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思维论文范文资料 与意象性思维特点简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思维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1

《意象性思维特点简析》:本论文为您写思维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意象性思维与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比较,既相通又有区别.从创作实践考查,意象性思维活动不是盲目而总是围绕着一个始发点或中心点展开的,以此组合和呈现的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也同样有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尽管这种组合和呈现的秩序有时是反逻辑的.进一步从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来分析,意象性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识活动,其指向性和内时间性特征也在作品的意象组合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当然,借助禅宗慧能“无念、无相、无住”的心性学说,无疑更能深化对意象性思维念念相续和相渗相融特点的认识.

[关键词]意象性思维;成象规律;指向性;内时间性

[中图分类号]B8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4917(2014)01003306

本文讨论的主要是有关诗歌意象性思维特点的几个问题.先来看一个例子.我们试着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原作任意地改为:“昏鸦老树枯藤,流水人家小桥,西风瘦马古道,西下夕阳,天涯人在断肠.”改成这样的结果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呢?在我们看来,它揭示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意象性思维自有其内在的规律,其要点至少包括以下几点:其一,意识有起始点,或始发点、中心点,意象性思维也不例外;其二,象与象的组合有规律,意象呈现的思维或意识活动同样有内在的秩序和规律;其三,指向性,这是意识共有的特点,在意象性思维中同样存在;其四,意象性思维具有念念不断、念念相续和相渗相融的特点.

一、意识有起始点,或始发点、中心点

意象性思维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识活动,同样具有一个始发点或中心点.这个始发点、中心点便是意识者、思维者的独特角度.“人中心论”在意象性思维中同样不可规避.

马致远的《天净沙》,似乎只是一些名词的简单叠加,没有语法的关联,前后逻辑的关系也都没有交代.但当我们将《天净沙》的相关意象打乱后任意叠加为“昏鸦老树枯藤,流水人家小桥,西风瘦马古道,西下夕阳,天涯人在断肠”时,其意象组合无序和内在规律混乱便一目了然.不顾及意识的起始点,正是造成其意象无序和内蕴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又如李贺的《梦天》中:“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这是俯瞰,在天上,在月中,从上向下望人间.再如杜甫《望岳》中“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远观,泰山横亘齐鲁大地,绵延无限,天地之间的阴阳、昏晓、晦明都因山形山色判然两分.而梅尧臣的《鲁山山行》则是边走边看的行进中的视角:“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王维的《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虽然视角变化最多,远观、回望、仰视、俯瞰等等,却有一个不变的角度,就是作为焦点的“终南山”.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歌创作中的意象性思维,无论如何变化,都不脱一个视角点、一个中心点.当然,更准确一点,又可分别从意和象两者分析,意有意的始点,象有象的视点(或从听、嗅、闻、触等角度分析亦当成立).①

二、象与象的组合有其自身的规律,意象呈现的思维或呈现意象的思维(意识活动)同样有内在的秩序和规律

意象组合或意象性思维的秩序和规律与逻辑思维的规律不同,表达中的逻辑悖谬可能正好体现了概念性思维向意象性思维的回归.

《天净沙》的意象排列,就很好地说明了意象性思维有秩序前后、时空有序的规律,如此意象才可能有内在关联地连接叠加在一起.所谓美是有秩序的,同样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创造美的意象性思维的内在特征.

《天净沙》表现的是一种人在天涯(离乡背井),如肝肠寸断般的思乡之情.这种感觉如肠断般的乡愁(目标域)所谓目标域即指本体,与源域(喻体)相对.,在感觉到的层面(肌体的、感官的、具体说就是断肠般的)本是抽象的,但作者从自己的身体开始反省、体会,最后凝注为一种能最大程度地把捉住的肌体感(断肠)表现出来.

就一种灵感闪现来说,“断肠”的瞬间感觉已能包含作者当时生命体验的全部.如果像庞德所说的,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则强调的是意象呈现的瞬间或刹那性.但就一首诗而言(一首诗意味着一个较长的心理活动过程),哪怕这首诗只有一个词(如北岛著名的《人生》或名《生活》就一个字:“网”),仅仅停留于瞬间感觉是不够的.一首好诗(首先应是完整的,它与瞬间的“诗意”不同),从某种角度说,应是瞬间感觉(灵感)的适度延展,用柏格森的话说,是一种心理时间的绵延.

所谓逻辑悖谬与意象性还原,我们想说的是,因为意象性思维是一种贴近实存,或以实存为基础的思维,意象性还原就是向实在或实际存在的还原.这一问题要从意识层面来说.

从感觉层面的感觉延展特性,我们知道感觉以及情感呈现有它自身的“内在韵律”,而其他的意识活动则更多地受逻辑规律的制约.从逻辑判断的角度来看马致远的《天净沙》,作者的“目标域”是“断肠”般的乡情,具体表现为“思乡”或更复杂的“思念”之情.实现这一目标域的意象(源域)的呈现过程是怎样的呢?把一个个具体的意象单独分割开来,读者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个单纯的感觉呈现.意象与意象的连接构成的呈现过程,则是建立在感觉之上的更高层面的其他意识活动的展开.意象在这一层面的展开过程,理应受逻辑规律的制约.尽管意象与意象之间的逻辑衔接跟概念之间的逻辑衔接相比更不易现出,但本质上应是相通的.具体到诗中,“藤”与“枯”的组合,“树”与“老”的应接,“鸦”与“昏”的联系(各组意象同此),既受感觉(“断肠”)的内在韵律牵引,又合符逻辑的(在此表现为物理性的现象特性的)相关性.“断肠”是一种痛苦,痛苦问题总是与构成痛苦的原因相关(即痛苦总是有原因的),能够产生痛苦的原因,一定具有引发痛苦的因子:“藤”之“枯”,对藤来说是一种不幸,对人来说,便同样是在隐喻一种不幸.相同的,“树”之“老”,“鸦”之“昏”“昏鸦”之“昏”既指颜色上“昏黑”和时间上的“昏黄”,也指体质上和感觉上的虚弱和衰微——与“老眼昏花”中的“昏”义相通,故此,“昏鸦”的意味与“枯藤”、“老树”不同,它具有另一种感觉性质.当然,不同性质的意象放在一起能构成相同的意味,本身就说明了感觉的内在韵律与物理世界的各现象的连接规律有不同之处.,都指向同一的逻辑关联性.

思维论文参考资料:

思维和智慧杂志

大学生思维论文

思维论文

结论:意象性思维特点简析为关于思维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思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