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法治论文范文资料 与继承、移植和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构建路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法治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4

《继承、移植和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构建路径》:该文是关于法治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摘 要 构建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不能自说自话.只有在继承中华法系的精华基础上,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法治文化的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实践中,让法治中国成为每个公民的内心信仰和不懈追求,这样的法治话语体系才能落地生根,并为世界所充分认同.

关键词 继承 移植 创新 法治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黎明琳,上海市黄浦区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007

法治话语体系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理论、知识、文化甚至语言及思维的总体概况,尤其集中体现为法治的理论和知识体系.法治话语体系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既是一个国家法治成功实施的重要标志,也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伴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中国的法治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国际上的法治话语权却并没有相应的提升,甚至于在国内,无论是在学术层面还是社会层面,一些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依然不是很强的内心认同和信仰.究其根本,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或者并不重视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建构.而对于如何运用中国的法治理论来解读中国的法治实践、中国的法治道路,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话语体系,建构关于法治理解的多元性世界观,打破西方法治理论的一家独大,科学的建构路径尤其显得重要和关键.

一、继承中华法系的优秀传统是构建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上个世纪7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有一个著名的研究结论:“世上有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国都消亡了,惟有中国源远流传至今,这是什么凝聚力?这是儒家(忠孝仁义)教育的结果.世界未来的文明时代就是儒家思想的文明时代,因为儒家忠孝仁义的文明,就是人类最本性的文明.”而中华法系则是在中国悠久文明中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更是深深的影响了古代的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阿拉伯法系和印度法系并驾齐驱的世界五大法系之一.日本著名中国法制史专家仁井田升曾经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在地域及民族方面,皆曾影响于四方.耶林谓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中国于东方古代亚细亚亦曾一度以武力支配之,一度以儒教支配之,一度以法律支配之” .*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鼓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因此,构建当代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首先必须要继承和发扬早已被世界认同和接受、早已融入每个炎黄子孙血脉中的中华法系的儒家文化精髓.

(一)要吸收中华传统法律思想为当代中国法治的理论渊源

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中国儒家思想一致是春秋战国以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和“仁政”.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儒家思想的法律化,比如:将儒家思想具体为法律制度,如“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恤刑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法的理论基础的开始,后来各封建王都坚持把儒家思想作为构建自己法制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中华法系的代表《唐律疏议》更是以儒家思想的德主刑辅为核心指导思想,法律成为儒家化的法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维新变法以后,资产阶级激进派展开了“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时期的新“焚书坑儒”,传统儒学经历了历史上最大的浩劫,整个国家思想处于停滞状态,儒家思想被不分青红皂白的彻底抛弃,中华法系的优秀传统法文化也随风飘散.放眼今天,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被世界接受和认同的文化是什么?依然是一个个的孔子学院和相应的儒家文化.因此,构建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必须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法律文化的精华,吸收儒家思想的精髓,使之成为中国法治的重要理论渊源.因为,离开了历史和传统,中华民族就不可能长久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开了历史和传统,构建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成为空中楼阁.

(二)要坚持“以民为本”的法治宗旨

当代法治一个核心的原则就是注重保護公民权利,而这一法治原则在儒家的民本思想中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尚书》中曰:“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孟子·离娄上》)等,均揭示了国家、君、臣和民的辩证关系.荀子进而以舟水相比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儒家的民本思想体现在封建法制中,就是“德主刑辅,明德慎罚”.这与当代西方法治的主权在民思想可谓不谋而合、如出一辙.因此,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宗旨和原则,无论是立法、执法还是司法,都必须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偏离了这个方向,就将失去法治的社会基础,得不到社会的普遍支持和拥护,也将寸步难行.

(三)要坚持“礼法结合”的立法原则

中国古代法是以礼的纲领和原则构成法的基础,“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一个突出的鲜明特点.中华法系的礼法结合可谓源源流长,原始社会氏族祭祀而举行的仪式逐渐成为礼仪,成为人们自觉自愿遵循的习惯,直至周公制礼,“出礼则入刑”.春秋以后儒家把“礼”作为立法的指导原则,以法治充实礼治,引法入礼,将“礼”与“法”结合起来.主张德主刑辅,先教后刑,主张应经合义、论心定罪.唐律中规定的十恶、官当、八议、服制定罪、同居相隐,存留养亲等制度,都是礼在法典中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唐律疏议》成了“一准乎礼”的样板法典. 由于法对礼的维护和保障,使儒家思想得以传承和发扬.

法治论文参考资料:

人民法治杂志

道德和法治论文

法治的力量论文

人民法治杂志社

结论:继承、移植和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构建路径为适合法治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法治和法制的区别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