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孟子人性论文范文资料 与孟子人性特异处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孟子人性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3

《孟子人性特异处》:本文关于孟子人性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孟子性善说立足点有二:性上人禽之辨及心上论性.告、荀皆在材质上论性,人禽在性上并无区别.朱熹从理上论性,人禽之辨也落于材质差异,和告、荀无异.戴震欲反朱熹而倡血气心知为性.却不分心知和血气,最后又落于气秉上,和告、荀也元别.所以,真正在心性上作出人禽之辨仅为孟子一家,就此意义而言,“心性学”一语不移用于他家.此孟子人性说所以特异于诸家.

关键词:人性;孟子;告子;荀子;朱熹

中图分类号:B22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11)03-0124-05

儒家自孔子创立起,始有了对仁的本源之追求.孟子追随孔子,对仁之本源溯源至人性,从人性说上为仁寻找根据.孟子性善说由此建立.自此始,儒家开辟了人性说的新传统,使得孟子的反对者及后世儒者不得不对此作出各种回应,这些回应可视之为人性说的发展.但发展一词并不意味着一种学术高于另一种学术.更非意味着后浪至而前浪息,发展只意味着新发生和新展开,也正是在这些同辈和后儒的人性论的发生和展开中凸现出孟子人性说的特异之处.

一、自然定性说——和告子人性说的不同

关于人性,孔子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之说,又有“上智”“下愚”的区别,但过于简略,大体为经验习谈,解读为性恶、性善及无善无恶皆可.《论衡·本性篇》谓“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和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嘲“漆雕开”即韩非“儒分为八”的“漆雕氏”,为孔子门徒.漆雕开论人性和世硕同,和孟子迥异,由此可大致推测孔子论人性尚未成一定之说,故门徒各有异说.因此,较有把握的说法是:孟子的人性说是对孔子仁说开辟新领地,为仁之来源另辟蹊径.

孟子性善说是和告子的论辩中展开的.告子之说来源不详,观其仁内义外之说及论人性,可能也属孔门,因先秦诸家兼论人性及好仁义者似只有儒家,孟、告人性论之辨很有可能是儒家内部之争.

《孟子·告子上》列举当时人性说有三:“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第一种说法为告子主张,为性一元,后两种性二元.孟子性善说也是一元论,这也许可以部分地解释何以孟子的主要论战对象为告子.

许多现代学者认为孟、告人性论的区别之一乃是孟子反对告子的人性自然说.如告子称:“性犹杞柳也,义犹栖樯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栖椿.”“性犹杞柳”即性为自然;“义犹栖椿”即义乃人为.告子逻辑为:自然之“性”变人为之“义”,“犹以杞柳为栖椿.”这里有一个从自然向人为的突然跨越,孟子不满之处在此,其驳告子云: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栖樯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栖樯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栖椿,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和?圈告子把自然和人为分成两截,试图由自然的人性引渡到人为的仁义,如此,则需“戕贼人以为仁义”,从“自然”到“人为”作非自然的跨越,思路不能一贯.

告子又说:“生之谓性.”孟子反驳:“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和?”这最易理解为孟子反对告子人性自然.其实不然.“性”一定是“生”,并在“生”中展开.但孟子认为“生”不能作为“人性”特定之性.“生之为性”没有人异于禽兽的独特内容,“犹白之谓白”.不区别“白”,就混同“白羽之白”和“白雪之白”;不区别“生”,也会混同“人之生”和“禽兽之生”.孟子思路和孔子论孝并无二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非反对孝之“能养”,而是孝止于“能养”,如此,人禽就没有区别.混沌地说“生之为性”也涉及到“至于犬马,皆有生之为性,不善,何以别乎?”的问题,就此而言,“生之为性”混淆人禽之辨.孟子要强调人之生和禽兽之生的不同,才说“生”时便有人禽各异的特质.人性固然为“自然性”,但人之“自然性”有其独特“定性”.即仁义礼智之“四端”.

告子的说法始终很困难.如以“湍水”喻性:“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不及孟子“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逻辑周匝.告子又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仁”既是“内”,犹“食色”之性,属于自然.而告子又说“人性之无分於善不善也”,则仁和善又不内在于人,两说又相抵牾.

二、一以贯之和两截之说——孟子和荀子的分野

告子人性说在先秦成一孤论,罕有声援者,然荀卿吸纳之扬弃之,终成为孟子的劲敌.朱熹云:“告子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苟子性恶之说也.”(《孟子集注》)荀子性恶说乃一元论,和孟、告同,又和孟子性善相反,所以荀子非取自“性可善可恶”、“有善有恶”两家,当从告子处获益颇多.

孟子不满告子有二:(一)性无定性;(二)自然、人为区分不清.苟子对告子的改造也便有二:(一)元定性改为定性,定性为恶;(二)继承庄子“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庄子·秋水》),严格界定自然和人为,摆脱告子仁内义外的逻辑困难.两点的改造使得告子的人性说周匝自圆,而终能和孟子相拮抗.

然而,从孔子创立的儒家传统而言,苟子之说并非毫无困难:

其一、孔子虽未明言仁为内,但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㈣(《述而》)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阳货》)无论如何解读,皆难把“仁”视为外源.连告子也不敢说“仁”为“外”.后儒言性,或性善或善恶相兼,然未有全为恶者.性恶说显非来自孔门,当和法家、道家关系密切.因此把“性”解释为内在于人本性的“恶”,而把“仁”排除在人的内在资源之外,和孔门仁说协调困难.

其二、孔子崇尚“一以贯之”,又学以知天命、顺天命为目的,“一以贯之”便涵有天人一源等思想.苟子则以“分”立说.“分”出现《苟子》的二十三篇中,凡117次,频率高涵盖广:天人相分,君子小人之分,上下之分、知愚之分、法之大分、是非之分、诚诈之分、贵贱之分,义利之分,群分等等,可以说,“分”的思维贯彻到荀子的每一个重要思想中.“分”可释为“职分”、“区分”,其重要意义是严格划分界限,以致发生割裂之弊,使苟子天、人不能达到“一贯”:性来自天,为自然,为恶;道德来自人,是人伪,是善.人违背自然之恶而为善,天人交相伐.荀子一面崇尚自然,一面违背自然,不能自洽.又如,他推崇“诚”:“君子养心莫善於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天不言而人推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同上)又说“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同上)他似乎想建立一套天人合一的“诚”说,然

孟子人性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孟子人性特异处为关于孟子人性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孟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