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父权制论文范文资料 与不适之地中父权制下三位印度女性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父权制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23

《不适之地中父权制下三位印度女性》: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父权制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裘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说《不适之地》讲述了一位父亲前去女儿家探访所引起的疏离、怀疑和谅解的故事.在主人公的家庭里,父亲是印度主流父权的代表,在他和妻子、情人和女儿的互动中,可以窥见印度父权社会对女性不同程度的压迫.同时,本文还将通过对小说中三位印度女性形象的剖析,揭示男权统治下女性身上不同程度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裘帕·拉希里 《不适之地》 男权压迫 女性意识

裘帕·拉希里(Jhumpa Lahiri 1967-)是美国当代文坛具有影响力的印度裔女作家.拉希里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孟加拉裔印度移民家庭,三岁时随父母迁居美国,因此她的小说中呈现出印度传统文化和新大陆 平等精神之间的冲突.2008年,其第二部短篇小说集《不适之地》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荣获《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并于同年获得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同名短篇小说《不适之地》讲述了一位父亲前去女儿家探访时所引起的疏离、怀疑和谅解,拉希里将激烈的心理冲突隐藏在平淡的语言之下,彰显了其独特的语言魅力.在对拉希里的访谈中,她对自己“在家庭题材方面写作的成功兴奋不已”,同时她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自己写作的目的是用作品“来探秘家庭生活”.在小说主人公露玛的家庭里,父亲是印度主流父权的代表,在他和妻子、情人班奇太太和女儿露玛的互动中,可以窥见印度父权社会对女性不同程度的压迫.同时,本文还将通过对小说中三位印度女性形象的剖析,揭示男权统治下女性身上不同的女性意识.

一、父权压迫下逆来顺受的妈妈

露玛妈妈是第一代移民,是印度传统文化忠诚的卫道者.印度是一个全民信教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信奉印度教.《摩奴法论》(中文译名又作《摩奴法典》)是印度教的经典之一,它不仅具有宗教教义的性质,还是一部世俗化了的法典,对印度教徒的日常生活作了详细的规定,即使在今天的印度,其权威程度仍然不下于法律.《摩奴法论》从宗教和法律的角度确定了妇女屈从于男性的社会地位,在第五卷斋戒和静法中明确规定了“女子必须幼年从父、成年从夫、夫死从子;女子不得享有自主地位”.在文化教育方面,法条规定不准许女子学习任何知识,甚至不准识字.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印度社会逐渐走向开放,印度女性的地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印度女性受到“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仍是 关系中的边缘人.

露玛妈妈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价值观深受印度教的影响.在穿衣打扮上:纱衣、珠宝、赭红色的圆痣,这些无一不是印度传统文化的标志.从受教育程度上,她写字“大写小写夹杂,好像只学会用一种方式写出每个字母”.生活中,她没有工作,是一个典型的家庭妇女.在家庭中,露玛妈妈一切以丈夫和孩子为中心,甚至可以为了婚姻迁居异国,一心一意照顾孩子和家庭.妈妈一辈子都被调教先服侍丈夫,甚至吃饭时如果丈夫没有出现,自己绝对不会先吃.露玛爸爸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是一家之主,而妈妈是从属地位,一切以丈夫为中心,甚至不惜压抑自己所有的 .

西蒙·波娃在《第二性——女人》中提到“夫妻之间,若要维持忠实及友善,最主要的条件是双方关系要自由,在事务分配上要平等”.因此,很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处处以男人为中心、顺从丈夫意志的印度家庭,妇女却并没有因自己的无私奉献而获得丈夫的赞美和珍爱.“虽然妈妈很会做菜,但爸爸从没称赞过她的厨艺”,露玛妈妈不仅没有得到丈夫的爱怜,甚至被丈夫看成是离开了自己就无法生存的“牵牛花”.露玛的妈妈像一朵牵牛花,需要依附别人才能生活,如果丈夫死去,她的生活则丧失了唯一的光明,如果不想枯萎,生活的中心就必须从丈夫变成女儿.于露玛妈妈而言,婚姻和孩子就是她的一切.西蒙·波娃对露玛妈妈此时此刻的处境有一针见血的剖析:“她既无有收入的职业,又没有法定行为能力,没有私人关系,连自己的姓也改成了夫姓;她除了是丈夫的‘另一半’以外,什么也不是.丈夫若离开她,她既不能自食其力,也不能求外援.”“成年从夫、夫死从子”,在印度教残忍桎梏下,露玛妈妈永远失去了自我.

露玛作为女儿也为父母无爱的婚姻感到可悲.“她记得曾看过一个统计数据,上面说,结婚多年的夫妻通常在两年之内相继过世,后走的一位基本上是心碎而亡.但露玛知道她爸妈从来不像那样深爱彼此.”露玛爸爸在和妈妈的婚姻中没有感到丝毫的自由和快乐,反而当妈妈离世之后,从沉重的家庭负担中解脱出来的爸爸竟比以前快乐轻松多了.

在露玛父母的婚姻关系中,因为露玛妈妈独立性的丧失和她在 关系中边缘人的地位.“不论在思想的领域,或在爱情的境界里,他们都不能彼此给予或互相交换”,从而导致他们之间只有相互的“接受”而没有“爱”,接受指“一方必须接受或忍受他方的身体、过去和现在”.但爱情是一种向外的活动,是对另一个人的冲动,对一个目标,一个将来的冲动;接受负担、接受 ,不会产生爱,只会引起反感.班奇太太作为“爱”的代表,和露玛妈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勇于反抗父权压迫的班奇太太

按照西蒙·波娃对理想结合的认识:“每一个人都应该是社会的一部分,可以独立自由发展,然后同样能适应社会的两个人,才能大大方方地结合,男女的结合才能建立于互相认清对方的自由之上.”

在露玛爸爸的眼中,班奇太太十分和众不同:她不像其他印度朋友一样履行返乡的义务,而是迁居美国独自生活,拿到统计博士学位,任教于石溪大学.班奇太太年轻的时候就敢想敢做,勇敢反抗父母的封建婚姻观念,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事业,和别的印度女人相比是个异数,但正是她的离经叛道吸引了露玛的爸爸.虽然爸爸知道“她坚决不肯结婚,也绝对不让另一个男人分享她的家,这些条件却让她更吸引人”.班奇太太脱离了自己的母体文化后,完全认同并融入到了西方的异质文化中.接受过的高等教育更强化了她独立自主的女性意识,她的人生由自己掌控,不受任何人的摆布.没有异域边缘化和男性文化边缘化的束缚,有着强烈自我言说能力的班奇太太以高姿态闯入我们的视野.

父权制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不适之地中父权制下三位印度女性为适合父权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父权制 性别不平等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