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32610论文范文资料 与32610认识和加减法教学改进和实践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32610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14

《32610认识和加减法教学改进和实践》: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32610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摘 要]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出现错误的观察和分析,明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而及时改进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降低错误率.

[关键词]错例 观察 记录 分析 读题 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32

【望:错例观察】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配套课堂作业本中有这样一题(见右图),在教师进行教学干预的情况下,学生的错误率仍达20.21%,主要集中指向于两种错误.如下:

错解1: 错解2:

错误率约占18.1% 错误率约占5.3%

而此题的正确算式是3+1+4等于8(个).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么高的错误率?这是否反映了学生对某些数学概念在建构方面存在缺漏?学生错误的产生是不是隐含着某些共性的原因呢?

【问:错例记录】

教学基础:学生已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并能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且教材练习以及课堂作业本中都有类似“半文半图”式的解决问题.

教学用意:该题是在具体的情境(小朋友踢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一共有几个球),整幅画相当于一个数学小故事,目的是让学生再一次经历应用10以内加法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加法(连加)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经过对学生的访谈,我们发现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械交换,不明题意

学生将题中的问题当成信息,没有围绕问题来列式,问题意识不强.这说明学生对题中的问题和信息的认识还不清晰,他们的思维指向主要是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使教师一再强调“题目告知什么?求什么”,学生仍不明题意.

2.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由于教材中的解决问题以情境出现,且情境丰富多样,所以学生在读懂题意和捕捉有用信息上出现困难,理解题意有偏差,往往不能完全按照图意来进行理性分析.再则,由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只让学生感悟不同的情境,缺乏整理和总结,导致学生找不到可以套用的解题模式,所以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正确有效的分析方法.如一幅图中左边有3个△,右边有2个△,学生往往这样编题:“一共有5个△,去掉3个(或去掉2个),还剩几个?”

3.审题习惯缺失,直觉思维泛滥

虽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能给他们扣这样的高帽子,但在常规的练习中,哪怕是入学才半年的学生,也会有因为没看清题目、没读懂题目的意思,而仅凭感觉和经验来答题的现象,如上述题目就有不少学生凭直觉列算式解答.

4.计算不过关,存在计算障碍

针对错解2而言,学生的主要原因是连加计算不过关,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容易导致算错.再细加回忆,在进行类似解决问题时,低年级学生常常会出现“欲加却减,欲减又加”的现象.如右图所示的这道题,原意是已知总量为7,其中一个部分量为3,求另一个部分量是多少,目的是让学生用减法计算,列式为7-3等于4,而学生列出的算式往往为4+3等于7.通过感知,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的结构顺序是( )+3等于7,由于数字相对简单,学生可以轻易心算出( )里就是4,因此在头脑中就不再进行其他的加工活动了,直接按照这个顺序写出算式4+3等于7.这种“欲减却加,欲加又减”的现象在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存在,这种做法究竟错没错?这样列示的学生通常能说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说明他们是明白这道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够正确计算的,但我们认为:学生没有分清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因为按照约定俗成的做法一般是把已知数写在等号的左侧,把计算结果写在等号的右侧.同时,学生所使用的运算也是和原题截然相反的,应当用加法的题目学生用了减法,应当用减法的题目学生却用了加法.虽然在今后学习方程的过程中,左边的量和右边的量相等,只要找到这种等量关系即可,但低年级学生在解决该类问题时的策略不能模糊,答案更不能模棱两可.如果连教师都对答案模棱两可的话,难怪学生会做错了.

【切:错例分析】

为使学生真正在头脑中建构起该类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改进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的教学建议.

一、从图到文,让学生学会读题

1.要让学生学会从动画到文字描述数学问题

新教材充分借助学生身边丰富的解决问题的资源,使信息趋于多样化和开放性,因此学生面对的往往不是现成的题,而是隐含着数量关系的彩 片和人物对话,这样就对学生的读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把图转化成文字,在读图中读懂题意,形成数学问题.如学习加减法的意义时,教材中出现了一幅幅简单且生动的图画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直观、感性的特点,教师可以把图画情境制作成动画,动态呈现图画信息,并引导学生用三句话的模式去描述一幅图或一个情境.如下图:

教师可在出示动画后,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通过问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图意,接着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找一找隐藏在里面的数学信息是什么,再找一找问题要求什么,最后让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一开始,学生的说可能不规范、不完整,这时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数学术语,如“一共”“还剩”“还有”等.同时,教师要规范学生的用语,如口头语“本来”就是“原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用三句话的模式来说.如上述两幅图,可以说成:“地上原来有3只小白兔,又来了1只小黑兔,一共有多少只兔子?”“麦田里原来有5根麦穗,拿走了4根,还剩几根?”在读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概括出用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组成的简单问题.日积月累,学生会看图、会说图了,自然就理解了题意.

2.要让学生从符号到文字理解数学问题

从一年级上册第3单元开始,教材除了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外,还采用了大括号表示总数.如下图:

32610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32610认识和加减法教学改进和实践为适合32610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烟上的32610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