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东北大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写东北大学,难度比武大高很多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东北大学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0

《写东北大学,难度比武大高很多》:这是一篇与东北大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提起抗战时期的大学教育,我们很容易想起那个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神话——西南联大.在许多小说家、文学史家的各种想象之下,西南联大的形象被无限拔高,它在抗战高校内迁史上的地位与意义也被无限夸大,以至于无形之中压抑或是掩盖了其他同样传奇、精彩也同样值得大书特书的高校.对此,近些年转向民国大学史研究的陈平原对此深有感触:“抗日战争中,于颠沛流离中弦歌不辍的,不仅是西南联大”,然而后人谈论“大学精神”,或者抗战中的学术文化建设,都会仅仅选择西南联大为例证.陈平原认为,“此例证虽很有说服力”,但他更想强调的是,“还有很多同样可歌可泣的‘大学故事’”.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来,有些史家已经开始重新发掘这些逐渐被人淡忘的高校,用文字的形式来还原这些学校在抗战时期播迁流徙的风貌.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出版的《战乱与革命中的东北大学》(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就是一部厚重的关于抗战高校内迁的著作.在作者张在军的笔下,一幅关于东北大学播迁流徙、辗转多地的流亡画面被精彩、立体地呈现了出来.对于这样一部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史诗巨著,笔者无意也无法对其做一番全面、细致的品评,而仅就印象最深的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填补空白 树立典范

作者张在军其实是靠武汉大学校史研究起家的,在撰写该书之前,他在近五年内已经先后推出了关于抗战时期武大校史的五部曲:《苦难与辉煌:抗战时期的武汉大学1937—1946》(2012年)、《西迁与东还:抗战时期武汉大学编年史稿》(2013年)、《坚守与薪传: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2013年)、《才情与风范:抗战时期的武大教授续编》(2013年)、《当乐山遇见珞珈山:老武大西迁往事》(2015年).

作者对于武大校史有如此丰厚的成果,一方面是由于作者自己的写作天赋与不断挖掘史料的耐力,另一方面也与武汉大学的相关史料相对完整、齐全有关.而东北大学则不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写东北大学的难度,比武汉大学高出若干倍.零星散落的史料,搜集不易;众说纷纭的谜团,辨析不易;千头万绪的线索,梳理不易.”恐怕正是由于这种种因素,在近些年来高校“重写大学史”的热潮中,东北大学史的研究仍是“人迹罕至”,无人问津.

有关东北大学校史研究的阙如,有物质资料上的原因:它的档案材料在战争年代焚毁、散失,也与我们对于东大内迁的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不到位有关.目前学界对于东北大学在历史上的地位与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于东大14年辗转多地、播迁流徙这样一个艰难的过程在我国高等教育史、抗战史上的意义同样没有得到充分的体认.该书作者在书前的引言中就曾点出:“东北大学的流亡史,是民国大学兴衰的一个缩影”,“东北大学的命运,就是东三省的命运.东北大学的流亡史,其实就是一部国难史”.在此崇高立意之上,再在史料的挖掘上下一番功夫,何愁写不出一部栩栩如生、体大思精的校史来?无疑,张在军《战乱与革命中的东北大学》一书不仅填补了学界巨大的空白,而且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经典的“战争中的大学史”的书写范式.

画面立体 场景生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随着“文学史”叙事的兴起,许多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对于民国大学史的书写也有过许多创见,如钱理群在探索“民国大学史”写作的新范式时,曾有过一个基本的预设与企盼,即希望以“具体的历史事实的描述为主,以‘设身处地’的原则,通过对大量原始资料的发掘,研究者自身要努力进入历史情境之中,以获得历史感”,因此要特别重视历史细节的运用,重视日常生活的再现,在史的叙述中追求报告文学式的现场感,但又要绝对避免虚构,做到材料都有历史依据.该书可以说很好地做到了上述几点.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对于空间场景的切换,书写得非常自然、到位,由此,东大师生播迁、流亡的画面总是立体地呈现出来.内迁高校大都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才陆续开始迁徙,然而东北大学是个例外,早在六年前“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沦陷后,它便被迫南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从此东大师生背井离乡,流离燕市,转徙长安,借住开封,南渡潼川,一路跋山涉水、颠沛流离,历经艰险,终于在三台站稳脚跟.及至抗战胜利之后,东大师生又开启了一段漂泊复原之路,先是复原沈阳,于辽沈会战打响之际再迁北平,前后一共经历了八次规模较大的迁徙,走了18年的流亡路,“最后伴随着*建国而解体”.该书作者也带领读者重新踏上东大师生从东北到西南流离迁徙,复从西南回到东北的足迹,在学校、师生的迁徙中,在空间场域的转换中,还原一幕幕历史画面.

随着地域空间的不断位移与变换,作者的视角不仅仅停留在学校颠沛流离的宏观场景上,而且还关注到了许多细枝末节的微观侧面.这在书中第三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宝光寺的军训生活”“办学经费与衣食住行”“疾病与校医”“天灾与物价”“闲情与雅兴”“雨后春笋般的壁报”“抗敌国剧社与实验剧团”等诸多小节,作者透过这些篇章,带我们领略三台东大师生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情趣.原来,东大不仅有流亡、抗日、学潮,而且还有学术、情趣与追求.这样的东大风貌才显得更为真实、立体、丰富.这样的叙事手法非常接近时下颇为流行、前沿的“新文化史学”,即不追求“大历史”的抱负,而是注重“小历史”的意义.就此而言,该书作者的确能够匠心独运、无师自通地达到与西方前沿史学接轨的高度.在他的笔下,东大流徙、命运沉浮这样的宏大叙事与师生的衣食住行这样的微观图景得到了有机的结合,细细品味,别有一番风韵.

史料殷实 论说有据

从《战乱与革命中的东北大学》一书中所征引的材料来看,该书确实做到了“言必有据”,达到了“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境界.笔者注意到,在书后所罗列的参考文献当中,有一连串被命名为“大陆内部出版物的”资料,我想这应该就是作者在找材料方面做到了“竭泽而渔”的证据.平心而论,在东大校史档案材料难以觅得的情况下,能充分将这些散布在各处的材料加以考订、整合,并与上述学人传记、日记、书信、回忆录等相互参证,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学校流徙的史诗画面,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东北大学论文参考资料:

东北大学期刊

大学论文网

大学论文题目

大学心理论文

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

结论:写东北大学,难度比武大高很多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东北大学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东北大学排名全国第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