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种业论文范文资料 与花式假种侵蚀种业安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种业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11

《花式假种侵蚀种业安全》: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种业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日前,笔者在多个粮食主产区采访了解到,近年来各地制定严格政策,使种子市场秩序有了好转.但种子做假也出现了升级版,频现变种,花样翻新.尤其“假种子不劣,劣种子不假”的尴尬现状,令不少农户陷入选种困境.

笔者追踪调查发现,在种子制假售假行为“隐蔽”、进销货台账记录“马虎”、违法成本较低等因素作用下,一些地方陷入“年年严打-年年 -年年严打”的怪圈,不仅给农民带来损失,而且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挫伤育种创新积极性,影响种业良性发展,亟待补齐监管短板.

花式假种扰乱农业生产秩序

“幸亏假种子被查出来了,否则种下去,到时没收成可咋办?”54岁的冯清凤前段时间更换了水稻种子抢种下去,如今看着长出来的秧苗长舒一口气.冯清凤是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水口镇的一位农民,今年春节后,通过朋友介绍,她从滁州一农资公司买了22.5公斤没有正规包装袋的散装稻种.

“每公斤比市场价低40元,我图便宜就买了.”她告诉笔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像冯清凤一样买到这种种子的还有100多户,他们是一起销售伪劣种子案的消费者.今年3月,滁州市 联合当地农委破获了这起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查获伪劣种子1500公斤.

“这种散装种子属于无品牌、无正规包装、无标签的‘三无’种子.”办案民警说,按我国种子法第49条的规定,种子种类、品种和标签标注的内容不符或者没有标签的,属于假种子.

但假种子有时候并不劣质.长期从事农资打假维权的民间人士李鑫告诉笔者,散装“三無”种子盛行另有蹊跷.

有的种粮大户和种子产销企业避开正规种企,直接到种子生产基地购货,自用或者散装出售.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安徽一家大型种业公司打假维权负责人王如强(化名)为笔者举例说,某种子市场价为80元/公斤,生产基地给正规种企繁育不到40元/公斤,卖给周边大户或生产企业只要超过40元/公斤,就可以获取更多的利润.“种粮大户图便宜,也愿意去买这类无正规包装的种子,但是这造成正规种企合理利润流失.”

采访中笔者发现,“散装”中有升级的“挂羊头卖狗肉”版.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途径收购或生产畅销种子A,将它们装进自己公司通过审定的但销量不好的种子B的包装袋内,形成披着合法外衣的假种子.“去年有人摆在市场上售卖的是他自己的品种,农户买了后袋里装着的却是我们公司的种子.”安徽一家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水稻事业部部长孟凡东说,这种做法损害了优质种子公司的利益.

王如强介绍说,更有甚者,一些地方还盛行一种由“万能袋”包装的种子.之所以叫“万能袋”,是因为“只要买个喷码机,需要什么样的种子,喷上即可”.

按照我国种子法的规定,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其他品种种子的,属于假种子.

笔者走访了解到,种子侵权假劣乱象丛生,有真假种子混合销售的,还有屡禁不止的未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生产经营种子的等.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泽福认为,侵权假劣种子乱象带来的危害是多元化的,值得高度警惕.

假劣种拉低良种价值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基础、粮食安全的根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一些地方暴露出的种子侵权 乱象已带来多重危害.

首当其冲的是农民遭受损失.今年3月,农业部发布通报说,2016年8月22日,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接辖区经营户*,称从安徽凝聚力种子有限公司购进的“中旱209”“旱稻1号”“旱稻502”3个水稻品种给农民造成损失.经鉴定,上述3个品种种子纯度不合格,属劣质种子.经核实,其销售的3个批次水稻种子1.2万公斤,造成2000余亩水稻减产20万公斤、经济损失49万余元.

假劣种子横行扰乱正常市场秩序.滁州市琅琊区农委种子管理站站长刘家莉认为,假劣稻种一般价格低于优质稻种,真假种子同时在集市上登台,肯定增加了粮农的鉴别难度,而且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后果,扰乱市场秩序.

育种创新积极性也会因此受挫.李泽福说,以水稻为例,从拿到育种材料到育成一个稳定的品种,需要8~10年.通过技术成果转让,有的水稻品种市值300万元.如果一面市就被人模仿、假冒,不但侵犯了品种权,挫伤了科研人员积极性,也影响社会的公平.从长远来看,最终受害的还是种业和农民.

严规常遭“软”执行

“在农业综合执法过程中,发现假种子难度很大.”滁州市琅琊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向笔者坦陈,种子经营户也知道是违法的,他们一般不摆在台面上卖,而是直接和农户打交道,有的直接去村民组或者种粮大户家送货上门,执法人员上门执法时很难抓“现行”.

进销货台账记录“马虎”,农户一旦受损维权投诉挺难.笔者查阅上述滁州市销售伪劣种子案材料发现,农户买了种子后,经销商记录的台账简单随意,有的仅记个地名,有的没记录名字和*.种粮农民大多没有证据保存意识,没有 ,出了问题后,又没有想到立即去找田间损失鉴定.“最终赢不了官司,顶多是赢得同情.”李鑫说.

违法成本低也是其根源之一.地方执法人员反映,国家的一些严格规定在基层执行不了.“在执法中,种子法要求‘重罚’的出发点是好的.”皖北地区一个产粮大县农委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说,但是假劣种子违法事件多发生在县一级,卖农资的经营户就是几间房子,“他卖了50公斤种子,你查到是假种子,本该处以几万元罚金,但是对方门一锁你罚谁?执法难度太大.”

地方保护成了一些种业公司打假维权的“痛点”.“种子的管理权从中央下放到省里,再下放到县里,管理部门跟种子生产经营者都很熟悉.”王如强说,他们发现线索去一个地方打假时,当地基本上保护本地的种子企业,而且保护的方式很多,如执法部门象征性处理,或者避重就轻,罚点款了事.

执法力量薄弱,导致执法力不从心.皖东地区一市辖区农业综合执法大队负责人表示,全区负责种子执法的就他和种子管理站站长两人,可区里仅挂上招牌的农资店就有30多家.“我们还承担很多其他工作,食药安全、种子、肥料、农药等都要管,分身乏术.”

种子监管亟待补短板

业内人士建议,将种子按照特殊流通领域商品看待,创新监管方式,净化市场.

一是全面摸排梳理种子乱象,对症下药严加整治.细化种业相关法律法规,让发现、查处有法可依,发现侵权 达到一定标准、额度的,将其列入市场“黑名单”.

和此同时,李鑫认为,应加强对种子真实性的检验.主要农作物种子上市前一定要提供种子品种真实性检验报告,农业部门要对上市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种子真实性检验,“每一个关键环节都可以设定一些临时的抽检”.

二是创新监管方式,变被动查处为主动出击.业内人士呼吁,应重视县一级打假维权这个主战场,配备精兵强将,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变被动接受*查处,为主动出击寻找线索.同时可探索异地交叉执法方式,并健全农业、 、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作战机制,共同织密种子市场监管网.

有业内人士指出,种子法修订后,种子审定放宽了,监管短板凸显.很多信息不能互通互查,各地审定的品种不能互通有无,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现象,需要相关部门通过技术手段打破这种信息壁垒,做到全品种网上可追溯可查询.

三是出台扶持政策鼓励育种创新.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安徽省委副主委赵皖平认为,和利益损失相比,种子侵权 对于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的影响更大.育种创新需要长时间的积累,1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未必有结果,所以稳定长期的支持机制尤为重要.

“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按照示范推广面积,给予育种单位一定数额的创新补贴.”孟凡东提出,同时应畅通维权渠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给品种产权企业开辟维权“绿色通道”.李鑫等指出,部分科研院所作为种子品种创新的重要力量,要打破各自为战、彼此封锁的尴尬局面,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共享机制,形成齐头并进的创新格局,尽力消除侵权 种子的生存土壤.

种业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花式假种侵蚀种业安全为适合种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中国十大种业公司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