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中华民国论文范文资料 与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中华民国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6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这是一篇与中华民国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摘 要】庆城县博物馆*的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劳动英雄”木奖匾,是陜甘宁边区陇东分区政府奖给劳动模范张振财的.它是在中国领导的新义革命时期,特别是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为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团结抗战、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深刻反映了中国领导边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面貌,值做到我们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庆城县博物馆 中华民国 “劳动英雄”木奖匾 大生产运动

1943年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政府举办了首届生产展览及劳动英雄大会,为表彰奖励华池县劳动英雄张振财,边区特委主席马文瑞亲笔题写“劳动英雄”奖匾,以资鼓励.20世纪80年代,这块奖匾曾被庆阳电影院职工用作床板,博物馆工作人员发现后用一块新床板换回并*.2002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专家组鉴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此奖匾是在陕甘宁边区政府1939年2月至1947年3月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诞生的,充分体现了中国领导下的边区政府,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的决心,深刻反映了边区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面貌.本文通过对“劳动英雄”木奖匾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并结合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背景,着重探析文物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一、“劳动英雄”木奖匾基本情况简介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长175厘米,宽100厘米,厚3厘米,重25.3千克.通体由三块长板组装而成,匾正面刻原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区委书记马文瑞题写的行楷47字,字以红漆饰填,其他部分施以黑漆,整匾边沿处以红色油漆勾画出两条抹角方形线条(图1).奖匾上的文字为:“时在:中华民国三十二年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首届生产展览会赠给生产模范首席张正才(振财)同志‘劳动英雄’,马文瑞题.”

二、“劳动英雄”木奖匾文字信息解读

从木奖匾上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提取出三个关键名词,即“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马文瑞”“张振财”.下面我们先对这三个关键名词进行简要介绍.

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1940年4月至1949年8月),全称为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特委会,于1940年4月成立,初属陕甘宁边区党委,8月后隶属于陕甘宁边区局,1941年5月后隶属于西北局.马文瑞为第一任(1940年4月至1942年11月)特委书记.成立之初,机关驻曲子镇,1940年8月迁往庆阳县(今庆城县),下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和救亡报社(1942年7月改为《陇东报》),辖环县、曲子、华池、庆阳、合水、镇原六个县委及宁县、平东两个工委.1943年1月改称为陇东地方委员会,马文瑞再次当选为书记(任职时间为1943年1月至夏).1947年3月陇东战争爆发后,地委机关先后转移到华池县的新堡、城壕、悦乐、刘坪、元城等地.1949年8月改名为庆阳地委,隶属甘肃省委,地委机关迁回庆阳县城,9月移驻西峰镇.

马文瑞(1912—2004),陕西省米脂县(今子洲县)人,早年接受进步思想,参加进步学生运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为中国员.土地革命时期,他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为创建陕北革命根据地和陕北红军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1940年4月至1942年12月任陇东分区特委会书记.1943年1月任陇东地方委员会书记.建国后曾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张振财(1904—1988),甘肃省华池县城壕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1939年,在抗日政府的领导下,分做到30亩地、两头牲口,家境逐渐好起来.1942年,他10天内开荒25亩,加上历年所开荒地,一共种地98亩.当年收获粮食27石.他还组织村民兴办合作社,农闲时从盐池、定边贩运食盐;在村上组织变工队,带领大家发展生产,共同致富.由于成绩突出,1943年3月,被评为华池县劳动英雄.同年11月初,被评为陇东分区劳动英雄,参加分区首届生产展览及劳动英雄大会,获得特委书记马文瑞题写的“劳动英雄”奖匾.1943年12月、1945年1月,两次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解放战争时期,曾担任城壕区四乡副支书.1954~1956年,任城壕村城壕高级农业社社长,1963年任城壕大队支书.“文化大革命”中虽遭批斗,但仍坚持植树造林,成果显著.1977年出席了中国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通过对以上三个关键名词的解释,我们大致可了解到“劳动英雄”木奖匾产生的来龙去脉.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初的1937~1940年,其财政来源主要是依靠外援.外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国民党政府发给八路军的军饷,一部分是海外华侨和后方进步人士的捐款.而边区各部门的用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征粮,征收的对象主要是地主和富农,中农负担很轻,贫农全无负担;另一个是靠边区政府拨款采购.然而这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多久.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后,日本开始改变其侵华政策,逐步将其主要的侵华军事力量转向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几乎与此同时,国民党也开始加强对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封锁.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方针后,国民党不断向陕甘宁边区周围增加兵力,并不断制造摩擦事件.1939~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制造了大小几十次军事摩擦事件.同时又在进出边区的大小路口设立哨卡,严密监控,切断了边区同外界的一切联系,并采取各种办法干扰和破坏边区的财政经济.他们不准边区的农副产品向外输出;又以法令禁止国统区的物资,特别是棉花、布匹、粮食、药品、火柴、电讯器材等物资进入边区,违者以“”论罪,物资没收,货主法办.国民党还在边区附近组织边币与法币兑换的黑市,利用兑换差价影响边区的物价,引诱,扰乱金融市场,破坏边区财政.1941年10月,国民党停发八路军军饷(每月60万元),同时实行断邮,其他外援也无法汇兑,外援几乎全部断绝.

中华民国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庆城县博物馆馆藏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劳动英雄木奖匾探析为适合中华民国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中华民国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