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评断论文范文资料 与评断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评断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2-12

《评断章》:该文是关于评断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断章》:一块神奇的“魔方”

《断章》取自卞之琳1935年10月创作的长诗的一个片段,故曰“断章”.然而,恰恰是这个只有四句的断章,却意蕴深远,构成了自足的艺术空间,就像一块神奇的“魔方”,辐射出无尽的魅力,成为新诗的经典之作.

在30年代的战争语境下,由于受时代的影响,新诗往往更多地讲述时代的苦难,或直接揭露社会矛盾、抨击时事,或者歌颂抗日战争的军民,很容易成为战争的旗帜和政治的口号,从而沦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然而《断章》不同,它更像一首哲理诗,读来颇有古韵,不掺杂一丝时代的影子.于是,我们习惯了标语口号式的诗歌阅读,面对这首玲珑而不剔透的短诗,似乎解读的手段变得无能为力.我们阅读文章时,总是要求文从字顺,主题鲜明,思想突出,一目了然.能够准确地得到这些所谓的“思想”,我们就说读懂了.但是,这些要求在《断章》的解读中,几乎都是无效的,因为以“思想性”为背景的“深度”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幻想.以思想为惟一视角的传统的解读诗歌方式,非常容易滑入非诗的阅读轨道,把现实世界的生活规律和科学研究中的纯粹逻辑、抽象思维规律,等同于诗歌自身的规律.这种阅读期待是排斥“诗性”的.《断章》没有一个生僻字眼,没有一个复杂句式,写得明白如话,但是其含义,却是非常难以言说清楚的.

那么,最可能具有“诗性”的阅读方式是“体会”.它是读者在面对一部文学作品时忘我地浸入,是不带“思想预设”和“解释企图”的浸没,“体会”即浸没、交融、重合.“解释”显然不是这种阅读方式的手段,更不是目的.“体会”往往具有瞬间性的特征,它发生在读者阅读作品的第一时间,读者暂时忘记了对历史和现实的价值提问,这种全身心的参和,使读者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悟在瞬间复苏,不再服从于所谓的社会本质的召唤.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是“诗人对于人生的解释”,说此诗意在“装饰”二字,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涵着一种无可奈何的人间感慨.“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鱼目集〉──卞之琳先生作》).卞之琳本人却不认可这种说法,明确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这是抒情诗等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关于〈鱼目集〉》).

诚然,我们可以读出卞之琳所言明的“相对”的哲学意义.全诗四行,分成两节,恰似并置在一起的两组镜头.诗歌的前两句是一组镜头,描绘了一个简单的事件,“你站在桥上看风景”,“你”是观看风景的“主体”,是确定性的.然而“你”并不是孤零零的存在,因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你的眼里,面前的山水花木是风景,然而楼上之人站在更高的位置或者更高的层次上,你却成为了“他”眼里的风景,“你”所处的位置和身份就这样戏剧性地发生了转变,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成为他人观看的“客体”,是相对性的.后两句是一组镜头,承接前两句的思辨意味,将场景的时间从白天转到了黑夜.白天的“你”在看风景,“你”作为主体而存在,然而到了夜晚,时空转换,作为风景的明月又变为主体,装饰着“你”的窗子,而那白天作为主体的在楼上看你的人,在夜晚化身客体,梦境又被“你”所装饰.这构成了另一组并列蒙太奇,由实到虚,由物质存在到梦幻存在,是对前一组镜头显示的哲学上的相对性的强化.诗歌仅仅四句,却展现了三者(“你”、“风景”、“楼上人”)之间关系的相互转化,三者构成一个循环的系统完美的存在,使人不得不感叹诗人眼光之独到,构思之巧妙.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有限的,不存在一成不变的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用不同的参照物做比较,那么对处于同一种状态中的事物,便可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作者所说:“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自觉、不自觉地点缀风景,人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了佛教中的“空”,任何事物都是依赖于因缘而存在,世上不存在永远主宰的主体.在这首诗中,“你”、“我”以及“风景”不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而彰显自己的存在的吗?

诗歌的意蕴果真到此为止吗?不是的.好诗蕴含决不止于物理存在的哲学呈现.奥·帕斯曾经说道:“某些教授不懂得这些诗篇的模糊性,它们在神圣和平凡、心灵和情感、精神和肉体之间不停地徘徊.这种模糊等出现在所有伟大的神秘的文本中等他们必须重新学习把诗当作诗的文本而不是社会的或心理分析的文献来阅读.”积极的体悟式的阅读,必然是读者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活动.诗歌作品的形成,只能标志着诗人自己的创造活动结束了,但是,自此以后,诗歌的意象和语象已经成为独立自足的艺术空间,有了它自己的生命.而对于读者来说,诗歌永远是未完成时的,永远需要读者的积极参和.读者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成为诗歌文本的生产者,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创造的快乐.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答〈鱼目集〉作者》)

在某种意义上说,一首诗是诗人和读者共同完成的.诗歌意象和语象自足的艺术空间,具有多元阐释性,当读者带着自己的经历、体验,敞开自己全部的生命感官,去感知诗人创造的意象世界时,诗歌的意味是多向无限辐射的.意象是品味诗歌主旨的重要依据,在断章中,突出的意象有“楼”、“明月”、“梦”,这些典型的意象不禁使人想起那一幅幅怨妇倚楼思春的场景,个中好手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不正和诗中的楼上人有几分相似吗?在思春的男女眼里,一切都是哀婉的,缠绵的,这首断章也可基于此来理解.

评断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评断章为关于本文可作为评断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评断的意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