚实、团结等现代道德观念, 也包括契约意识、平等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信用意识、法制观念等现代政治意识.[11]

第四种观点认为公共精神的界定要从道德*、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三个层面展开,缺一不可.李曼认为,因为道德*和政治价值层面的公共精神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实际上已转换为一种制度规则和行为模式,所以公共精神也应包含对 政治制度的推行的内容.[12]岳珂等认为公共精神是存在于公民社会当中的一种关心公共事务,并愿意致力于公共生活的改善和公共秩序的建构,以营造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道德规范、政治价值和社会制度的思想和行为品格.[13]刘亚亮等也将公共精神归纳为道德*、政治价值、社会制度三个层面,它通过善意、信任的道德标准和尊重公平正义的政治价值共同推动政治制度的施行,转化为公共精神的行动.[14]

第五种观点侧重从对公共生活规范、秩序的主观认可和维护的角度界定公共精神.肖飞飞等认为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的主观认可并体现于客观行动上的遵守、执行.[15]杨芳也认为,公共精神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对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规范和公共利益的主观认可,作为理念的公共精神即公共善,作为行动的公共精神即公共参和.[16]

二、公共精神的培育和践行研究

关于公共精神培育和践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主要从公共精神的培育困境、培育意义、培育路径等层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一)关于公共精神培育困境的研究

针对当前中国公共精神培育遇到的困难,学者们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个维度进行了分析.

在自然因素层面,人的利己本性导致集体行动困境,进而制约了公共精神的培育,学者们对集体行动困境的表现、成因展开了探索.集体行动困境体现在每个人认为自己的影响和贡献对组织都是微不足道的,由此导致自发参和行动的动力缺失;和此同时,在合作规则中,理性的个人不愿意承担为实现共同利益而支付的成本,每个人都倾向于搭便车,以使个人利益最大化,最终阻碍和瓦解了公共利益的实现.[9]在中国,集体行动困境的产生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从内因看,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己主义兴起,人们只关心私利,关心自己物质 的满足,而忽视集体利益.[17]从外因看,全球化和现代化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冲击,价值分化和公共整合的两难处境是普遍公共精神难以培育的症结所在.[18]

谱系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近年来中国公共精神谱系和前瞻导向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谱系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孤独谱系障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