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李渔论文范文资料 与李渔诗歌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李渔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25

《李渔诗歌》:本文是一篇关于李渔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从对李渔诗心转变的视角分析了李渔的诗歌创作情况,表现为贵主情创新,力求不落俗套;以其富有代表性的悼亡诗为例,着重考察了李渔的诗心转变及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同时,对李渔的诗歌和时代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李渔的诗歌中呈现出的悲凉凄厉、厚重质实和有裨风教、不平之鸣等独特美学风貌.

关键词:李渔 诗歌 研究明末清初社会动荡,文人或怀念亡妻,或悲悼故国,诗坛呈现独特的美学风貌.李渔(1611—1680),初名仙吕,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李渔著述甚丰,颇有实绩,名动一时.其好友丁澎在《笠翁诗集》序中云:“一家言者,李子笠翁之所著书也.李子家贫,好著书,凡书序、传记、史断、杂说、碑铭、论赞,以及诗赋、填词、歌曲不下数十种,其匠心独造,无常师,善持论,不屑依附古人成说,以此名动公卿间.”①后世学者对其戏剧、小说的研究较多,而较少涉及到其诗文领域,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李渔才华卓著,于诗文创作多有洞见,然其所处之时代为明清易代,社会动荡,又丧妻失子,令其内心悲戚.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李渔身处两朝更替之际,其文学活动自无法和时代诗风、文风、士风相隔绝.因此,有必要从其作品和时代的互动上,系统考察李渔的诗心变迁和文学艺术.

一、李渔的诗心变迁和清初文坛风尚

“明社既屋”“中原板荡”,士子或隐,或降,人文生态呈现出一种独特复杂的状态.诗人众多,文坛苑囿,竞呈异彩.李渔之诗自有其价值,诚如杜书瀛先生所论“是清诗中的上乘之作,也是整个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李渔身处明清易代之际,平生以甲申之变为界,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刻苦攻读诗书,想走读书做官的道路,在文学上没有太大的成就;后期社会的巨大变化,读书做官的美梦被打破,只好从事卖文演戏为生的职业.在其一生之中,有两次重大转折,一为甲申之变摧毁其科举美梦;一为乔、王二姬之死令其心灵受到重大打击.这两次转折,促使其诗心发生重大变化,对于探讨其诗心转变和清初文坛风尚有着密切关系.

(一)甲申之变造成李渔诗心的第一次转变

清军入关之前,李渔生活富足,在浙江兰溪富甲一方.其早年的生活可谓是无忧无虑,而中年及之后的生活恰恰和此形成鲜明的对照,终日为生计而奔波劳碌,且其打秋风之举常遭人批评.甲申年,清军入关,虽未踏上浙土,却把他的科举之梦和诗书生活彻底打破,如他在《应试中途闻警归》中写道:“正尔思家切,归期天作成.诗书逢丧乱,耕钓俟升平.帆破风无力,船空浪有声.中流徒击楫,何计可澄清》?”③此外,还有《甲申纪乱》《甲申避乱》《避兵行》等诗,尤其是《避兵行》独具特色,诗云:“八幅裙拖改作囊,朝朝暮暮裹糇粮.只待一声鼙鼓近,全家尽陟山之岗等不如坐待千年劫,自凭三尺英雄铁.先刃山妻后刃妾,衔须伏剑名犹烈.”④这首诗记录了乙酉年(1645年)各镇的溃兵骚扰浙东的情况,李渔甚至有了“舍生取义”的想法,先杀掉妻子再自杀,愤慨地揭露了官兵的暴行,并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疲于奔命的惨痛场景,堪称诗史.而至丙戌年(1646年),清军占领了李渔的家乡,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亲友和乡民被杀无数.乱后归来,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下了《婺城乱后感怀》和《丙戌除夜》等诗歌.回到家后,他看到自己的著述和藏书皆被焚毁,内心异常悲痛.在《丁卯元日试笔》中,他写下“尊前有酒年方好,眉上无愁昼始长”⑤这样的诗句,可见当时生活的困顿.

(二)乔、王二姬之死构成李渔诗心的第二次转变

对于作家来讲,打击最大的莫过于失去美好的爱情.丧失妻妾的痛苦,于其心态的影响最为深远.乔复生、王再来是李渔一生之中很重要的知己.在李渔五十六岁时,游秦地,过平阳,纳乔姬;五十七岁,至兰州,纳王姬.二人均极富艺术才华,在李渔的家班女乐中担当重要的角色.然而好景不长,六年后,在李渔六十二岁之际,乔姬于途中病故.第二年,李渔再次游京师,王姬病故,作《后断肠诗十首》悼之.两位知己先后去世,令晚年的李渔沉痛不已,先后写下了三十余首悼亡诗歌,除了悼念王姬的十首断肠诗之外,著名的还有《断肠诗二十首哭亡姬乔氏》《重过江州悼王姬呈江念鞠太守》《自乔姬亡后不忍听歌者半载舟中无事侍儿清理旧曲颇有肖其声者抚今追昔不觉泫然遂成四首》等.在《断肠诗二十首哭亡姬乔氏》其二中,他写道:“死断离魂生断肠,幽明咫尺叹参商.只愁我老男先妇,谁识伊徂凤泣凰.修短不均难损益,彭殇注定枉祈禳.多题恨句留青简,姓字千秋伴尔香.”⑥这首诗歌情真意切,缠绵凄恻,令人泣下.乔复生、王再来两位姬妾去世之后,李渔不觉心生“首丘之念”.康熙十四年(1675年),他送长子将舒、次子将开回原籍参加童生试,产生移家杭州的念头,于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全家移居杭州.在杭州,其生活仍然十分艰难,入不敷出,欠下沉重的债务.他详细地描绘了当时的生活窘境:“无论金陵别业属之他人,即生平著述之梨枣和所服之衣,妻妾儿女头上之簪、耳边之珥,凡值数钱一镪者,无不以之代子钱,始能挈家而出.可怜彼一时也只顾医疮,使尽难剜之肉;以致此一时也听其露肘,并无可捉之襟.”⑦生活如此,精神上的重要支撑乔、王二姬亦先自己离开人世,每每念及于此,便悲从中来.

李渔一生困顿,所以在其诗歌创作之中,较多地关注了个体的命运以及山河破碎的境况,然而他并没有完全沉浸在悲痛之中,这让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貌.

二、时代风气影响之下的诗歌创作

明清易代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对于汉族士人来讲,可谓是“天崩地坼”的时代,大批明代遗民诗人不约而同地悲悼故国,抒发衣冠人物之悲和身世飘零之感;同时,降清的士子开始顺应太平,为颂圣美政,奏雍容和雅之调.明清之际的文学,对国家民族的命运十分关注.诗人或托物言志,或直抒胸臆,抒发对时局社稷的关心之情.李渔虽创作了大量幽默风趣的通俗文学作品,然而他仍然是一个传统的封建士子,对家国有着深切的关怀和真挚的感情.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李渔的诗歌创作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李渔论文参考资料:

李约瑟难题论文

结论:李渔诗歌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李渔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李渔风筝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