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艺术论文范文资料 与疾病感受、艺术表现和健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艺术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4-09

《疾病感受、艺术表现和健康》:本论文为您写艺术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在1970—1980年代,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通常用“神经衰弱”来描述一种既非疾病亦非健康的身心状况,而今越来越多的人将之体验为具有文化—社会属性的“抑郁”.抑郁属于情绪、心理感受还是属于身体经验及身体的病痛?抑郁是一种感受,介于身体和社会之间,或许可以说,人们的身体是高度社会化的,抑郁情绪属于身体—社会范畴,即一种社会化的身体.情绪总是境遇性的或语境化的,是对个人生活及其社会状态的反应和回应.

这是一种中性状态.紧张、疲惫,以及焦虑、抑郁感,很难说属于疾病,但也不属于健康体征.情绪、感受的状况也是如此,处在既非健康亦非疾病的中性状态.当一个人偶然地、周期性地或能够较为“轻松”地承受某种不良情绪或 感受时,这种情绪和感受就属于情感或心理领域;当某种紧张、焦虑、抑郁经常重复发生,或变得难以承受时,情绪、感受就转向了躯体化.这时,人们会说他是一个病人,或者一个人此时才承认:“我生病了.”随后的意思接着多半则是:表示退出、延缓、中止某种“正常的”活动或淡出某个承担着义务的社会角色.

然而通常情况下,人们处在一种常态化的紧张、疲惫、焦虑或抑郁之中.人们将之体验为一种既非疾病亦非健康的中性状态.在大多数时间,愈来愈多的人们生活、滞留、感受着这一并不愉快的“中性状态”.

不同于欢乐和喜悦之情,亦不同于痛苦、疾病,中性状态缺乏言说.中性状态似乎不必言说.而身—心的危机、或身体—社会的危机就在其间酝酿.中性状态是沉默.此时,一个人常常很难断定,这种不良情绪如焦虑、烦躁、抑郁感,到底属于身体化的病痛还是属于情感和感知主体的主观性感受.

事实上,一些用于情绪—身体的词语或感受,也适用于描述社会,疲惫、厌倦、冷漠感、萎靡不振,或者紧张、焦虑、躁动、无意义感、攻击性,也属于一种社会属性.身体—社会共享某种情绪状态,无论是健康的还是有害的.我们的身体不是一个封闭的生理系统,我们的身体是社会化的身体,它是身体—社会系统.将身体—情绪孤立起来理解,并不能删除身体—情绪和社会语境的链接.身体的状态和社会状态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属性,也分享着某种相似的感受.

对于抑郁状态来说,紧张和疲惫构成了情绪—身体的常态.紧张或相反的疲惫,都同样表达了身体面对压抑、压力时失去的平衡,紧张和疲惫都能够使人的身—心变得脆弱.除了生理上由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的紧张,情绪、感受或者说心理—社会因素可能导致的紧张和疲惫更为常见,且不易康复.

通常人们会关注是什么“事件”、“个人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来解释紧张、烦躁、焦虑或者抑郁,但是存在着一种常态化的非常状态,比如一个人持久地生活在恶意、冷漠、贪婪、攻击性的社会状态之中,而且无力改善它,一种社会性的常态、一种事态而非具体事件的影响,虽然不易为关于个人疾病的陈述话语所关注,却构成了潜在的诱因.而个人所遭遇的事件,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常态的重复而已.

无论是个人生活所发生的偶然“事件”,还是病态社会的常态化,都能够积累成个人的身—心疾病.问诊就是将这些因素和个人的疾病或康复之间建立起一种分析解释模式.一个人的自我分析或心理咨询也旨在指认出身心“紧张”的社会之源、疲惫和焦虑的生活之源.

个性—社会.在个人的感受、情绪和身心健康或疾病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个缓冲地带,一个 性的环节,那就是个体状态的某种独特性.同样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社会心态之下,个人的疾病和健康、个人的寿夭状况确实并不一致.对于承受着相似的压抑或压力的人们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做出敏感程度相似的身体—情绪反应.因此,关于健康的咨询被大量地导向“个性”、“个人心理”方面.无论是医学、健康顾问还是所谓的国学,都教导个人身心的“修养”,“包容”、“忍耐”、“涵养”,强调个人的“不动心”、“不动情”、“万事听从自然”,直至强调重塑传统意义的“人格”概念在疾病和康复中的“治愈”功能.在最低限度上,疾病和健康的核心被归结于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处世方式及其应变能力.疾病被归结为个人修养或人格方面的缺陷.疾病会受到某种莫名的类似于“道德”不完善的莫名内疚或外部谴责.健康则可以视为个人修身的成果,健康意味着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古老的修身哲学对此疾病的语义阐释提供了道德支持的诸多理据.《疾病的隐喻》作者苏珊·桑塔格曾饱受癌症病痛折磨

敏感、脆弱,是一种检测性的、免疫性的感受能力还是一种病态、虚弱、不完善?认识到前者是基于一种新的文化属性,一种新的个性化的标识,确认为后者则显然属于将一种新的境遇归化为传统的道德范畴,并且由此可能遮蔽了人的敏感性所具有的揭示性和批评性的内涵.

这导致了一种对疾病的封闭性的理解.当考虑到个性、人格因素和疾病或健康的关系时,当考察一个人的“处世方式”和“应变能力”时,或当考量个人的修身哲学时,就不免是在犯一个心理主义的错误,就是将个性、人格封闭起来看待,将之视为和社会状况无关的纯粹内在的、自我调适的问题.个体特性及其处世方式这些概念都表达了指向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个人对社会及其规范的认可程度,个人融入社会的程度.社会不能将疾病和健康的责任全部推诿给个体,而应考虑到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有利于(有害于)个人健康、有利于(有害于)个人发展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善.

这是一个身—心—社会.显然,疾病和健康的语义网络无法回避身—心问题的社会化.疾病和健康的含义会随着社会合理性的程度而改变,也会随着社会规范、社会价值是否塑造了人和社会之间的纽带而改变.如果社会关系是扭曲的,如果社会规范缺乏合理性或处在潜规则的支配之下,个人的处世方式只能以放弃批评、质疑为前提,只能以无条件地认同不合理的潜规则为前提,只能进行所谓的自我心理调适,那么,修身哲学的结论就被倒置过来了:越是没有心肝的人或懵懂状态越是能够使自身调适于一个不合理的社会,越是拥有理性和良知的人则处在极度的不适应状态,被边缘化、被遗弃,成为一个不健康的或成为一个“病人”.尤其是在一种知识生活中,这样的病人或疾病,意味着一个人既没有勇气成为一个“良心犯”,也不甘于做一个同谋,陷入抑郁是一种自我谴责、一种忏悔还是一种对社会角色及其难以承受的*义务的逃避?

艺术论文参考资料:

艺术科技杂志

艺术创想杂志

艺术导论论文

领导艺术论文

艺术期刊

艺术教育杂志

结论:疾病感受、艺术表现和健康为适合艺术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艺术墙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