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孟子论文范文资料 与孟子和卢梭性善观比较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孟子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1-13

《孟子和卢梭性善观比较》: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孟子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本文对孟子和卢梭的性善观进行比较分析,一方面从孟子的性善观出发,简要论述孟子性善中“善”的含义,从人性本善和人性向善两方面论述孟子的性本善论,分析孟子的性恶观以及产生恶的原因.另一方面,分析卢梭的性善观,分析卢梭性善的含义,并从自然教育法、消极教育法、教育阶段论和社会契约论四个方面对卢梭性善观的应用进行介绍.最后比较孟子和卢梭性善观的异同点.

【关键词】孟子 卢梭 性善观 异同 比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9C-0125-03

孟子和卢梭是两个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处于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约在公元前390年至305年,而卢梭处于18世纪的法国,两者相差了两千多年,其在人性的问题上观点却惊人相似.而现今对孟子和卢梭的人性善的比较研究甚少,着眼于两位思想巨人的思想对历史和现实的重要作用,本文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孟子的性善观

“人性是什么”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思想家争论不休的,人性是善,或人性是恶,抑或是人性出生时就是无善无恶,这个争论至今未有定论.在孟子的时代,封建制度下的 集权制,仁政和刑罚,德治和法治的冲突和斗争,阶级斗争和社会矛盾也在不断激化并更加复杂.在此情形下,人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孟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人性善的主张.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性善,何以为善,善何以可能,这是孟子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今天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孟子的人性“善”的含义

孟子对于善究竟为何物,其实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从孟子的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得知孟子对善的理解,即善是一种“端”,善也是一种“欲”.

首先善即是端.孟子的人性善之“善”,实质上指的是一种端,这种“端”是事物产生发展的缘由或是萌芽,如《孟子·告子上》所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善有四端,善之端是萌芽,初始,是人人有之,把善之端发展成人所具有的真正的道德品行和道德品质,这就是德育的重要作用和根本目标.

其次善即是欲.欲是什么?孟子认为,人的感官 、耳目口腹是欲,人的仁义礼智也是一种欲.欲即是人的本性.前者是小者,后者是大者.人们往往会为了感官 和耳目口腹之欲而放弃仁义礼智这一 .既然孟子同时肯定了两种 的存在,那么,人要保持善性,保持仁义礼智,就必须学会舍弃感官之欲和耳目口腹之欲或者用仁义礼智之欲抑制耳目口腹之欲.因此, 的舍取的标准为是否符合仁义礼智即善的准则.

善是一种应然性和必然性.《孟子·告子上》中,孟子在论述善时提到:“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认为,人之善如水流向下,既是普遍的,也是必然的.没有人能改變人的善良的本性,正如没有人能改变水往低处流的自然本性.

(二)孟子论性善

孟子是我国古代论述人性本善的代表人物.《孟子·公孙丑上》中提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善的基础,人人都有善的可能性和自觉性,教育的作用就是按照人的自然本性把可能性和自觉性继续保持并发展下去.在这里,孟子的人性本善有两者含义—— 人性本善和人性向善.

首先是人性本善,正如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孟子·告子上》)人性即四心,是人人固有的.又如:“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此良能和良知即所谓善.其次是人性向善,我固有之仁义礼智,归根结底是学习的结果,人只有趋善向善的可能性,而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后天的学习或者教育.所以说,人性本善,其实就是人性可善.

(三)孟子论性恶

孟子主张人性善,但又不否认恶的存在.孟子的人性恶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同时期的荀子相比,虽都是人性恶,但在具体论述时是不一样的.

1.性恶观.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恶的存在.因而,在人性恶的层面上,孟子既承认人性善,又不否认人性恶.中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荀子认为,“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荀子·性恶》)荀子认为食色喜怒是人的本性,是人人都共有的,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不能避免.同时,荀子又认为,人好利趋恶也是生而有之的,好疾恶是人的本性,好声色也是人的本性,而世界上之所以有圣人和恶人之分,乃是后天教化的结果.而孟子对恶的理解和荀子的恶是不相同的.孟子认为,人性恶是后天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善是人的先天本性,而恶是违反了人的先天本性.有些人之所以丧失了他的善心,犹如斧刀伐木的典故.因而,孟子认为,人性的恶缘于后天环境对人性本善的破坏.

2.人性恶的原因.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孟子认为人性恶源于后天的影响和干扰.这种影响和干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贫富差距.孟子认为:“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因而,财富多者有更好的依赖基础,所以更易于为善,贫者则反之.二是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旦旦伐木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说明.三是 .人人皆有感官和耳目口腹之欲,如果这种 不能得到抑制和克服,或者仁义礼智的 难以控制感官和耳目口腹之欲,那么人就易于趋向恶.

二、卢梭的性善观

卢梭的性善观以其自然观为基础,并贯穿于卢梭的全部思想,其也是卢梭全部教育思想的理论根基.在分析卢梭性善观前,本文首先阐明卢梭对善的理解,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善在教育和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性善的含义

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认为,人天生而来就是善的.卢梭的性善观建立在自然观原则下,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每个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完善的,人人具有自身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但是随着社会文明,特别是城市文明的到来,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使人和人之间产生了不平等,而这种不平等达到极点就是因为暴君专制.在这种情况下,人失去了人的本性,即善的本性.所以,自然状态下人的自由、理性和良心就是人生而具有的善的天性.

孟子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孟子和卢梭性善观比较为关于本文可作为孟子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孟母三迁的故事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