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差距论文范文资料 与经济差距时空演变分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差距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10

《经济差距时空演变分析》:本文关于差距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我国总体区域差距呈倒N型变化;1978—2010年间人均GDP基尼系数在0.268~0.356范围内变动,但由于缺乏成熟的人均GDP基尼系数判别标准,其是否处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有待进一步研究.从基尼系数差异分解的结果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受到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的影响,且这些差距大部分来自于东西部和东中部之间,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间差距较大,因此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来源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内陆地区之间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各省份间,这将为今后国家制定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差距;基尼系数;差异分解;人均GDP;非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6-0055-05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快速发展,创造世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奇迹,然而在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同时,由于国家实行局部优先发展策略,导致我国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速度存在差异,若这种经济发展差距长期存在,将不利于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要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需分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并且受众多因素影响,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是客观存在,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期,我国实行以牺牲效率为代价的计划经济,部分学者认为在此阶段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其中Riskin(1987)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各省之间居民收入差异在缩小[1];但一些学者持相反观点,例如Friedman(1987)和Selden(1988)认为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在扩大[2][3];而Tsui(1993)则认为在1970年以前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不太大,但在自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差距急剧扩大[4].国内学者杨开忠(1994)认为我国区域间经济差距以1978年为转折点,即在1978年以前差距在缩小,而在1978年以后差距呈扩大趋势[5].陈秀山等(2004)认为1970—2002年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经历了三个阶段,1970—1977年差距逐渐扩大,1978—1992年差距逐渐缩小,但在1992年以后这种差距又开始扩大[6].蚁荣春(2006)认为建国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分别在1960和1976年达到最大[7].但由于在这些研究中改革开放以前数据缺乏可靠性,因此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的参考价值有限.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国策之后,随着数据统计和理论研究的逐渐完善,区域间经济差距研究得到充分发展.在我国区域间经济差异实证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人均国民收入、居民收入、人均GDP等指标.在研究区域间经济差距初期主要有两类方法,一种主要采用描述绝对差距的标准差和极差;另一种主要采用描述相对差距的变异系数、极值比率等,这些方法虽然能体现出这些指标随时间变化的差异,但是并不能表达出这些差异来源和构成,因此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对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逐步走向计量化,并可以对其成分进行分解,由于研究时采取的指标、选取的数据样本长度、地域划分方法不同,分解得出结论也不尽相同.Scott(1994)对中国基尼系数进行分解,得出东部省份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增加,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扩大区域间经济差距[8].Ying(1999)对中国各省份人均GDP指标进行分解,沿海省份和内陆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在1978—1990年呈缩小趋势,但在1990年以后差距开始扩大[9].同样刘夏明等(2004)和黄涛等(2006)分析结果表明区域间差距主要来源于沿海和内陆地区之间[10][11].

二、数据样本和研究方法

(一)数据样本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统计网数据库,并以1978年为基期消除物价的影响,将我国31个省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对于目前有多种划分东、中、西部地区的方法,本文将参考国务院在“七五”计划报告中对我国国土所作的划分,由于和东部其他省份相比,广西省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将其划分到西部地区.从而将我国各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9个省(区);西部地区包括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11个省(区、市),考虑到数据可靠性和可得性,在本文的研究中,西部地区将不再考虑西藏自治区,并将重庆市和四川省合并,因此西部地区将只包括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9个省(区).

三、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

为分析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我国总体经济差距的影响程度,本文将采用我国29个省(市)人均GDP数据分析1978—2010年区域差距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

1978—2010年我国人均GDP基尼系数在0.268~0.356变动,这种差距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对于人均GDP基尼系数并没有成熟的判别标准,若采用人均收入基尼系数以0.4为收入差距的警戒线为判别标准,我国人均GDP基尼系数处于比较合理的范围内,但黄涛(2006)认为由于每个地区都存在高中低收入者,而人均GDP的差异不能完全反映收入差距状况,所以不能采用收入基尼系数的判断标准进行衡量,且测算出来的区域间人均GDP的差异将往往会低于居民的收入差异[11],但两者之间存在什么样关系、人均GDP基尼系数警戒线应为多少等问题,都需要进行更深入研究.

我国地区间人均GDP基尼系数呈倒N型变化,在不同阶段变化趋势将有所不同(见图1).首先人均GDP基尼系数在1978—1990年逐年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在改革开放之前,考虑到国家安全等因素,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大部分沿海省份人均GDP相对较低,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实行向沿海省份倾斜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省份发展迅速,逐渐减小和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因此该阶段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呈缩小趋势,从区域间的基尼系数变化也能得出相同结论.在1991—2003年基尼系数呈上升趋势,此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入,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由于观念、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发展相对较缓慢,这就拉大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东部地区在此阶段的人均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653%,而同时期的中、西部地区分别为9.523%和8.213%,远远低于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进而区域间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进而此阶段区域间基尼系数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在2004年以后人均GDP基尼系数开始下降,该时期经济差距的缩小主要是由于在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相继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一系列发展中、西部区域经济的总体战略,此阶段东、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在发展,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要快于东部,从而中、西部地区省份和东部地区发达省份之间差距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小,国家实施的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效果.纵观整个阶段三大区域间基尼系数占总基尼系数的比重都在68%以上,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如图2所示).

差距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经济差距时空演变分析为适合不知如何写差距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爱情保卫战《差距》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