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张华论文范文资料 与论船山对张华评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张华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15

《论船山对张华评价》:这篇张华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

张华是西晋时期朝廷的重臣.但由于受到庶族出身、兼修儒玄的个人局限,以及朋党门阀的政治环境影响,不仅未能坚守正道,扶危止乱,而且委顺其间,浮沈当世,最后落得国乱而身死的悲惨结局.晚明思想大家王船山在其历史哲学巨著《读通鉴论》中,判定张华的行为,是“离义为智”.指责张华丧失了君子复兴时局的正义之志和果敢之气.不仅导致一时之乱,甚至还祸及千古.船山对张华的严厉批评,目的显然不仅在于这件事情本身,更在于为其“力行求治”,提供必要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张华;船山;《读通鉴论》;智;义

张华是西晋时期朝廷的重臣.他出身孤贫,但博闻强识、学业优异,处事谨慎而有礼法.得到刘放、卢钦、阮籍等人的赞赏和推举,官至中书令、幽州都督、司空等.史称“华尽忠匡辅,弥缝补阙,虽当暗主虐后之朝,而海内晏然,华之功也”①.但他没有能彻底改变西晋混乱的朝政局面,最终在赵王司马伦的叛乱中死于非命.后人对张华的评论毁誉参半,有对他“道德深远,乃心忠诚”②的赞誉,也有对他开启西晋祸乱之源的批评,“兆祸始乱,华实为之”③.根据作为正史的《晋书》记载,张华在为官的过程中,不仅决策平吴,还制礼定章.在其出镇幽州期间,抚纳新旧,使“远夷宾服,四境无虞”④.

和《晋书》的评价适成两极,明代思想大家王船山,在《读通鉴论》这部传世的史论巨著中,不仅没有对张华死于非命的不幸,抱有必要的同情,说“君子于其死也不闵之”,反倒认定张华对西晋的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历史责任:“晋之亡也,非贾谧能亡之,华亡之也”⑤ .

在船山看来,张华才智过人,又身居高位要职,理应秉持正道,扶乱止危.但他却自恃聪明,委顺其间,浮沈当世.致使朝中奸佞乘势而起,最终落得国乱而身死的悲惨结局.尤其是在刘卞劝谏废黜贾后的事情上,表现的气苶不振.最终离义为智,坐失良机.船山在《读通鉴论》中,提出了研究和评价历史,要将自己融入历史环境之中的原则.要设身处地的为古人着想,这样才能充分把握和理解历史的思想脉络及本末实质.按照船山自己的说法,就是“设身于古之时势,为己之所躬逢”⑥.

今以船山的论断,作为读史论史的理论基础和心理基础,先根据张华所处的时局环境,来分析他废黜贾后,以及扶乱救世的情形.

史书中关于张华家世的记载很少,只提到他的父亲张平曾做过渔阳郡守.郡守(太守)在西汉时秩两千石,是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不仅地位高,还常能入为公卿.但汉魏之际设置州牧后,郡守成为州牧或刺史下一级的行政官,地位和声望远不及西汉时.而且渔阳毗邻边境,人口不多,算不上显要的大郡.张平早逝,张华“少孤贫,自牧羊”,“初为县吏”.⑦ 在士族门阀势力兴起的魏晋时期,庶族的身份在政治上是巨大的制约.士庶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不仅使张华难以在朝廷中得到有力的支持,更使得他在取得功绩之后成为被打击和排挤的对象,伐吴之后遭到荀勖、冯紞的诋毁就是例子.在士族朋党占主导的政治格局下,张华的建议很难得到朝廷的重视,也无法对执掌权柄的门阀形成足够的压力,从而迫使掌权者采纳.“以华庶族,进无逼上之嫌”,所以即便张华有所“密用”,也只能假权于贾后以济大难.

在刘卞建议废黜贾后的事情上,朝廷内部主要是外戚、宗室和士族三种势力之间的博弈.船山认为张华得到外戚和士族中贾模和裴頠的支持,“其成也可 得”.但事实上此时的贾模已被贾后所疏远,“后不能从,反谓模毁己,于是委任之情日衰,而谗间之徒遂进”⑧.而且贾模和裴頠对废黜贾后的主张,并不是强烈的支持,“华、模皆曰:‘帝自无废黜之意,若吾等专行之,上心不以为是.且诸王方刚,朋党异议,恐祸如发机,身死国危,无益社稷’.頠曰:‘诚如公虑’”⑨.提出建议的刘卞也是庶族出身,地位和名望远不及张华.张华在没有得到外戚、宗室、士族中任何一方的支持下,要想取得废后的成功是极其困难的.史言刘卞“才简略”,他提出的军事方案,并未经过充分的筹划.当时贾后已经利用姻亲关系有效的控制了禁卫军权,⑩“贾后亲党微服听察外间,颇闻卞言,等卞知言泄,乃饮药卒” ?.刘卞自杀后,贾后并没有追究牵连,或许可以由此推断,这次密谋非但不够机密成熟,而且似乎并未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响应.

通过上述对张华的个人背景和时局环境来看,他在朝廷中有职无权.即便发动废黜贾后的政变,也是很难取得彻底成功的.但为何船山还如此强调此事呢?在船山看来,这种“国破君危,志士奋兴以图匡复”的事情,本就是“决起一朝,无暇计其始终也”.但尽管如此,是否就能以此作为“事当务实”、“优游卒岁”的理由呢?作为普通百姓,或许可以寻求全身的善术,“则和志浮沈,和情张弛,一匹夫而已矣”?.但像张华这样被乱世朝廷所依赖,乱世人心所属望的人,就必须要做到“变虽生于始谋之外,而心自依乎其初”.依着一颗扶乱止危的本心而去行事,“事虽不济,而义终不坠也”.如果瞻前顾后,彷徨于事,则“决死一旦,而挟功利以为心,物必败之”?.

船山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张华只考虑保全自身私利,从而拒绝刘卞废黜贾后的建议.“拒刘卞之说,不欲陈蕃之为,以冀免于祸,抑不可不谓工于全身.”其畏而不行的根源是“气苶”以至“义不足”,从而丧失扶乱止危的本心.“然而不能者,华于贾氏废姑杀其母之日,委顺其间,则气不可复振;气苶而能有为者,未之有也.盖华者,离义为智.”张华为何在关键时刻首鼠两端而只为一身之谋呢?

前文提到由于张华的庶族身份,没有可以依附的势力而获得仕途晋升机会,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好在他不仅聪明,还非常善于学习,“少自修谨,造次必以礼度,勇于赴义,笃于周急,气识弘旷”,?得到了同乡人卢钦、刘放的赏识和推荐.卢钦是汉末大儒卢植之孙,“世以儒业显,笃志经史”.随着以儒学世家司马氏的代魏,西晋初年,儒学一度再次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而张华也受到儒家积极仕进的鼓舞,以高尚品德和伟大功业为自我砥砺.但又囿于残酷的现实政治和玄学思想的方兴未艾,张华逐渐变得儒玄兼修.其著《鹪鹩赋》,表达“任自然以为资,无诱慕于世伪”?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得到阮籍的称赞,以此名声显著.这种儒玄兼修的矛盾思想带来的分裂和对立,在张华身上开始显现.比如他的《励志诗》中既有“复礼终朝,天下归仁”,也有“甘心恬澹,栖志浮云”,两种看似相悖的思想表述.?此时的张华在政治上并未媚上求荣,还能坚持儒家的忠义之教,不畏强权.比如他在力主伐吴和册立齐王为储的事情上据理谏言,却分别得罪了多数朝臣和皇帝,后被贬到幽州,终晋武帝之世,再也没有得到起用的机会.时局环境和个人遭遇,使得张华开始有所退缩保守.行事既有遵循礼法之意,更有避世全身之念,表现的不够坚定,常有犹豫妥协之状.这就是船山指出的“气苶”之状.实际上,张华的这股正气早已“苶”在武帝之时,更不待到贾氏废姑杀母之日.儒家的忧患意识和救世精神根本就未曾在张华心中生根发芽,所以无论是从儒家忠孝守礼的思想,还是道家清静无为的情结来看,张华都不可能擅行废立之事.

张华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论船山对张华评价为关于张华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股海之家有个叫张华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