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资料 与基于大学校训视角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07

《基于大学校训视角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此文是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 大学校训是一所大学特有的精神和品质经过高度抽象后的价值追求和品格特征,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校训具有相对稳定、反映学校办学特色、体现特定时代特征的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精神形塑、价值评价、目标导引、行为激励等功能.但中国大学校训存在着趋同现象,这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要明确办学思想、凸显办学宗旨,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氛围,开展特色活动、形成文化精品,以校训为着力点建设优秀校园文化.

[关键词] 大学;校训;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1-0103-05

校训和校园文化紧密相连,校园文化和高校师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高校文化的深度凝聚,是学校发展历史和人文底蕴的积淀.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广大师生所创造的校园精神财富的总和,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丰富的校园文化是孕育和产生校训的肥沃土壤,反之,校训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大学校训概述

大学校训是高校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又是一所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的集中表现,体现了大学的生命力、创造力、向心力、战斗力和影响力,是大学精神核心之所在.

(一)大学校训的起源

校训,英文是“motto”,原来在意大利文中使用,中文是“格言”之意.《辞海》关于“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之便利,选若干德育条目制成匾额,悬见于校中公见之地,是为校训.“检索光盘《四库全书》,共有34个‘校训’二字连起来的形式.但由于没有标点符号,所以它们形似校训但并不是校训本身.此光盘收录了康熙以前的所有典籍.”[1]可见,尽管中国古代早有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著名的四大书院,也有形式上的学规如“忠孝廉节”,但是没有明确出现“校训”的先例.中国大学校训是伴随着近代教育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东吴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震旦大学等一批教会大学的建立,校训开始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而“校训”二字名称则是从日本引进的.中国近代大学校训的名称虽源于国外校训,但内容、形式和精神实质并不拘泥于国外校训,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许多大学校训源自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格言,如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福州大学的校训“明德至诚,博学远志”出自《大学》、《中庸》;山东大学的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出自《孟子》、《昭昧詹言》等.中国大学的校训正是以近代教育为基础,在持续发展的办学实践和文化传承中不断提炼和凝结而形成的,既继承传统又体现时代特色,形成一股无形但却强大的精神力量.例如, 1914年,梁启超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演讲中心内容鼓励学生.从此,“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便被提升为清华大学的校训.[2]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高校校训的内涵是不断和时俱进的.

(二)大学校训的特点

大学校训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保持相对稳定.校训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激励师生弘扬传统,进取向上.校训的延续反映的是高校文化的传承,高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因此,校训也相对稳定.成立于1209年的世界名牌大学——剑桥大学,其校训是“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该校训从1600 年开始一直使用至今; 牛津大学的校训是“上帝乃知识之神”, 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第27篇,使用约有900年未变;[3]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1891年提出使用至今.中国大学校训同样也比较稳定,特别是发展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高校.清华大学校训始于1914 年,厦门大学和东南大学校训始于1921年,苏州大学校训始于1929年等,这些高校校训从启用之日起沿用至今,未曾改变.当然,稳定性是相对的,部分学校由于合并、搬迁等原因,将校训进行了重新总结和提炼.如武汉大学于1993年、中山大学于1994年分别重新确认了校训,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于2002年提出新校训等,这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二是反映学校办学特色.校训是学校办学目标和理念追求的体现,要有针对性、实践性和独特性,要贴近本校师生的思想实际,体现出导向作用、凝聚作用和激励作用.由于校史的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和学科差异的影响,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其校训也各具特色.例如,以农业学科为特色的中国农业大学的校训是“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以法律学科见长的中国政法大学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以海洋学科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的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以地质和资源矿产学科为特色的中国地质大学的校训是“艰苦朴素,求真务实”.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2月第28卷第1期张志忠:基于大学校训视角的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三是体现特定时代特征.高校办学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而这样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必然受到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的影响,其典型例子是1952年,北京学院路成立了以行业为背景的、学科特色鲜明的八大院校.在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中国进行高等院校调整,拆分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建立了一批以农、林、地、矿、油等专门学科为主的高校.这些高校校训正是根据当时的实际办学需要提出来的,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特征和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校训是高校在特定时期办学的生动反映.如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就是鼓励和保证学生和教员能自由无阻地从事教学和相关的学科研究,它成就了二战后著名的“硅谷”.耶鲁大学的校训是“追求光明和真理”,反映了耶鲁大学建校时的历史背景. 1958年中国科技大学校长郭沫若提出的“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也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当时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要求,强调了自然科学和生产实际要紧密联系.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创新”.抗战期间,竺可桢校长提出“求是”的校训;在继承和发扬求是精神的基础上,新时期注重强调开拓创新精神,1988年确立了“求是创新”的新校训.[4]可见,校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二、大学校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大学校训通常表现为精简凝练、耳熟能详、催人奋进、寓意深远的短语,是大学精神和独特文化的浓缩和凝结,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本质体现.对内它能形成文化上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对外它能展示学校个性、办学理念和精神面貌.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精神形塑

大学校训是大学的灵魂和航标,是对高校特有的文化内涵的一种简练表达.一是大学校训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能旗帜鲜明地向师生传达所提倡和所摒弃的价值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师生言行.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对师生的期望和要求.二是大学校训具有高度的理念抽象性,它交织着办学思想、理念和特色.如中国科技大学的“红专并进,理实交融”,它主张教育的目的性、内容的全面性和方式的渗透性要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和奋发成才.三是大学校训具有深远的精神内化性.“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影响着百年清华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奋斗.因此,大学的校训具有精神形塑功能,它可以升华人的信念、启迪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从而完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参考资料:

企业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论文

论文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结论:基于大学校训视角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公司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