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启蒙论文范文资料 与救亡—启蒙论其学术影响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启蒙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28

《救亡—启蒙论其学术影响》:此文是一篇启蒙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出现的“救亡-启蒙”论,以一种新的历史叙事方式,在当时切合了投身中国革命又经历“ ”的一些人的反思,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救亡-启蒙”是追求“启蒙”的中国现代史叙事,作为新的历史解释模式,突破了传统“革命史”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给我们带来了中国现代思想史新的研究角度,丰富了人们对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整体认识.在“救亡-启蒙”论中,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的原点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五四运动中救亡是否压倒了启蒙等成为当时重要的学术议题.这些观点上的争鸣,是思想界重现“百家争鸣”现象的重要表征.

关键词:“救亡-启蒙”论;历史叙事;史学范式;学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K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5)02-0056-08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李泽厚用“救亡—启蒙”的思路来概述中国现代思想历程,提出一个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看待中国现代史的总体框架,在当时产生很大的影响,引发热烈讨论.“救亡和启蒙”一提出,李遥即发表《历史的代价》一文,对这一说法给予高度评价,肯定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就是“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杨念群则撰文《沟通历史和未来的桥梁》,认为李“提供了一个研究的新角度.”不仅在史学界,甚至在文学界还有人运用“救亡—启蒙”解释模式来重构中国当代文学史,“可以说远远超出了当时现代文学界的理解和构想,无疑也为现代文学试图从党史的革命叙事中摆脱出来的目标,提供了一条可供操作的历史路径.”“旷新年所说的李泽厚的《启蒙和救亡的双重变奏》构成了‘重写文学史’的纲领性文献.”①

此后争论文章不断,大多是从“启蒙不够的原因在于救亡吗?”,“用‘救亡压倒启蒙’来概括中国近现代历史是否过于简单?”等角度展开的.同时,学界还就“救亡—启蒙”论中的关键词之一“五四”运动,展开了深入探讨.在这里,“五四”成为“救亡和启蒙”关系的连接点,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在对“救亡—启蒙”论的批评和讨论中,形成了“五四运动中启蒙究竟够不够”,“五四精神曾否‘失落’”,“五四启蒙本身应该如何评价”三个层面的争论②.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梳理80年代的这场论争,实际上是对整个中国现代历史的重新脉络化,对中国现代历史主题的重新把握,也直接关联到对当代中国社会现状的基本判断,关联到对“中国文化向何处去”这个尖锐的现实问题的解答.

一、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中的“救亡—启蒙”论

时至今日,思想界依然有这样一个“共识”: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陆知识思想界以“中国文化和现代化”、“中西文化比较”、“中国文化传统批判”为主题展开的大讨论,其用心和实质皆在借文化说政治,将社会现实的“封建”、“专制”、“保守”归因为“传统”阴影,从而促进政法体制层面的改革.但是,以今天的后见之明来看,80年代中期“文化热”意味着在新的历史状况下,晚清以来出现的“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接续,或者说是新一轮的发生.

“中西古今”之辩是“五四”以降二十世纪文化思想界的主线之一.自20年代末“社会史论战”兴起,新一代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地接受“唯物史观”,相信社会经济结构的彻底革命能根本解决“中国问题”,“中西古今”之辩逐渐退出思想的中心位置,“文化”的概念则退居于“残余的范畴”.中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在意识形态层面调和了民族主义和普世性的共产主义,“中国”一词表征着纯正的社会主义,也指示着人类历史的未来.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这样的“中国”认同开始幻灭,史学界、哲学界指出,中国作为自成一体的文明并不一定符合从西方历史演进中抽象出来的“世界普遍历史规律”,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五段论.“文明形态史观”也乘势而热,使得中国史学研究者开始将“中国”看作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明,并着手探索其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质.“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文明体如何在“现代化”的世界文明发展潮流中自我定位,如何重获自我意识,在现代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下思考着如何确定发展的价值坐标,成了一个80年代文化思想界迫切思考的问题.

在原有的一套价值体系、社会*秩序和人心秩序发生大规模地震的80年代,知识分子的个体精神乃至整个社会生活引发了严重的价值失序和冲突.从更内在的层面来说,80年代“中西古今文化”之辨,乃是意义危机、精神危机的表达.借中西文化比较、借现代西方各种哲学、文化理论的引介,精神敏感的学人重新探讨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社会意识结构等重大意义问题,寻求新的人格形态和生活理想.可以说这是80年代文化讨论中最核心的问题,也是重建中国现代文化的基本出发点.正如甘阳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化意识》的《编者前言》中所说:“在旧的价值信念、旧的理想追求已被证明是虚幻的以后,还要不要、能不能建立起新的、真正的价值信念和理想追求.等对这一问题的思索,无疑将是一条漫长的、极其艰难的道路”,他称之为“根本性的大问题”{1}.

李泽厚的“救亡—启蒙”论要放在这一思想背景下来理解.80年代中后期,李泽厚的《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和《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两本著作被广泛阅读.书中,李泽厚把晚清以来,试图领导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积极投身中国命运的知识分子划分为六代人.李把中国现代思想史、现代革命史讲述成这六代人一边探求救国之路、一边探求新的人生真谛并自我改造的思想和实践历程.他从这六代知识分子的切身感受和反省出发,批判性地检讨、反思这个历程.“救亡—启蒙”为主线的新的中国现代史叙事,在当时切合了投身革命又经历“ ”磨难的知识分子的历史经验,因此在当时产生了热烈反响.“救亡—启蒙”论作为一种现代化叙事,为人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理解和反思中国现代历史提出了新的整体性问题意识和思想框架,突破了八十年代“革命史”范式一统天下的局面,率先回应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变动的节奏.

启蒙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救亡—启蒙论其学术影响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启蒙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幼儿启蒙的名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