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西安模式论文范文资料 与科技和经济融合的西安模式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西安模式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06

《科技和经济融合的西安模式》:本论文主要论述了西安模式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作为科技资源型城市,科技经济融合对于加速西安模式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其军民科技互动弱、人才资源不足、科技投融资创新步伐慢等阻碍了西安模式科技经济融合.应从制度环境和搭建科技资源市场化平台两个方面,增强科技市场服务和科技人员创业意识、注重科研机构能量引导释放以及加快实施科技设备和设施开放共享,从而加快科技经济融合步伐.

[关键词]科技经济融合 城市创新 路径选择 障碍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5-0054-04

[基金项目] 本文为西安科技计划项目“西安城市创新发展路径选择研究(HJ1112(1))”资助的调研成果.

[作者简介]张静晓(1981—),河南南阳人,工学博士(后),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建筑经济与管理、城市经济;李慧(1982—),女,陕西西安人,管理学博士后,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节能经济与管理.

一、引言

西安模式以科技资源为依托,建立了市场为引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选择并建立了“知识—技术—产业”互生创新模式引导城市创新发展. 2009年,西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副省级城市中位次继续前移,实现生产总值2719.10亿元,增速14.5%;“十一五”以来,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926件,占授权专利总数的23.8%,技术交易额达到98.7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2009年国家颁布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 2010年,西安正在规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特区”,强化科技创新“溢出效应”的体制机制平台.

城市发展应立足于资源,形成产品、企业、行业“三位一体”的城市创新发展的载体.资源主导城市创新发展的类型,如资源型城市、文化型城市、创业型城市等.资源与经济的融合又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深入分析城市主导资源的类型,有益于城市引擎的良性持续工作.现有研究多见对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等城市发展的制约和作用的分析,鲜见分析科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路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资源是推动城市创新发展的首要宝贵资源.本文基于科技经济融合的视角,对全国唯一的统筹科技资源综合试点城市——西安进行障碍因素和对策分析,以对其他内陆城市科技经济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二、西安模式科技经济融合存在的问题

西安科技经济结合的探索实践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取得了丰硕成绩,但制约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仍未根本解决.

(一)军民科技互动发展体制改革缓慢

西安军工科技实力雄厚,是国内科技资源聚集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军工科研生产基地,但是军工民用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军工实力未能转变为地方产业优势.

1. 军工系统民品产业没有实现集群化发展.军工系统主动发展民用产业的动力不足.几大军工系统的民用产业,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品只有十几种,过10亿元的产品只有两种.民品研发生产主要靠各单位单打独斗,缺少民品大型企业集团和龙头企业.

2. 军工科技资源优势的溢出效应小.2009年全市军工系统民品产值只有120多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不到5%.同处西部,重庆和绵阳的军工科技资源体量比西安小得多,但重庆近70%、绵阳约45%的工业总产值是由军工企业及其溢出效应形成的.

3. 政府推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动力不强.客观上讲,西安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不快的原因,确实有军工体制约束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因素,但是和重庆、绵阳等地相比,政府部门对发展军工民用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还有一定差距,在推动军工民品企业整合重组,延伸产业链,发展产业集团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二)重点研发平台对地方产业发展支撑力弱

西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80%以上是和省管理的单位,分属不同体制,隶属不同系统,体制束缚和条块管理成为科技资源与经济结合的障碍,强大的研发能力未能形成对地方产业的创新支撑合力.

1. 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度不高.西安地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主要是针对学科前沿和经济发展重要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开放共享在其评估体系中占比很小,不利于促进其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地方产业的关联度不高.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学科设置与地方产业的对应度达80%,但研究成果在本地转化的比例较低.

2. 科研院所市场化进程不快.科研院所大多以承接国家和省级研究开发类项目为主,与地方产业结合度较低,总体发展不平衡.多数应用类科研院所体制改革进程缓慢,缺少对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的股权激励,未能形成集团化、规模化的发展态势.

3. 产业承载能力不强.由于西安经济总量小、产业规模小,与发达地区相比,承接技术转移的能力相对较弱.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058家,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企业在研发投入、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三) 激励动力不足导致人才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西安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全市有军工科技人员10万人,高校教职工6.9万人,科研院所科技人员3.8万人,但人才资源的创新活力和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1. 高校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尚未充分释放.约有60%的高校科技人才以教学和开展国家基础及前沿科学研究为主,其余40%左右以开展应用性研究为主,流动性较强,可以直接为企业和产业提供服务,但目前西安对这部分人才的利用率不足15%.

2. 军工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受体制机制约束大.由于管理体制和利益机制等因素制约,军工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流动性弱,其智力资源主要在系统内发挥作用,业余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受到体制制约.

3. 政府对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力度不够.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所限,在资金投入、人才和研发成果评价体系中,地方政府的影响力较小,缺乏有效的项目资金支持和政策激励机制,科技人员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吸引力还不够强大.

(四)科技投融资创新步伐不快,制约了企业规模发展

1.科技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规模较小.全市在国内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共有29家,市值839.34亿元,分别占全国上市公司总数的0.18%和市值的0.42%,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与沿海发达城市和其他副省级城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 创业投资机构发展较为缓慢.目前西安在行业管理部门备案的创业投资机构仅有7家,2009年实际创业投资金额约5亿元,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规模太小.

3. 金融系统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积极性不高.科技金融机构服务活力不足,加之政府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的政策力度小,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依然没有根本性变化.2008年西安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总额还不足实际需求量的20%.

(五)促进技术交易、设备共享的*服务功能不强

科技和产业发展支撑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化程度低,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环境还未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强力支撑.

1. 技术转移和成果交易的市场发展相对滞后.2009年登记的技术合同交易额为35亿元,其中在本地成交占比不到20%,而同期北京技术合同交易额已超过1000亿元.

西安模式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模式

软件设计模式论文

商业模式论文

结论:科技和经济融合的西安模式为适合不知如何写西安模式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西安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