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公文写作论文范文资料 与公文写作中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运用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公文写作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07

《公文写作中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运用》:这篇公文写作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摘 要】公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语言区别于其它文体.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便是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的统一.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是相辅相成的,分析公文语言准确性与模糊性产生的根源,指导秘书工作者正确处理好准确性与模糊性的关系,使公文的表达更恰当、更严密.

【关键词】公文语言;准确性;模糊性

任何语言都具有准确性和模糊性,而语言的这两种特性又突出表现在词义上.词义具有相对准确性和模糊性.准确性指的是词义的界限、范围很清楚,一般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将这些词所指的对象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模糊性是指词义的界限、范围不清楚,只能指示一个大概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人们能理解它们大致的意义指向,但不能划出其间明确的界限,不能精确地加以度量.

但是,词义的准确性与模糊性又是相对的.一方面,没有绝对准确的词义,即使是一些有严格定义的科学术语,其意义也有模糊性.如数学术语“圆”和“直线”,意义很明确.但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任何绝对的圆或直的事物,只有近似于圆或直的事物,所以这些词所指范围仍然有模糊性.另一方面,一切模糊词义也有明确的一面.如“青年”是典型的模糊词,但也有一个的大致范围,只是在边缘部分比较模糊,10岁的孩子和50、60的人肯定不能称为青年,年龄段大致应该在17、18-40岁左右.词义的明确性与模糊性都是交际需要的,准确和模糊,各有各的用处.

一、公文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准确是公文的生命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就是表意清楚明白,确切无误,不产生歧义.对公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指事实的准确.公文是各级、各类组织开展各项工作时的重要依据,所以文中所涉及的事实必须与实际情况相符,不能有任何的夸大、缩小,更不能歪曲和捏造事实.二是指用语的准确.公文只有语言准确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如实地传达发文机关的意图,使收文机关正确地理解公文的内容,从而及时批复或顺利地贯彻执行.人们常说:“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这也说明了语言准确表达在公文中的重要性.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指出“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从公文的涵义和特点来看,公文的语言必须讲究和体现出准确性,因为公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受文者接受作者的意图.

二、适度地运用模糊语言恰是为了表达更准确

公文写作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可以说真实准确的语言是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许多人认为在公文写作中应排斥模糊性,即否认公文语言具有模糊性.但实际上,正如世界上一切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它的对立面转化一样,公文语言也具有模糊性.例如:

(1)*领导近期将到我省检查创卫工作.

(2)xxx的错误是极其严重的.

(3)通过学习,我的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

在所举的这些例句中“近期”“极其”“提高”等均是模糊语.公文语言中这种既要准确表达又时有模糊语言出现的现象就形成了一种很有趣的悖论.准确性与模糊性是一对矛盾,也是公文写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公文语言的模糊性即体现于在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模糊语言,是指自然语言中带有模糊性的语言,即指意义清楚但表达概念外延不确定的弹性语言.它与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有着本质区别.这种模糊性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上有些话不可能说得十分具体,一具体了反而不准确了.模糊语言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性和语言本身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这恰好又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试比较:

(4)8月份,该车间员工成立了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技术攻关小组.

(5)8月8日8时8分,该车间成立了一个50岁到65岁的老年工人,40岁到50岁的中年工人,20岁到40岁的青年工人相结合的技术攻关小组.

在这里,(4)句中的“8月份”与(5)句中的“8月8日8时8分”相比较,前者显然是模糊的,但表达效果则更加得体.(4)句的“老中青”虽是模糊概念,实际使用效果比(5)句更佳.

从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准确性和模糊性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按一般规律来说,模糊是绝对的,精确是相对的.

三、行文中如何使用模糊语言

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具有积极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适得其反,造成含混不清.那么,哪些情况下可以适度使用模糊语言呢?

(一)当客观事物处于模糊状态时,用模糊语言来表述更显准确.在客观世界中大量的事物可以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述,同时存在着大量模糊的事物,或者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某些规律的认识还处于模糊的初级阶段,或者是人们囿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程度,或者是有些事物不能或不必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只能用模糊的语言来反映.例如:“今年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国务院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1999年上半年涉及农民负担恶性案件的情况通报》国办发〔99〕32号)这里“大量”的量是多大?“一定”又是怎样的程度?这是模糊的,然而表达的意思却是清楚明白的.

(二)当表述无需精确时,用模糊语言表达更显言简意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一些应酬,如“上哪儿去?”“吃过了吗?”等,提问者只是借此打个招呼而已,未必真想知道答案,如果我们认真起来未免有点可笑,同时也太迂腐啰嗦.在公文写作中也时常出现这种无需精确表达的情况,此时运用模糊语言会使公文简洁精练.例如“在省厅采取措施纠正时,大部分单位能认真对待,核实调整.但也有个别单位的领导同志强调困难,对省厅的意见不以为然,这是不对的.”(《xx省商业厅对少数单位违反统计会计制度任意错综数字的通报》),其中的“大部分”“个别”就是明显具有模糊性的语言.我们在公文中经常看到这些模糊词语“近几年来”“长期以来”“个别人”“任何人”“各种措施”“进一步提高”“一些地区”等等,显然,这些词语的使用对公文表达的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如果使用精确语言一一列举,反而使公文变得繁琐冗长.

(三)当公务活动处于动态时,可用模糊语言使表述具有灵活性.当公务活动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运用模糊语言可使问题的表述留有回旋的余地,便于因地制宜,变通执行,防止机械地一刀切.例如:

某县环保局关于开展环保自检互检工作的总结报告转发给你们,望参照执行,以推动我市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某某市环保局关于开展环保自检互检工作的总结报告的通知》).

例句转发公文中提出了要求“望参照执行”,但没有提出精确的执行措施,收文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执行方案.如果硬性加以规定,显然脱离客观实际,造成本本主义.

正因为模糊语言外延的不确定性,内涵的无定指,在表义上具有弹性和丰富性,因此模糊语言的正确恰当运用,既可以使公文的内容表达得周密严谨,又具有高度的分寸感和概括性.但模糊语言也有其局限性,因其表意的不确定,过多使用或不恰当使用,会造成表义不明,表述空泛,甚至会影响行政办事效率.所以,公文写作虽使用模糊语言,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一定要使用恰当,符合公文行文的实际要求,要力求使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虚实结合、相映生辉,使公文内容的表达最为理想.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2]张斌.现代汉语[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1:65-166.

[3]邢福义、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4-185.

[4]杨元华.秘书写作[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7-28.

[5]裴显生、王殿松.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

[6]韩凝.秘书写作[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0-51.

公文写作论文参考资料:

学术论文的写作

阅读和写作杂志

论文的写作格式

写作论文

论文的写作

写作投稿

结论:公文写作中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运用为关于公文写作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公文写作模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