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巧克力论文范文资料 与低端市場夾縫求生大陸本土巧克力品牌何時翻身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巧克力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14

《低端市場夾縫求生大陸本土巧克力品牌何時翻身》: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巧克力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近幾年,大陸巧克力市場一直保持著10%~15%的年增長率,高於全球巧克力市場年均增長速度近6個百分點,這一情況也引起了全球製造商的關注.他們紛紛開始轉移戰略目標,將賭注壓在了大陸市場,將各自的本土優勢引入大陸,大口「吞食」著市場.大陸本土品牌則被壓制在低端市場,于夾縫中求生.

2015年,英敏特公佈了一份讓大陸本土品牌巧克力「哭暈」的資料——被訪問的3000名消費者中,89.5%的用戶傾向於購買國外品牌,僅3.3%的用戶選擇本土品牌.「我實在找不到買國產品牌巧克力的理由!」平時對巧克力情有獨鍾的張小姐說,「巧克力本來就是舶來品,生產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也基本上都是進口的,本土企業確實做不過洋品牌啊.」

「失落」的本土品牌

大陸本土巧克力品牌其實也不乏大咖,曾經本土巧克力的旗幟——金帝,就是其中之一;但這個在世界500強中糧集團旗下的金帝,對中國食品來說,位置則極其尷尬,和糧油、酒水等相比只能算一桌酒席中的一個小涼菜.中糧上市公司中國食品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金帝所在的休閒食品板塊是唯一下滑的板塊,其上半年貢獻營收1.98億元(人民幣,下同),銷售額同比下滑9%,僅占整個中國食品集團板塊的1.3%.這讓金帝在中糧內部一直被邊緣化,得不到中糧的資源、費用的傾斜,在巧克力市場節節敗退.除了金帝外,算上被外資併購的徐福記和金絲猴品牌,大陸本土生產的巧克力的優質品牌已「消亡殆盡」.而在強勢外資巧克力品牌統治市場的格局下,本土巧克力品牌受困於低端市場,恐難有機會翻身.

事實上金帝的節節敗退,只是大陸本土巧克力在和國外品牌對抗的縮影.外資巧克力的進入,對於處於行業初級階段的大陸本土生產的巧克力來說,無疑是一場實力碾壓.

據天津市食品工業協會、糖果巧克力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鳳利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雖然大陸地區已經形成了天津、北京、上海三個本土巧克力生產中心,但產業發展還很初級.當外資帶著巨額資金、先進的產品和行銷理念進入國內,就如同投下一枚.外資巧克力公司在廣告行銷方面的投入非常大,而且迅速進入商超領域,批量占領終端市場.

被洋品牌瓜分的大陸市場

中國大陸的巧克力市場究竟有多大?資料顯示,2014年大陸市場巧克力的銷售額為289.5億元,2015年的統計資料尚未出爐,但業內預計銷售額將會有10%~15%的增長.但遺憾的是,這塊巨大的蛋糕基本上已經被進口品牌瓜分,本土品牌的市場份額甚至不足5%.

2014年的數據中,德芙、費列羅、好時和雀巢這幾大進口品牌,占據了大陸7成以上的市場份額,而本土品牌能躋身前十的,只有中糧金帝和江蘇梁豐,兩者市場份額加起來不足2%.媒體以此資料推算,中糧金帝和江蘇梁豐兩家年度銷售額總和僅5.2億元,而德芙的東家瑪氏公司單月銷售額便高達10.5億元.有業內人士向媒體指出:「比起糖果市場銷售額增速僅2%至3%的數位,巧克力市場超10%的增速依然充滿誘惑.」另一份統計顯示,歐洲年人均消費巧克力7千克以上,亞洲的韓國、日本平均2千克.大陸人均年消費巧克力只要達到1千克,是全球最大的巧克力市場.

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口品牌近年來紛紛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力度.這些進口品牌在進入大陸市場之前,大多已經有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積累,因此在巧克力行銷戰略、經驗、資金上儲備豐富:在行銷上有一套慣用模式,擅長利用大規模品牌廣告攻勢,強化品牌;在廣告行銷的同時,加強終端管理,實現銷售.

洋品牌的中國大陸市場本土化戰略

占據大陸市場,除了收購本土品牌及自建、合資之外,業內人士認為,相比大陸本土巧克力廠商,外資企業多講究戰略,不以一時一地的銷量為目標,更看重對市場的長期占有.以擁有德芙、M&M等知名品牌的瑪氏中國為例,此前行銷界一直流傳著瑪氏三角形法則:即強調終端費用、人工工資和廣告投入三角平衡,強調品牌是區別競爭對手的武器,用大規模廣告投入爭奪終端談判的絕對優勢,而終端操作則不過分倚重銷量,而是以促進品牌建設為最終目的.

中國品牌研究院食品專家朱丹蓬表示,外資巧克力企業的成功之道,正是依託雄厚的資金實力,以巨大的廣告投入、行銷手段來打造品牌、培養市場.瑪氏從1992年進入大陸,其真正實現盈利是到2005年,用了13年進行中國消費者教育和市場培養.而長期的培育收效可觀,根據調研機構英敏特報告,2014年,瑪氏已占據大陸巧克力市場40%以上的份額.

根據調研機構尼爾森網聯媒體研究公佈的資料,單是2013年~2015年,瑪氏中國食品行業廣告投放額分別是100億元、87億元和75億元人民幣.2013年M&M巧克力和士力架的投入也超過17億元.外資巧克力如此大手筆的行銷投入,遠非大陸本土巧克力企業可企及.

同時,外資品牌的進入也帶來了更美味的產品.20世紀90年代,限於純脂原料成本及企業工藝、技術水準等問題,代可可脂巧克力還是大陸本土主流,國內的老字號和民營企業多數生產低端代脂巧克力.在這種情況下,外資企業帶著口感更好的純脂巧克力產品進入市場,很快就被年輕人所接受.

夾縫中求生存

在迅速占領一線市場後,外資巧克力企業如瑪氏、雀巢、好時、費列羅等紛紛通過自建或合資工廠,實現本土化戰略,一方面解決了產品因海外長途運輸到大陸的品質隱患;另一方面也有利於改善產品口感適應當地市場.

外資巧克力廠對大陸地區口味也專門著重建設研發中心,對當地口味進行調整,更是牢牢抓住大陸市場.通過併購本土品牌如雀巢公司收購的徐福記60%股份、好時全資收購金絲猴,隨著外資品牌將管道進一步下沉到二、三線城市爭奪市場,大陸本土巧克力品牌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金帝巧克力在2010年~2013年丟掉大量市場份額就已經很說明問題.

在大陸巧克力消費市場金字塔:瑞士蓮、三角以及GODIVA為代表的比利時手工品牌等成為金字塔尖品牌,以代脂巧克力產品為主的內資企業只能排到塔基.

代可可脂顧名思義是可可脂的替代品,其成本一般是可可脂的20%~50%,通過在巧克力配方中加入代可可脂可以降低成本,同時也便於造型和儲存,大陸本土巧克力在代脂領域發展顯然不是只為了造型方便.

朱丹蓬認為,目前內資糖果企業在中高端巧克力領域已經幾乎沒有機會,中高端巧克力是一個長線產品,要花很長的時間去做消費者、品牌、消費習慣、市場等多方面的培育,而現有內資糖果企業沒有這麼強大的綜合實力.

如果以銷售重量計算,代可可脂巧克力依然占據著相當的市場空間,但隨著市場消費的升級,越來越多消費者不再滿足于低端產品,進而追求物美價廉的純可可脂巧克力,這讓大陸本土巧克力廠商看到了機會.天津黑金剛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鄧金剛表示,隨著國際原料供應商已經開始向國內企業提供高品質的原料,以及設備的完善,目前大陸企業已經具備了生產高品質巧克力的能力.但與財大氣粗的外資競爭還太早,只能慢慢地堅持著做下去,慢慢轉變消費者觀念,「以前國人認為國產企業做不出高端的巧克力,但現在可以做了,這個觀念的改變需要3~5年甚至更長時間,但總還是有機會的」.

楊鳳利認為,和外資產品相比,大陸本土的產品品質並不差,價格更親民,但從品牌的角度來說,內資企業認知和實力都有限,趕超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表示,大陸本土巧克力目前在純脂領域還需要在外資產品的夾縫中求生存,無法與外資強勢企業直接競爭,而錯位進入巧克力製品領域或是突圍的出路.

巧克力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低端市場夾縫求生大陸本土巧克力品牌何時翻身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巧克力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巧克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