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通州论文范文资料 与城市多中心模式和北京通州副中心的形成关系分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通州范文 科目:电大论文 2024-03-10

《城市多中心模式和北京通州副中心的形成关系分析》:关于免费通州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通州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摘 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日益加剧的交通压力,使得北京的城市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紧凑的中心城区功能迫切需要向不紧凑的、多中心区域转移.尽管关于城市多中心的理论争论难分高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大城市建立多中心结构模式不容置疑.以都市区为中心,建立多个不同程度的就业副中心,对城市空间格局的改变形成重大影响.无论是通州行政副中心的确立还是雄安新区的规划,都是北京在“大城市病”的压力下选择的多中心空间重构道路.通州作为行政副中心的定位确立后,中心城区的人口、功能如何顺利转移到通州地区,从而形成对中心城区功能的互补,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摊大饼”的延续.副中心形成的关键因素在于引导有就业增长潜力的单位搬迁到通州,提高通州区单位面积的就业密度和经济密度.

关键词:特大城市 多中心 就业密度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北京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日益加剧的交通压力,使得北京的城市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原有的、紧凑的主城区功能迫切需要向不紧凑的、多中心区域转移.尽管关于城市多中心的理论争论难分高下,但日益走向多中心的特大城市模式已成为全球各主要大城市的首选.无论是通州行政副中心的确立还是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都是北京在“大城市病”的压力下选择的疏解手段之一.通州作为行政副中心的定位确立后,中心城区的人口、职能如何转移到通州地区,从而形成对中心城区功能的互补,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摊大饼”.本文将重点从文献资料和理论的层面来讨论为何全球各大城市从20世纪60年始纷纷选择从紧凑的单中心向不紧凑的、多中心模式转变,转变的动力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在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后,老的中心城区与新的中心城区之间关系如何,是互补还是新区兴起、老城区衰落;在选择性迁移、就业增长和区域职能的专业分工方面是否朝着越来越清晰的多中心方向发展?在借鉴全球各大城市多中心发展模式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之上,重点探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什么因素推动北京向多中心模式发展,通州作为北京多中心发展模式的一个“中心”如何有效发挥非首都功能的转移和北京新政务区的发展?(2)行政副中心的迁移过程是否可以平衡通州職住功能,有哪些措施可以逆转目前“潮汐式”的交通状况?(3)在就业密度和经济发展功能方面,行政中心的迁移是否会促进北京地区的城市发展越来越走向多中心?

一、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的动力分析

在本文的第一章节,我们将首先选择最近的文献资料和现实问题来讨论近年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位置的改变,讨论北京选择多中心单元发展的背景与原因.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都从不同程度上经历了从唯一的、紧凑的单中心向离散的、多中心的发展模式转变.家庭汽车的迅速普及、高速公路的发展和中心城区地租的日渐攀升,导致了西方中心城区功能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商业中心区空间毕竟有限,富人为了更好的居住环境主动搬离中心城区,选择郊区居住,而老城区的住宅留给一批有问题的人群,比如贫困户、非西方移民、吸毒者、失业者和无家可归的人,当然在新的就业中心形成后,在依赖于制造业为主的大中型城市中,例如底特律、匹兹堡、利物浦和谢菲尔德等,有关“老城区”的负面影响经常被报道.但部分城市老城区的衰落,丝毫没有影响副中心数量的增加.美国各大城市副中心的数量逐年增加.1991年Genevieve Giuliano和Small根据就业密度超过某一确定阈值,来判断某区域是否形成了“副中心”.根据他们确定的评估标准,洛杉矶已经有29个分中心.1994年,Samll和Song的研究解释了洛杉矶地区人口密度的变化,发现1970年的洛杉矶有5个分中心,而到了1980年增加到8个.因此,单中心的假设几乎都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发展实践所否定.Cervero和Wu在1997年的研究中发现旧金山湾区已有22个分中心:McMillen使用了1980年和1990年的数据,发现芝加哥在1998年已有15分中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4个.为了量化分中心的规模和结构,美国学者逐步探索城市在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方向发展后土地、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的关系模型.

奥德兰德的模型也许是最简洁而又有解释力的诸多模型之一.奥德兰德假设城市是有一定数量的、离散的土地所包围,城市内部可以生产出相对平均的商品,相对平均的既可能是规模效应的后果,也可能是集聚效应的产物.分散发展有利于减少土地成本,拥挤也会造成效用损失.通过非线性规划模型将人口和商品的生产分配到不同区域,以尽量减少拥挤、通勤成本、生产成本和实际收入损失的总和.每当中心区的生产成本上升,边际效益递减时,就更多的工人分配到城市的其他地区,让城市范围扩大,促进商品的生产和满足人口数量的增加.因而,每个城市都可以有多个中心,地租级差是北美和欧洲城市多中心形成的重要原因,但就业密度在新的分中心形成过程中增加,而人口密度下降是一个城市多中心形成的结果.伴随着分中心数量的不断增加,在北美和西欧的城市研究中出现了“无边界的城市”、“边缘城市”、“后郊区”、“无序的郊区”等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反映了西方学者对城市无序向郊区发展的担忧.“城市蔓延”概念的出现,本意是用来形容一个城市的居民住得离城市中心越来越远了,每天穿过大片的空地或农田去郊区工作,蔓延的问题是由郊区能提供的工作较少,人们依然在中心城区工作.如果某一类型的工厂或公司被限制到郊区,工人们居住在附近,既可以减少通勤费用,又可以节约住房成本.在郊区发展城市的分中心,仅仅依赖于住房和基础交通设施的快速建设仍然不够.通州在作为北京行政副中心之前,就曾有过近20年作为新城的历史,承载了北京东部城区(国贸)就业人口的居住功能,为大量涌入的外来人口提供可以买得起的住房,缓解了北京的住房短缺问题.通州在新城建设阶段,为北京的多中心发展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通州在城市的商品生产和服务领域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定位,本地就业率极低,中心城区依然是通州人口的就业“圣地”.

通州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城市多中心模式和北京通州副中心的形成关系分析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通州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通州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