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废除死刑论文范文资料 与人道主义是废除死刑最终推动力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废除死刑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3

《人道主义是废除死刑最终推动力》:本文关于废除死刑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刑法修正案(九)再次取消九个死刑罪名,这让死刑存废之争的天平再次向废除论一方倾斜,这可以说是死刑废除论者接二连三的奔走呼号换来的战果.然而废除论者并不满足于此,人道主义则是他们新的理由,而这一理由如其他的一样,缺乏说服力.

关键词:人道主义;死刑;存废

中图分类号:D9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8-0028-02

作者简介:杨梦峰(1989-),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刑法.

近年来,废除死刑的声音越喊越高,颇有已成定论的意味.但在笔者看来,所谓废除死刑是必然的、对于废除死刑已经达成共识等等不过是死刑废除论阵营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愿罢了.在废除死刑的理由中,人道主义似乎是最后的、最有力的武器,如邓子滨老师称“人道主义是死刑的掘墓人”、“人道主义是废除死刑的最终推动力”,①然而在笔者看来,人道主义和其他废除死刑的理由一样,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没有说服力.

一、死刑犯的悲惨遭遇

笔者发现,有许多学者虽以人道主义为名批判死刑,但是其实质上并没有介绍人道主义的概念而只是描绘一些能够勾起人们同情心的画面.

邓子滨老师称:死刑,“作为一次新的谋杀,其令人作呕的程度比犯罪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根本不能补偿犯罪对社会的危害,而只是加重了危害.因此,我赞同陈兴良教授的观点:‘只有人道主义,才是废除死刑的底气所在’.”②然而遗憾的是,邓子滨老师在文中并没有令人信服的论述以说明为何人道主义是废除死刑的最后推动力,而只是片面又主观地讲述死刑犯的在笔者看来是应得的“悲惨”遭遇,渲染一种悲凉氛围以博取对死刑犯的同情:

邓老师引用了乔治·奥威尔所举的一次在缅甸发生的绞刑为例:“直到此刻我才认识到,在一个生命极为旺盛的时候将他扼杀,是无以名状的不义之举.”邓老师又提到了曲新久老师本人的一次真实经历:“那个罪犯穿着懒汉鞋,鞋掉了,我的一个同学就上去帮他把鞋提了起来.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我终身难忘:那个罪犯挣脱着转过身来给他磕了一个头.现场顿时寂静一片,没有一点响声.”③

笔者并不否认以上事实,也不会怀疑包括邓子滨老师字里行间露出的对死刑犯的作为人的尊重,但是这种尊重对于否定死刑几乎没有说服力.通常如果我们亲身去参和一件事情,我们会获得比其他人更深切的感悟,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清楚每一个细节而不是单纯的结果.见证死刑执行就是如此.1921年,乔治·奥威尔从伊顿公学毕业后,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为印度驻缅甸 服务,因此有机会接触死刑执行情况,其朴素的人道主义观念就不难理解.如邓子滨老师所言,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中有关死刑执行的描写也会让人产生对犯罪人的同情,让人认为死刑是不人道的:“影片没有回避罪犯的残暴,但当罪犯被处死时,观众们不仅没有觉得快意,反而感觉到死刑的冷酷毫不弱于它要对付的杀人罪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罪大恶极的刑事罪犯,而是像我们一样,对死亡充满恐惧、对生活充满留恋的普通人.她们都是穷苦人.”“令人略感慰藉的是,我们从‘女警目送着警车,眼圈红了’看到了崇敬生命、厌恶死亡的的人性”.但是,令笔者困惑的是,学者们口口声声都在说对生命的崇敬、对死亡的厌恶,但是却从来不考虑被害人的生命.事实上,被害人的遭遇往往比死刑犯更悲惨.如果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被害人一方,会获得截然相反的感受.但笔者不愿意作此假定,因为当涉及刑法尤其是死刑问题时,我们的选择不是也不应该被感觉、情绪所决定.然而学者们通过对死刑犯遭遇的描述来否定死刑,显然并非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主观的情绪.在他们那,死刑犯的人性被无故放大,比如“那个罪犯挣脱着转过身来给他磕了个头”,以至于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忘记其曾经犯下的早已为我们的法律所否定的罪行,忘记被害者的遭遇.为犯了残酷罪行的人的利益斗争而忽视无辜的人民的利益,一方面强调人的生命,一方面对被害人的生命视而不见,这是最大的、真正的不人道,是一种虚伪的人道主义.

笔者认为,每一次死刑的执行,都会让参和者 的感到不舒服,都会催生对生命的崇敬和对死亡的厌恶之情,这的确“令人略感慰藉”,因为这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一种情感抒发,如果生命在眼前消逝而无动于衷,其恐怕不仅仅是铁石心肠;更因为死刑目的的实现得到了证明:崇敬生命,厌恶死亡,死刑的执行让人们更加真切的思考生命的意义,让潜在的犯罪人不得不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因此,死刑犯最后的处境并不能成为废除死刑的理由,相反,应是保留死刑的理由.

二、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任何论证都需要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前提,如同数学运算的进行,有公理或定律为支撑.因此,如果以人道主义为废除死刑的理由,首先应该诠释人道主义的概念.否则就是无的放矢,自说自话.

马家福老师在《死刑是否合乎人道》一文中对死刑和人道主义问题作了更全面的论述:人道主义“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之后就处于不断发展中,出现过多种形态”,“各种形态的人道主义,其具体内涵虽然不同,但是在对人的重视和关怀这一点上,它们却是相同的.”当然,马老师意识到“将对人的重视和关怀作为人道主义的一般内涵,并不深刻.因为每一种人道主义都涉及到两个根本问题,即为什么要重视和关怀人及怎样实现对人的重视和关怀”.通过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后来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等的分析,马老师得出结论:“人本身是最高的价值.尊重人、尊重人的生命,是人道主义的核心.”如何理解人本身的最高价值性,马老师同样引用了康德的“人本身就是目的”的理论,“人本身是社会及其发展等一切事物的目的,而社会等一切事物都不过是为人服务的手段”.接着,马老师试着继续深入分析人道主义的内涵,再次极简单的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道主义讲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并认为:“人道主义是把人当人看和使人成为人的统一”,个体人道和全体人道发生冲突时,“应以个体人道为主”.④

废除死刑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人道主义是废除死刑最终推动力为关于对写作废除死刑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死刑应该被废除论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