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社会救助论文范文资料 与从维持到生活质量:社会救助功能的实践审思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社会救助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29

《从维持到生活质量:社会救助功能的实践审思》:本论文可用于社会救助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社会救助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提升贫困者的生活质量是社会救助功能发展的新趋势.生活质量概念有其丰富的内涵,它包括物质生活质量、主观生活质量和脱贫能力发展生活质量三个方面.我国新实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不仅规定了对贫困者的基本生活给予保障,而且将其社会融入、心理慰藉及脱贫能力提升等内容也纳入其中,包含了提升被救助对象生活质量的政策功能.但实证调查结果显示,新的制度功能目标尚未得到有效落实.政府部门应尽快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设计,提升救助能力,加强对社会救助资源的动员和整合,以应对社会救助功能创新的实践困境.

关键词:生活质量;社会救助;功能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9-0078-06

将生活质量纳入社会政策功能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学术话语.英国著名社会政策学者霍华德·格伦内斯特提出,生活质量的测度和保障可以成为检验社会政策的试金石①.进入21世纪以来,反贫困社会政策中提升和改善贫困者的生活质量问题引起了国际组织的关注.200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消除人类贫困的全球公约》特别强调,要使贫困者过上体面生活.在我国社会政策发展进程中,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制度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城乡反贫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特别是2014年我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使社会救助的理念、功能目标及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许多新的转变.该办法除了保障被救助贫困者基本生存的相关规定外,还规定了通过社会救助促进贫困者社会融入、心理慰藉及脱贫能力提升等内容,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这表明提升被救助贫困者的生活质量已开始纳入我国社会救助的政策视野.那么,如何理解这些转变和创新?制度功能创新的实践成效如何?怎样才能在实践中进一步实现社会救助的功能创新?本文试图以生活质量理论为分析视角,基于我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规定及相关实证材料,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提升贫困者生活质量:我国社会救助功能的新发展

关于生活质量的内涵,国内外学者至今仍有不同的认识.传统的认识是把生活质量看作是物质生活状况或者主观体验,也有学者将二者结合起来.较新的一种观点是将社会交往等社会关系因素融入生活质量,这种观点主要侧重于生活质量的社会健康状况.“测度社会健康状况不外乎考察其所需要的社会交往、社会援助、心理状态、生活满足感和道德,在所有有关生存质量的讨论中必然涉及这些内容.”②印度著名学者阿玛蒂亚·森则将人的“可行能力”提升作为生活质量指标之一.他指出:“可行能力的视角聚焦于他们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以及去扩展他们所拥有的真实选择能力也即实质自由等发展人的可行能力使人们享受一种有价值的生活(以及具有更高的生产能力).主要包括人类体力、智力和生产能力等.”③借鉴上述研究成果,参照联合国有关公约的规定,本文将生活质量内涵界定为以可支配收入为内容的物质生活质量、以个人生活主观评价和社会健康体验为内容的主观生活质量、以劳动就业脱贫能力为主要内容的脱贫能力发展生活质量三个方面.

生活质量概念在构建和完善贫困救助政策中的价值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英国著名福利思想家吉登斯指出:“理想政府的目的是鼓励追求幸福,而且个人‘福利’与社会‘福利’应该以此来界定.”④追求生活质量的改善正是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日本学者大须贺明也认为,保障人的生存权就是要使贫困者能够依靠国家的积极干预来实现其像人那样的生存的权利.⑤这说明生存权不仅要满足弱势群体的最低物质生活要求,还要关注其精神、文化乃至发展需求.我国也有学者指出,增进生活质量就是要摒弃那些完全以“物化”标准衡量人们生活的传统思路.⑥社会救助的生存型目标定位,是社会经济欠发达背景下的价值选择,表现为救助项目单一、救助水平低下、救助方式简单、救助效果欠佳.变“基本生存型”为“改善生活型”乃是我们应该做到而且可以实现的目标.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2014年施行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及地方性相关政策在强调保障贫困者基本生存条件的同时,引入了提升贫困者生活质量的政策理念与内容,并试图通过新的管理制度设计促进这种新型功能目标的实现.

1.救助功能目标的重设

第一,由生存保障到需求导向,提升物质生活质量.与以往单纯保障贫困者基本生存的政策不同,《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在将社会救助基本功能确定为“救、急、难”的同时,新增不少与提升贫困者生活质量有关的功能目标,主要体现在强调贫困者需求导向、动态变化及兼顾发展需求等方面.该办法第10条规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整.该办法第12条还规定,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在地方性探索和实践中,北京及湖北等地采取支出型贫困救助和重度残疾人员单独施保等新举措,以解决因疾病等原因造成贫困家庭经济开支过大而严重影响其物质生活质量的问题,这些都体现了需求导向的救助特点.

第二,引入社会融入及心理慰藉救助,提升主观生活质量.《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55条明确要求,政府要通过一定的措施发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作用,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社会融入、心理疏导等专业服务,以改善贫困者的主观生活质量.目前,一些地方已探索出一种提升被救助者主观生活质量的救助模式,如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推行“爱心积分”帮扶新模式.其具体做法是:低保人员可依据其参加楼院整治、志愿值勤、见义勇为等公益性活动的时间得到积分,并定期到社区的“阳光互助家园”兑换相应额度的生活必需品.⑧这种救助模式不仅促进了低保人群的社会融入,而且让他们得到精神和心理慰藉,使他们生活更有质量.

第三,细化就业扶持救助内容,提升脱贫能力发展生活质量.与1999年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及地方性相关政策相比,《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一个创新之处在于其对被救助贫困者就业扶持方面的救助内容进行了细化,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这些具体的救助措施提升贫困者就业脱贫的能力.该办法第42条明确规定,国家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给予就业救助.该办法第43条规定,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的,政府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该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同时,该办法还规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比如,对于吸纳就业救助对象的用人单位,它们可以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政策等.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在救助对象能力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2015年吉林省磐石市在贯彻《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中规定,申请就业救助人员向所在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申请,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经核实后予以登记,并免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服务.这些措施有助于被救助贫困者就业脱贫能力的提升.

社会救助论文参考资料:

社会保障学论文

法制和社会杂志社

社会科学家杂志

社会语言学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结论:从维持到生活质量:社会救助功能的实践审思为关于对写作社会救助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社会救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