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义乌小商品论文范文资料 与政府建构还是市场建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义乌小商品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06

《政府建构还是市场建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本论文主要论述了义乌小商品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摘 要]本文以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为例,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视角,*地方专业市场兴起的原因,揭示其社会建构的属性.在对已有地方文化、规模经济和明智政府这三种理论视角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本文以当代经济社会学关于国家建设和市场建设关系的讨论作为理论基础,认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国家自身建设和市场建设互相推进的过程.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义乌地方政府不断转换和塑造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和职能,形成独特的发展型政府,并不断建构出凸显当地优势的要素禀赋,从而推进当地专业市场建设.

[关键词]政府;市场;要素禀赋;社会建构;义乌小商品市场

自加入WTO以来,伴随着中国制造的商品源源不斷输往世界各地,一个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信息交流和展示中心——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在中国浙江省中部地区迅速崛起,引起国内国际的广泛关注:拥有营业面积550余万平方米,商位7.5万个,从业人员21万多,日客流量21万余次,经营26个大类180万个单品.一个1982年在偏远山区小县城自发形成的农贸市场缘何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亦成为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焦点话题.

现有文献主要从三个理论视角对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进行探讨:从文化视角出发,“敲糖帮”理论认为,义乌自古以来鸡毛换糖的民间商业传统对小商品城以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从经济学视角出发的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小商品城聚集了大量批发商从而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第三种解释把小商品城的发展归因为当地政府,认为小商品城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当地政府十分明智,在关键时候总能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当地政府又非常具有威权,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与上述观点不同,本文以当代经济社会学关于国家建设和市场建设关系的讨论为基础,认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国家自身建设和市场建设互相推进的过程.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义乌地方政府不断转换和塑造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形成独特的发展型政府,建构独特的地方要素禀赋,从而推进当地的市场建设.

一、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

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经过五易其址、十次扩建,义乌已形成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11个专业市场、14条专业街相支撑,运输、产权、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1982年成立的第一代小商品市场和当时一般城镇中农贸市场差别不大,进城农民在街边摆设简陋地摊贩卖商品:离地50公分的多孔水泥板是摆摊的“柜台”,而上边用竹竿支撑塑料布可用来遮雨.这个市场当时被叫做“草帽市场”.成立于1984年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占地面积达到13590平方米,市场内全部水泥地面,设有水泥板固定摊位和钢架玻璃瓦棚,还建有一座四层服务大楼.第三代小商品市场1986年落成开业.市场为混凝土地面,水泥板摊位,车站月台式“w”型永久性钢筋混凝土棚架,石棉钢瓦盖顶.从第四代市场(1992年)开始,义乌小商品市场成为室内市场,第四代市场的篁园市场和宾王市场成为义乌雄踞全国第一的小商品集散地的重要标志.2002年开始营业的第五代市场即国际商贸城更是规模空前气势恢弘,彰显着义乌小商品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短短二十几年,从第一代的草帽市场发展到今天第五代的国际商贸城,这样的市场场所和设施升级伴随着相当惊人的市场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

1.规模

我们用营业额、营业面积和商贩人数三个指标来测量市场的发展.

从营业额来看,2000年以来的年均营业额比1980年代的指标增长了100倍;市场营业面积从1980年代的年均4.0万平方米增长到2000年以来的149.9万平方米;商贩人数从5千人增长到5万人左右.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对地方经济构成强有力的推动.

2.产业结构变迁和国内生产总值

首先,在过去二十几年的历史中,义乌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1980年代,义乌还是主要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但是此时以商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已经开始迅猛发展,到1990年第三产业已经超过农业成为义乌的主要产业.从1990年中期开始,以工业带动的第二产业比重开始不断增加,最终和第三产业一起形成义乌产业结构中“工商并重”的局面.如图2所示,1980年到2005年短短25年间,第一产业从近60%的比重下降到不足3%,而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据近50%的经济比重,这不能不说是义乌产业结构的一次重大结构性变迁.产业结构变迁的同时,义乌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样经历了飞速增长.如图所示,义乌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80年不足2亿元飙升至2005年的300亿元.

二、几种主要理论解释

目前关于义乌小商品市场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献.总的来说,有三种解释角度.

1.敲糖帮和商业文化

首先是所谓的敲糖帮理论,即把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崛起归因于当地以“鸡毛换糖”为内容以“敲糖帮”为组织基础的历史商业传统.义乌产糖历史悠久,早在明末就有人开始种植甘蔗制糖.所谓鸡毛换糖,主要指的是义乌人利用农闲时间行走各地,用本地特产红糖所制成的糖制品换取禽畜毛羽以用作农业肥料.有史可载的敲糖生意从清朝乾隆时期(1736-1795)开始,全县有糖担万副.当时全县人口不过几十万,敲糖生意可谓规模庞大(宗松山《风俗志》).抗日战争前夕,从事敲糖生意的人数已达数万之多(《义乌县志》,1987).在外出敲糖过程中,义乌的糖贩形成了严密的商帮组织,即“敲糖帮”.敲糖帮有以下的组织形态:担头组织是直接参与商品交换的环节.担头中的领头人物是“老路头”,每个老路头下有五到七个“拢担”,每个拢担下又有五至七个“年伯”,而每个年伯照管五至七个基层“担头”.老路头商议市场划分,拢担负责某一线路的具体安排,年伯则带领担头奔走各地.坐坊组织是向担头组织提供各种服务的环节.供应糖制品的店铺被称作“糖坊”,它们一方面供糖,另一方面也回收或者代销换糖所得货品;“行家”为糖贩采办杂货;“站头”是为糖贩提供食宿服务并代为转运货物的客栈;在义乌本地回收所得各种货品的商贩被称为“老土地”.

义乌小商品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政府建构还是市场建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兴起为适合义乌小商品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义乌小商品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