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心灵论题论文范文资料 与延展心灵论题中的积极的外在主义和认知颅内主义之争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心灵论题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22

《延展心灵论题中的积极的外在主义和认知颅内主义之争》:本论文可用于心灵论题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心灵论题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摘 要:心灵和认知中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争是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中的重要论题之一.内在主义认为,心灵与认知不仅不涉及任何外在环境,还独立于任何外在环境.心灵与认知的内容都在大脑内.相反,以亨利·普特南以及泰勒·伯吉等人为代表的外在主义则将心灵与世界放在意义和社会因素的因果联系中来考虑,对内在主义发起了挑战.但是,这种外在主义只强调了意义和内容不在大脑中,并没有足够认识到外在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构成性”地位.同时,这些理论将心灵限制在个体的大脑和体肤之内,大脑内的资源仍然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而外部环境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则只是无足轻重的消极影响.于是,1998年,安迪·和戴维·查尔默斯在《延展心灵》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极富争议的论题——“延展心灵论题”.这个论题随即引发了认知科学界、心灵哲学界关于认知和心灵本质的激烈讨论,从而把心灵和认知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间的争论推向了认知颅内主义和积极的外在主义之争这样一个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争论主要围绕关于同等性论证与差异性论证之争、关于耦合—构成论证之争、关于认知与非认知的标准问题之争和关于认知膨胀问题之争等问题展开.从本质上讲,这些争论是有关心灵和认知的边界问题讨论的延续,是认知革命对认知、心灵和智能等问题迷恋的延续.“延展心灵论题”为解开心灵和认知之谜这一“世界之结”提供了一种积极的方案,这对于重新思考心、身与世界关系,对于揭开心灵和认知的机制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方向,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和认识论意义.当然,认知与心灵中的积极的外在主义与认知颅内主义的论战同时反映出了延展心灵论题在理论建构、核心论证上存在难以自圆其说的不足,本身还存在深层的认识论误区.

关键词:内在主义;消极的外在主义;积极的外在主义;延展心灵论题;争论

1998年,安迪·(Andy Clark)和戴维·查尔默斯(Did Chalmer)针对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中的内在主义以及以海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和泰勒·伯吉(Tyler Burge)为代表的“消极的外在主义”各自存在的局限性,在《分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延展心灵》,提出了一个极富争议的论题——“延展心灵论题”(the thesis of extended mind).这个论题倡导一种心灵的“积极的外在主义”,随即引发了认知科学界、心灵哲学界关于认知和心灵本质的激烈讨论,从而把心灵和认知的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间的争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因此,本文在对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哲学中的内在主义和消极的外在主义争论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延展心灵论题下积极的外在主义和认知颅内主义之争给予分析.

一、心灵与认知的内在主义和消极的外在主义之争

自近代笛卡儿将心灵和物理身体(大脑)划分为两类实体并遗憾地留下心身关系这个“千年之结”以来,许多心灵哲学家和认知科学哲学家围绕“心灵和认知究竟应该是一个仅仅是大脑活动的产物或者是一个外在于大脑、身体的活动呢”这个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从而形成了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争.

(一)心灵与认知的内在主义

心灵与认知的内在主义认为,心灵与认知不仅不涉及任何外在环境,还独立于任何外在环境;心灵与认知的内容都在大脑内.例如索萨(Ernest Sosa)指出:“根据传统观点来看,对于主体而言,心灵及其内容被看成是内在的.思维、感觉和经验是完全与具体的、偶然发生的外在环境是不相干的和独立的.”1

持有上述内在主义观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早期的斯马特(J. J. C.Smart)以及费格尔(H. Feigl)提出的心身同一论.这种观点试图将物理实体和心灵实体统一为物理状态来消解掉二元论.这种物理学主义的观点为“以后的心身问题的争论设定了基本的要素等在这场争论中的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留在了物理主义的框架中”2.在这个物理主义的框架中,心灵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通过分析和实验的手段将心灵问题还原到某些物理的或心理的状态上,认为通过对这些物理的和心理的状态进行讨论,就可以清楚地刻画人类在认知上所发生的一切.于是,以计算—表征为研究范式的笛卡儿式的认知科学将人和其他有机体的认知看做通过输入和输出符号进行抽象的信息处理.但是,这种笛卡儿式的心灵与认知在解释人类认知的问题上遇到了困难,同时遭到了心灵和认知的外在主义的挑战和批判.

(二)心灵与认知的消极的外在主义

针对心灵与认知的内在主义的不充分性,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以亨利·普特南以及泰勒·伯吉等人为代表的外在主义将心灵与世界放在意义和社会因素的因果联系中来考虑,对内在主义发起了挑战.

亨利·普特南1975年在他的《意义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孪生地球”的思想实验.通过这个思想实验,他论证了一种语义外部论:语言词项的意义并不仅仅被我们的思想以及内部生理—神经状态决定,即“意义不仅仅在头脑中”.与此同时,他的论证思路也支持“心理内容外部论”,即类似“信念”、“”、“意向”这样心理状态的内容同样部分地由外部环境所决定.除了外部物理状态外,社会环境同样可以决定心理状态的内容,例如泰勒·伯吉提出的“关节炎”的思想实验就说明了这一点.

从上述两个思想实验我们可知,外在主义动摇了内在主义的垄断地位,确立了心灵状态的外在性本质,大大拓展了对于心灵和认知的理解.但是,这种外在主义只强调意义和内容不在大脑中,并没有足够地认识到外在环境在认知过程中的“构成性”地位.同时,这些理论将心灵限制在个体的大脑和体肤之内,大脑内的资源仍然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而外部环境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则只是无足轻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安迪·和戴维·查尔默斯把这种将外部环境放在因果链条的末端并不能突现环境对当下的认知活动所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的外在主义称之为“消极外在主义”.

二、认知与心灵的积极的外在主义和认知颅内主义之争

心灵论题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延展心灵论题中的积极的外在主义和认知颅内主义之争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心灵论题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心灵论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