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和论文范文资料 与设计中和之美对产品体验影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和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10

《设计中和之美对产品体验影响》: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中和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一件设计需要激荡起人们的价值认同感才能屹立不倒,久经考验.直接来自于设计中文化需求的体现.本文以“和”思想作为切入点,以“和”的代表性观念作为引导,在设计中的外部层面,使用层面,环境融合层面,以及人的反思层面中阐述引入“和”这一思想观念的方式方法.本文从理论的层面探讨了根植于中华文明中“和”思想.

[关键词]和;文化;地域;精神

中华文明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氏族农耕社会中.而这一社会形态也决定了当时人民对于自然界的依赖性.把宇宙万物视为一体的混沌理论起源于此.由此诞生了以《周易》为代表的宇宙观世界观.在和万物天地相“和”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和”思想的起因.而后在经过了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受到古代帝王统治的需要,并不断发展演变,“和”这一思想不断完善,由此形成了以农耕自然经济为基础而为之相适应的宗法制.“和”思想是古代小农社会的血缘关系的精髓,它追求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观念.中国人民以直观综合的方式统一把握生命和自然万物的关系,注重整体性,这一万物之”和”的思想.

中华民族是善于联想,善于发现并回归事物的本质的民族,注重使用物在解决工具这一功能后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可以理解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一种中庸思想.这种中庸思想强调自然至上的天道,这种思想从本质上就区别于西方那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倡导一种法度,这种法度的核心在于遵循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而不是一味的满足一己私欲.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满足自身的需求,或者是为了顺应自然,有时刻意给自己找麻烦,这种麻烦所体现的精神便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理.对于上升到理和法度的物,所传达的精神代表使用者的追求,其经超脱具体形态.这是“和”中庸思想的体现,不过分拘泥于具象化的形式,在似和非中游离.把造型向单纯靠拢,给人以更多想象的空间,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使用中的便利.

人对于物的追求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而这种对于“和”思想的需求同样是根植于我们的思维中,这取决于我们所共有的生活方式,共同的信仰.西方的设计思维也在追求物的可用性.而我们究其根本不单纯停留于物的可用性,还包扩精神层面的需求,“我”这一主体对物的理解后所产生的共鸣.

一、内心的“和”

在“和”所追求美的形式中,儒家思想注重人格的塑造,以宇宙万物来论证人格的本性,以感性的自”我”去迎合客观事物,在和物的互动中不断实现人格的提高和升华,这是儒家所一贯主张的理论.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情境之美就是所指.《美学散步》中指出:一切的美来自于心灵的映射,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这里就强调了“我”这一审美主体的存在,这种心灵的映射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把主体的道德附加于客体之上.山和水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欣赏着是有感情的,更愿意把个人的情感寄托于自然外物中,把自己的品行和之相符合,由此对外物产生了情感.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山和水本来是没有感情的,但是欣赏者在驻足的同时赋予外物以个人的情感,使观赏的主体和客体产生联系.而这种联系是欣赏者主观赋予的感情,并认定这种感情是所共同拥有或者是欣赏者所向往的.在欣赏者的选择过程中,客体也就产生了分化,仁爱的人把高山作为自己宽大胸怀的象征,而智慧的人在流动的水中看到了类似自己流动不息才思泉涌的品行.

二、“和”的表达

中国人对于物追求重点不在于形式感,而是长时间的使用所带来的细水长流情感依托,这种情感贯穿于物和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审美造型的追求.物的基本形态除了使人有一种最基本的美的享受以外,使用者需要通过物联想到自己所追求的精神品质.这在于“和”这一思想的映射性.有些物品的使用不仅是出自于好用,而是造型上所带来的反思,这种反思可以是趣味性,也可以是思想境界的引导性.在关于“和”思想的体现中,“和”追求一种精神境界的安详,平静,它体现在器物造型上当然也不会有太过激烈的冲突,在于比例尺寸适度性的把控,追求形式感的和谐中庸.慢慢感受“和”的思想,也是“和”思想所追求的境界.这种境界在于人对“和”的渐进性领悟,在和物的交流中感受“和”文化,从而受到启示.

三、“和”的升华

道家追求物我合一和儒家追求的物我相和作用不同.道家美学把天地人视为一体,倡导人和自然的交融在于摒弃自“我”并把“我”汇入宇宙.正如周公梦蝴蝶一样,一旦进入另一个世界,外物和“我”的界限就彻底消失.物化的境界在审美领域中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它指主体抛弃了外物的功利影响因素,真正进入对象的内在精神中,和对象合二为一.

四、“和”的气质

气质来源于物品的使用方式和造型色彩,和环境的协调统一性.一件物品所传达出来的气质是否能够适应环境,来自于造型色彩所体现的外在气质,这决定于物品的造型细节.这种环境的协调统一性来自于对”和”这一概念的认同感.造型和色调的内敛,以物品特有的气质来融入”和”的环境,并作为一个中心,和它所处的环境中散发出质朴感.

物品的使用方式所代表的意义,所代表的设计思想气质,对于人们的反思.它是遵循中国古代思维中的哪一种,是儒家所提倡的物我和一中“我”的存在而体现出的设计原则亦或是道家所提倡的”我”消逝于物中,和物合二为一,达到忘”我”的一种境界等.这是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对人的引导性,反思性.

对于物品的设计要求,只是依靠造型,互动体验,使用方式或使用完毕后有另一种用途是不够的,对于物和“我”关系的良好体验不仅来自于物上的精神内涵做到足够丰富强大.这并不完全取决于物对于人的引导,或者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更多地来源于”我”这一主体对于物的发掘,这是”我”这一主体的认知程度和精神追求层次所决定的.

五、使用中“和”的境界

物品使用形式的启发性,来自于物和人的互动方式的体验上,包含物品的使用方式.这是对于物我合一的本质性追求,主观上在使用中以“我”这一视角来感受事物的规律.体验物的情绪变化.当然这种追求需要建立在使用者有较高的对于“和”的认识程度.在人的认知之后是物这一因素对于人的反馈性.良好的“和”文化互动体验.需要物品在使用中避免产生过于激进的方式达到使用目的,“和”思想体现在物和万物的共生关系中.以纯粹质朴的形式体现传统性,提倡事物的内部循环性,在不产生对环境的影响下完成物的职责.同样这种解释也对应了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设计的概念.

结论

真生属于中国人的设计,我们不能单纯的以外观造型,使用性的复古来满足人们的需要.而需要以更加严肃的姿态来探讨外观和使用性背后所蕴含的人们内心深处的“和”的思想.这种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之中,在人们的言行中都会有体现.而我们真正能做的就是在通过外观,使用,摆设,等方式中体现那种根源性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设计出属于国人自己的文化观念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和:审美理想之维》袁济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2]《谈美》朱光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中和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设计中和之美对产品体验影响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中和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中和反应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