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知青论文范文资料 与知青托起的内蒙兵团化纤厂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知青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15

《知青托起的内蒙兵团化纤厂》:这篇知青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上世纪70年代前期,在北国青城呼和浩特市西郊,矗起了一座当时属于高新科技的化纤企业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五·七化纤厂,用内蒙古乌梁素海的芦苇浆粕为原料,生产棉型粘胶纤维(人造棉)、毛型粘胶纤维(人造毛)及数种不同型号的中长纤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托起这家企业的主力军,竟全是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绍兴及呼市的知青,他们被为称兵团战士.

“土八路”领导的“嫩知青”挑起大梁

1969年1月24日,经和军委批准,北京军区正式组建了正军级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招收大批城市知识青年到北国草原“屯垦戍边”,兵团连以上干部为现役军人;兵团战士穿军装,不戴帽徽领章.当时全兵团辖6个师约十余万人,穿衣、盖被是个大问题,兵团党委了解到内蒙古乌梁素海(淡水湖)的芦苇年产量可达10万吨,1964年时自治区有关方面曾将该地芦苇制成浆粕运往上海,成功纺出2吨多化纤丝,于是决定创办化纤纺织厂解决被服问题,同时也为内蒙地方上的纺织厂提供原料.1969年4月,兵团司令部正式下令开始筹建兵团五·七化纤厂,调来了一批团营连级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该厂分为两个分厂:化纤分厂建在呼市西郊孔家营子,俗称西厂;纺织分厂建在东郊,俗称东厂.两个分厂因设备、产品不同,管理机制无法趋同,故均独立组织生产经营.化纤西厂下设四个连队:生产化纤丝产品的车间称为一连,动力和二硫化碳生产车间称为二连,机修车间为三连,后勤服务(食堂等)及试剂车间称为四连(后二硫化碳车间与试剂车间重组为四连,后勤改为厂直属部门).生产工人是兵团战士,他们担任车间的操作、机修及有关技术工作.初创的1970年,全厂兵团战士为676名,次年9月又增加绍兴知青120多人,共达到816人,占全厂总人数的90%以上,兵团战士大的十岁,小的仅十五六岁.

化纤生产在当时是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业,白手起家的兵团化纤厂,技术力量稀缺,筹建时全厂仅有一名工程师,行政管理人员都是“土八路”(现役军人和复员老兵),都是头一次接触企业管理和技术,生产操作全靠兵团战士.为了驾驭好现代化的技术设备,顺利实现喷丝织布,厂领导没有被当时“突出政治”、“政治可以冲击技术”的思潮所左右,一开始就重视抓紧对兵团战士的知识技术培训,使处于娇生惯养年龄段的知青能尽快变成熟练工,为此,厂生产准备组突击编写了《粘胶纤维生产讲义》,作为对兵团战士技术启蒙的教材,同时又将刚刚接收的来自上海、呼市知青战士送到上海的化纤一、二、三厂和国棉十五厂、二十一厂,学习粘胶纤维纺丝和二硫化碳生产工种、软水处理等操作技术;另将一批战士送往大同煤矿机械厂培训,学习机械设备的检修保全,

上海的培训自1969年6月中下旬开始,共有战士201人,从事化纤生产工种为152名,其他工种战士49名,战士们编为一个培训连,由现役干部担任连长和指导员,还成立了党、团支部加强管理.培训中,他们组织技术人员给战士们上课,讲授《粘绞纤维生产讲义》的理论知识;又让兵团战士到各培训厂车间、工段上岗,向工人师傅学习操作技术.培训连向有关工厂提出要求,希望能配备技术熟练的师傅对兵团战士进行结对子帮教,运用“一帮一”、“一对红”形式,让战士们拜师傅学技术.有关企业也放手让兵团战士到各岗位进行顶岗,在师傅们手把手指导下学习操作.经过九个月的学徒生活,兵团战士基本掌握了化纤生产的操作规程及相关技术,于1970年3月回到呼市投入了厂房建设和设备安装,这批兵团战士后来成为该厂一连、二连的生产骨干.

吃“钢丝面”,“吐”化纤丝

知青进入兵团化纤厂后,开始半军事化集体生活,一起住宿、学习和训练.初创时期来不及给兵团战士建住房,借用了自治区畜牧研究所的马棚做宿舍,每间约六七平方米,马棚又低又矮,室内高低不平,窗口小、采光差,冬天取暖季节,室内还要烧铁炉子,空气非常浑浊.这些兵团战士来自城市,有的家庭住宅条件较好,但他们没一个人发怨言,大家都做好了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高高兴兴地在马棚内“闹革命”(学习和住宿).兵团战士为供给制,发衣服鞋帽,进厂初每月发13.50元津贴,包括了伙食费和零用钱两部分.当时内蒙生活艰苦,要吃粗粮,供应兵团战士的口粮中只30%为细粮(大米、白面),70%是粗粮(玉米面、莜麦面粉、高梁、粢米粉、荞麦面粉等),厂里按粗细粮比例给战士们发饭票,男性战士控制不好自己的粗细粮比例,往往前半个月就把细粮吃光了,后面只能天天吃“钢丝面”、啃土豆片.名字吓人的“钢丝面”是呼市独有的,样子像金毛线,实际上是用玉米粉压制而成的一种面条,因没有粘度,下水煮会散成糊糊,只能蒸吃,这也算是那个年代当地人的一大“发明”,并成为呼市居民的主食之一.南方去的兵团战士不习惯吃粗粮,但由于树立了扎根边疆、让火热青春燃烧的思想谁备,也逐渐丢掉了对大米的“依恋”,适应了吃“钢丝面”.冬天,呼市的蔬菜品种单调,大地被冰雪覆盖,生产不出新鲜蔬菜(当地还没有暖棚种菜技术),一年里有半年多时间要吃窖藏的白菜、土豆、胡萝卜,战士们戏称是“学‘老三篇’,干‘三班倒’,吃‘老三菜’”.

1970年9月,兵团化纤厂陆续迎来了正式试产运转,9月10日,二连的几个车间率先投入运行,当日锅炉、冷冻、空调等设备顺利试车;9月12日,二硫化碳车间投料生产成功;动力车间产汽的是旧式K4式锅炉,全部靠兵团战士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战士们要从室外煤场用小车把燃煤推上高台,再一锹锹送入炉膛中,一个班下来要推送的煤论吨数计.呼市的冬天,室外达摄氏零下20多度,外场铲煤工穿着白茬羊皮袄、戴棉手套还冻得瑟瑟发抖;到了炉前,却又要在摄氏70度以上高温环境中受炙烤;操作时,煤粉煤灰满车间弥漫,8小时下来,满身满脸都是乌黑煤灰,连眼珠子也分不淸,下班后真累,有时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擦把脸就脏着身子躺到床上去了.更重要的是烧锅炉责任大,若脱水会爆炸,所以当班时必须时刻关注炉中的水位,年轻的兵团战士克服了上夜班犯困,加强了责任心,从没发生过锅炉脱水事故.二连的二硫化碳车间也是技术含量大的工序,操作不当会爆燃,投产前,厂部会同连队专门召开安全会议,要求严守操作规程,投产前反复检查防爆炸装置,演练应急使用消防器材,终于一次性投料成功.

知青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知青托起的内蒙兵团化纤厂为适合不知如何写知青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知青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