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资料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经验和反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经验和反思》:这篇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2015年4月, 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工作,广东省迄今已开展了3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16位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记录工作.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深入思考了如何将抽象、无形的活态文化转化为标准化的客观文化呈现,实践了让非遗持有者主动设计和参和记录过程、并深化和反思了抢救性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应用等问题.广东省非遗抢救性记录所秉承的理念和实践,旨在于保护和激发传承人的活力和自信,从而更好的实现非遗本身的活化和传承,其根本指向是普通大众,最终目的是非遗自身的良性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广东省

2005年,國务院 颁发《国务院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提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方针.作为首要原则,“抢救”成为当下非遗保护亟须贯彻落实的工作.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和核心,在于传承人的保护,这个观念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早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的共识.在完成大规模的基本普查、确认、建档等基础性工作的前提下,2015年4月, 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工作.据统计,截至2015年1月, 所公布的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已有235人离世,而在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50%以上,因而,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刻不容缓.根据《 “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通过 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对318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记录,并向各地非遗保护部门提供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操作指南》(以下简称《工作指南》),深入阐释了抢救性记录的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

一、非遗抢救性工作概况

事实上,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的抢救性保护并非近几年才展开.早在20世纪50年代,民族工作者就曾搜集、整理和研究过少数民族中世代传唱的英雄史诗,如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玛纳斯》等.1965年以前,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则进行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考察,拍摄以云南少数民族为题的纪录片20余部.20世纪80年*始,则按统一体例编纂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十大集成志书”,于2009年10月共计出版全书298部450册.2003年, 和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以“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和“振兴昆曲指导委员会”为代表性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抢救性保护.2005年-2009年,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第一次非遗普查,共计走访民间艺人86万人次,收集珍贵实物和资料26万多件,普查记录文字8.9亿,录音7.2万小时,影像记录13万小时,拍摄图片408万张.这些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工作者珍贵的抢救性记录,然而由于观念、技术和财政等种种原因,我们也不得不面对诸如很多抢救性记录侧重于文字记录,缺乏完整活态的音像记录;记录成果因保管不善或机构变迁而散佚;技术更迭导致的音像资料无法转录等等问题,这无疑是非遗抢救性记录的重大遗憾.因而抢救性记录的工作方法、经验、成果的保存和利用仍然是今天的非遗保护工作需要探讨的重要议题.

广东省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管部门非常重视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早在2012年,中山市就率先启动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对中山境内身体条件不佳的传承人进行了系列影像记录工作,每一位传承人记录采用文字、图像、音视频等基本手段,对传承人日常生活、技艺特色、代表作等进行抢救性记录.广州市文广新局则于2014年开展了广州市内7位国家级传承人的口述史记录工作,令人惋惜的是,刚做完口述史访谈工作,就有两位传承人去世,这也再次证明了这项工作的紧迫性.据统计,截止目前2018年3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人数共73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人数共25名.2015年,广东省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截至2018年3月,已开展了30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记录和验收工作.同时,广东省也启动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记录,以传承人年龄为顺序进行记录,目前已经开展了16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口述史记录.

二、广东省抢救性记录工作探索和经验

(一)分类记录,因人制宜

在抢救性记录工作中,不同类别的记录应遵循项目本身相应的特征和重点.如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侧重于表演艺术类别,传承人的表演实践、传承教学活动所占比重较大;而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的项目,则可能更侧重于技艺实践的过程;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中,传承人口述的部分更为突出等.而即使是同一类别的项目,因传承人自身条件、人生和工作经历以及特色不同,记录所侧重和表现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以广东省潮州音乐传承人杨秀明的记录工作为例.因传承人杨秀明已于2015年6月去世,因而口述片部分的访谈以杨秀明亲友以及相关人士为主,工作组通过梳理资料,按照传承人亲人、好友、学生、同行、晚辈、相关研究工作者等不同社会关系,整理出访谈对象的清单,最终对15位相关人士进行访谈.而对这些访谈对象进行过初步的访谈调研后,从新的口述资料中又获取了新的知情人线索,进一步扩充受访人范围.通过这些人际关系脉络的梳理,初步确认传承人不同阶段的经历由不同的访谈对象进行口述,力图尽可能全面的展示杨秀明的生平、从艺经历以及艺术成就.记录工作有固定的规程,而具体到每一位传承人,则应该根据执行团队对传承人的了解,制定独一无二的工作大纲.

(二)非遗拥有者的主导和参和

抢救性记录和普通的访谈片、专题片不同,前者秉承着学术性的原则,对记录对象和采录内容有非常严谨的要求.非遗的地域性、历史性、活态性意味着记录工作必须进入到地方性知识的语境中,真正让传承人、非遗拥有者和参和者发声,以他们自身的视角讲述和实践非遗.“尽量用行动者说话,让文化拥有者呈现在他们的舞蹈里,表现在他们的诗歌里.”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做到这一点却并不容易,很多非遗传承人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访谈,或者按照研究者、工作团队的步骤要求进行表演,没有实质上的主导和参和到对自身及其技艺的记录中来.以广东省陆丰皮影戏传承人彭忠的记录为例,因拍摄前所能搜集到的关于制皮实践的资料较少,无法较合理地预先设计拍摄流程.工作组通过前期实地调研,和传承人充分沟通制皮实践细节及拍摄要求,以传承人主导的角度设计出合理的拍摄流程.在传承教学部分,由于传承人不善表达,加之认为儿子技艺还不到位,在整个过程中更注重亲自操作,而缺乏主动讲解和对学习者的指导或纠正.为了更好的体现传承人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工作组在拍摄过程中临时设计和加入对话和提问,引导传承人在示范操作的过程中对皮影皮的制作及学习要点进行详细描述和讲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参考资料: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经验和反思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