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历史人物论文范文资料 与历史人物评析一魏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历史人物范文 科目:论文参考文献 2024-01-26

《历史人物评析一魏延》:这篇历史人物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精通军事,战功赫赫.但他终以反叛罪而被杀,遭受“夷三族”的悲惨结局.不得不让人深思:魏延究竟有没有谋反呢?魏延之死的真相是什么呢?

关键词:魏延;功过是非;后人评判

五丈原是三国时期魏蜀交兵的古战场,因一代贤相诸葛亮的病逝而闻名天下.五丈原诸葛亮庙耸立在五丈原原头北端.进入庄严的山门,您就会看见山门内侧分别站着两名威风凛凛、栩栩如生的大将——魏延和马岱.不由会让人心生疑问:“不是说魏延反,马岱斩吗,怎么会把这两位冤家塑在了一起?”其实,这是一桩历史冤案,在此塑像也是为了还历史本来面目.

魏延,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以其智勇双全为蜀汉的伐魏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他终以反叛罪而被杀,遭受“夷三族”的悲惨结局.魏延到底有没有谋反呢?我认为魏延根本没有谋反之心,更没有谋反之事.

1魏延具有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谋略,深得刘备器重,没有谋反的必要

魏延早年跟随先主刘备入蜀,屡建战功.刘备任汉王,需要一名重臣镇守汉中,汉中乃是益州的屏障,又是蜀汉北伐前进的基地.其地位至关重要,留镇者必须是能够独挡一面的大将之才,当时大将关羽已经留镇荆州.蜀军上下议论纷纷,都以为必留张飞无疑,就连张飞本人也认为非己莫属.但刘备力排众议,破格提拔魏延为镇远将军,兼汉中太守,全军无人不感到惊讶.可见先主对他非常器重.魏延任汉中太守后,改造了前沿防御系统.利用有利地形,以土木筑围,围自为战,“刚柔相推,变化其中”,重重门户,加强了汉中的防备能力.在刘备死后,魏延也顺风顺水、步步高升.魏延在蜀汉政权中是相当有地位的,因此没有谋反的必要.

2魏延对蜀汉江山赤胆忠心,是一个坚定的抗曹分子

在刘备策封魏延为镇远将军之后的一次群臣会议上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三国志·魏延传》).他的这一番话,使得刘备连声称赞,众人也都佩服他的胆识.可见魏延誓死保卫蜀汉,欲和曹魏抗争到底的赤胆忠心啊.另外,魏延曾以独到的见解,提出了著名的奇袭长安“子午谷奇谋”,可惜未被诸葛亮采纳.诸葛亮也许是出于谨慎考虑,没有同意这个冒险计划.试想如果不是魏延的赤胆忠心,他怎么可能提出这个让自己身陷险境的计划,换作其他人,大多数都要找借口推脱的.因为实在是风险太大.此外,诸葛亮死后,魏延不愿执行退军计划,并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三国志·魏延传》)这个时候,蜀汉所有将领,包括长史杨仪、护军姜维,都认为应该撤军了,而魏延不,他要留下来继续抗曹.可见魏延是蜀汉政权中最坚定的抗曹分子.

3魏延的行军路线不符合造反的逻辑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兵五丈原时,命魏延为先锋大将,驻兵在五丈原脚下的高店镇(古称“魏延城”),和渭河北岸的司马懿以渭河为界相对峙百余日,如果说魏延有谋反之心,那此时率部投奔魏军真是易如反掌,但从他的行动来看,并没有反叛的行迹.诸葛亮死后,蜀军依照遗嘱“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需器物”(《三国志·诸葛亮传》),秘不发丧护送灵柩悄悄往汉中撤退,魏延率部抢先南归,火烧退军栈道.那他为什么要谋反,还往南而不往北呢?唯一的解释就是魏延不是谋反,因为往南跑,魏延只会让自己腹背受敌,成为瓮中之鳖,而往北跑,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陈寿在《三国志·魏延传》中认为:“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仪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意思是说魏延如果叛逆就会投降魏军了,而不会想回成都了,只不过想除掉宿敌杨仪罢了,蜀军诸将平常都和魏延不合,这个时候主观上都认定魏延有野心想取代诸葛亮掌大权,事情其实就是这样简单,魏延算不上谋反叛逆,只是魏延和杨仪不合.

基于以上理由,所以魏延并没有谋反,那魏延的真正的死因是什么呢?

首先,和魏延的性格有关系.《三国志》载“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矜高”.魏延偎爱护手下士兵,骁勇善战,也偎有军事才能,但他飞扬跋扈,自高自大.对自己的能力十分自信,时常发牢骚,不懂得处理官场上的人际关系得罪了很多人.蜀国后期北伐前线中,最重要的两员大将便是杨仪和魏延,两人一文一武,几乎是蜀汉军中主要将领,但偏偏两人都持才傲物,彼此争执得非常厉害.魏延精通军事,但他性情高傲,同僚们对他能容让,唯独丞相长史杨仪跟他作对,根本就不买他的帐,这让脾气暴躁的魏延十分恼火,甚至有时候持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使仪“泣涕横集”.杨仪颇有才干,能够处理好军中大小事务,善于筹算粮饷,既敏捷,又准确,但秉性狭傲,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这两人都有才干,但就是不能和好相处.诸葛亮死后,魏延便率部抢先南归,火烧退军栈道.杨仪素和魏延不和,杨仪心胸狭窄,乘此说魏延有反心,便派马岱杀魏延于虎头桥上.马岱砍下魏延的脑袋交给杨仪,杨仪起身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乎?”并诛杀魏延三族.魏延虽无谋反之意,但却对蜀汉主军撤退造成极大威胁,甚至舍丞相灵柩不顾,假使司马懿大胆追杀而来,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尤其在新丧主帅,人心凄摇、退军危难之际干这种亲痛仇快的事,实在有不可推卸的罪责.魏延的悲剧多半是由于他桀骜的性格造成,一切合我意的事情就干,不合就对着干,至于大局,一概不顾.

其次,魏延抗曹的决心太过坚定,违背了诸葛亮的本来意图.起初诸葛亮北伐的决心十分坚定,但当荆州失守、刘备崩殂、五虎上将相继死去,在北伐大业困难重重,蜀汉政权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诸葛亮北伐的目的也由最初的平定中原,匡扶汉室转向维护蜀汉内部的和谐稳定上,魏延错就错在抗曹过分激进,给本来就不稳定的蜀汉政权带来致命的灾难.《三国志》载“诸葛亮深惜杨仪之才,也相当信赖魏延之勇猛,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由于两人不和,诸葛亮估计自己死后,魏延很难屈居杨仪之下.很有可能阻止撤退,强行进攻,如此后果非常危险.所以诸葛亮病重时,一面密诏杨仪、姜维等人,告以退军部署:“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渭南退军遗令》);一面又召魏延,“我死之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五丈原遗嘱魏延等》).叮嘱魏延谨慎保守国土,千万不能强行进攻.可是诸葛亮病逝后,魏延违背诸葛亮嘱托,不愿执行退军计划,对杨仪代亮主军大为恼火,率部抢先南归,火烧退军栈道.这也让杨仪有了足够理由除掉魏延.

也有人認为魏延的反叛是诸葛亮《遗嘱》、《遗令》逼迫的结果.不授魏延主军,使其心中不满;不让魏延进攻,使其心中不服;杨仪料定魏延不愿受己指挥,“军便自发”使其心中大怒,由此一步步促使魏延走上了兵变作乱的道路.这种认识似乎对魏延当时的心态活动分析的十分真切,但把魏延作乱的原动力归于诸葛亮,实在有找借口之嫌,《遗嘱》、《遗令》虽不完善,但和魏延不理智的做法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魏延对蜀汉可谓衷心耿耿,功勋卓著.他的悲剧结局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说和他的性格缺陷有很大的关系,然予其以反蜀的罪名的确有些太冤枉,不仅自己被斩,还遭受“夷三族”的悲惨结果,着实令人痛惜.我们不能因为魏延最后一时的错误而否定他对蜀汉的忠心,淹没他对蜀汉的功劳,更不能把他的错上升到叛国的高度.

历史人物论文参考资料:

历史人物论文

历史论文格式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历史杂志

如何写历史论文

结论:历史人物评析一魏延为关于对写作历史人物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影响中国100历史人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