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田园牧歌论文范文资料 与凄美的田园牧歌:路得记的文学特征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田园牧歌范文 科目:毕业论文 2024-03-20

《凄美的田园牧歌:路得记的文学特征》:此文是一篇田园牧歌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内容摘 要:作为希伯来文学的珍珠,《路得记》在欧美文化里有着广泛的影响.现在它也逐渐被国人所知.历年来学者们对它做了各种各样的解读.然而,只有了解作品的文学特征,才能更深地认识和理解它的属灵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希伯来 《路得记》 主题

一、导论

如同中华民族一样,希伯来民族也是世界上最崇尚文学的民族之一.千古传诵的《路得记》是希伯来文学中的珍珠,有化腐朽为神奇之魅力,乃高雅、圣洁的艺术佳作,每年犹太人都要在在五旬节朗读,以庆祝五谷丰熟.朱维之先生在《圣经文学十二讲》中写道: “《路得记》译成中文只有三千多字,这么短的故事,却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值得注意.[1]” 《路得记》得名于摩押女子路得.路得因为嫁给了犹大地伯利恒的波阿斯而成了以色列人,并成了著名的大卫王的曾祖母和弥赛亚的祖先.《路得记》叙述了一则由凄风苦雨般的悲惨故事转为沐浴爱河似的欢乐故事,宛如天籁之音动人心弦,在欧美社会可谓童叟皆知、家喻户晓[2].

本书也是有关孝心贤惠的杰作.路得对婆婆的孝心和孝行、恒久忍耐的毅力、牺牲自己的精神、完美的灵性和德行,都成了历世历代古今中外信德的榜样.所有的正典,包括希伯来圣经、天主教圣经、基督教圣经、东正教圣经都录进了这篇杰作.

二、典型的U-型情节

故事发生在士师秉政的时候.政权衰微,社会扰乱,信仰堕落,道德败坏,崇拜偶像,罪孽深重.耶和华让他们遭遇饥荒,目的是要他们在苦难中醒悟悔改.此时,以利米勒(耶和华是王)带着妻子拿俄米和两个儿子玛伦(有病的)和基连(浪费、憔悴的)来到死海东边的摩押地(现在的约旦)逃避饥荒.后来他的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但这是耶和华所不喜悦的事.他们在那里住了十年,因为离开了耶和华的祝福,以利米勒和两个儿子先后都死了.拿俄米的生活异常痛苦,处于绝望的边缘.以利米勒本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犹大伯利恒在死海的西边,为半干燥性陆地气候.天气正常时,五谷丰登;但雨水不足时,土地会干旱,就会出现饥荒.另外,以色列的律法并不禁止以色列人与摩押人通婚,却是禁止摩押人进入“耶和华的会”.以利米勒和他的儿子在摩押都去世后,拿俄米和路得回到伯利恒.此时正是收割早麦的时候.律法规定,收割时遗留的麦秆和麦田周围未能割下的麦子,可以留给穷人来拾取.正如圣经中许多风俗与我国的完全一样,此风俗也正好与我国南方割稻的风俗一样.割完麦子后就在打谷场上晒干.打谷场是公用的,有时在此举办一些群体活动,甚至有人在此吃喝睡觉.这些习惯又和我国的很多地区一样.路得与波阿斯在打谷场上的爱情真是又自然有天成.波阿斯婚娶路得,与希伯来律法相关.希伯来人看中子嗣,有弟续兄孀的规定.如果没有兄弟,则是近亲的义务.迎娶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要归于逝者的名下,并且继承逝者的产业.

这篇精美的艺术作品具有典型的U-型情节,即喜剧-悲剧-喜剧的形式.小说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叙述故事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以及路得忠心的表达和上好的拣选.第二章叙述路得拾取麦穗养活婆母的孝心和善行以及麦田相遇的早期浪漫故事.第三章是故事的,讲述了男女主人公的打谷场上的浪漫真情与婚约.第四章讲述了路得的归属和拿俄米的得享天伦,庆祝了美好的婚姻以及美满婚姻的果子并列出了大卫的家谱.

三、田园牧歌式的体裁与风格

《路得记》是什么体裁?我国著名的希伯来文学专家朱维之先生把它看成希伯来人的田园牧歌式的小说,说这么短的动人故事却“描绘了人世间最难得的婆媳之间的如此深情厚爱”.刘意青教授把它当做短篇小说,称它为“十分完整的一件艺术品.[3]”来肯博士把它看作是英雄故事,认为《路得记》叙述了一个诗情画意般的烂漫爱情,是圣经叙事艺术的杰作[4].许多圣经学者认为它是历史故事,所以,它被放在《士师记》和《撒母耳记》之间.而基督教的神学家却肯定了它的浓厚的神学因素.大公教会的《新美国圣经》也承认此书的戏剧化的文学特征,因它三分之二都是对话,但同时也确定此书为真实地历史[5].

本书用字精炼,文笔清丽生动,描写细腻,田野风光,爱情牧歌,情意浓浓,迭起,动人心弦.对比手法主要有:苦难对甘甜;外邦对本土;跋涉对安息;狭隘对宽广;灾荒对丰收;离别对相聚;枯萎对丰满;不育对生育;死亡对生命;失落对恢复;绝情对忠心;绝望对希望;迷失对救赎等等.

四、寻觅家园和恩慈良善的主题思想

两千多年来,众多学者一直在研究和探讨《路得记》的主题.其中有亲情、爱情、田园的浪漫、喜庆的丰收、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等等.但其首要的主题应该是寻觅家园.正如遥远的《荷马史诗》,又如20世纪的《尤利西斯》,《路得记》的中心主题乃是寻觅家园.家,甜美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安身之地,也是永恒的灵魂安息的精神家园,是从远古的伊甸园到当今的世界人们一直在追寻的人类家园.这一主题应该是亘古以来最伟大、最永恒的主题了.路得跟随婆婆,跋山涉水,餐风露宿,披星戴月,一路艰辛地从摩押地沿着死海徒步走到伯利恒,离开拿俄米的旧居,离开自己的故乡,来到了异国他乡,在波阿斯的田里拾麦穗,后经打谷场上的恋情,最终嫁给了波阿斯,成了大卫王的曾祖母,整个过程就是完成了对家的寻觅,对不息的灵魂寻找永恒的安息之所.但是,关于这个伟大的主题,目前国外仅有来肯博士提及过,而国内只有一篇对此做过研究的论文[6].

以利米勒为了逃荒离开伯利恒来到摩押地,但是他死了;他的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后,也死了;拿俄米成了寡妇,两个儿媳也成了寡妇.这时,拿俄米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并且赐粮食给他们,她就和两个儿媳往犹大地去.她的回转成了恢复的开端.随后,通过路得的勤劳和波阿斯的慷慨,拿俄米的需求得到满足.最后,路得与波阿斯的婚姻并俄备得的出生见证了完全的恢复和满足.

除此以外,还有恩慈或良善的主题(希伯来原文Hesed,英文或可翻译成loving kindness)[7].爱人如己乃是希伯来律法的总纲.他们相信善有善报,善行会得到巨大的回报.确实,恩慈或良善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是有信仰和德馨的表现,也是社会良性循环的保证.恩慈是指人和人之间特别的行为方式,它超出回报,满足在一般义务之上的特别的需求.良善出自人的正常情感或恻隐之心.良善就是像路得和波阿斯那样,在与别人的关系中展示仁爱与真情.事实上,希伯来信仰和文化主要体现在敬畏之心和仁爱之灵.波阿斯展现出超乎律法的恩慈,拯救了拿俄米和路得,也成全了自己.伯利恒得到耶和华的祝福,获得丰收.在犹大伯利恒,人们恩言相待,彼此相爱.拿俄米绝处逢生,从枯干到恢复,从空虚到丰富,从荒芜到完满.两个绝望的寡妇有得到了希望,心灵也找到了安息的港湾.犹太人和中国人一样,懂得言为心声、言行一致的真理.因为,心里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生死在舌头的权下,喜爱它的,必吃它说结的果子.在希伯来的《箴言》里,才德的妇人“她开口就发智慧,她舌头上有仁慈的法则”.确实,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唯有敬畏之心的妇女必得称赞.

田园牧歌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凄美的田园牧歌:路得记的文学特征为适合田园牧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田园牧歌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