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理念论文范文资料 与爱教育理念对中职隐性德育构建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理念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21

《爱教育理念对中职隐性德育构建》:本文关于理念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摘 要:显性德育作为中职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其效果不尽如人意.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爱的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故事诠释了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之间所传递的隐性德育观念,对于构建中职隐性德育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爱的教育;中职学校;隐性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2-0079-03

德育对于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来说意义重大.中职学校普遍存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而轻视德育工作、德育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德育方法陈旧等问题.长期以来,中职德育课采取显性德育方式,即以书本为依托,采取正面灌输以及说教方式,导致效果不佳.中职生心智尚未成熟,德育问题较为突出:进取心不强、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等.杜威提出:“无意识地给予,又无意识地接受这种思想灌输,永远是最成功的.”杜威极力推崇的隐性教育,能以其润物无声的方式对中职德育效果的提升起重要作用.

一、隐性德育概述

德育是教育者以品德的形成规律为基础,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道德等各方面的素质.

德育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显性德育,其特征表现为直接性、单向性以及强制性.1968年,美国学者杰克逊在其专著《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对“隐性课程”的概念进行了诠释,这是隐性德育的前身,以后的学者们对隐性德育的界定意见趋于统一.综合学者们的研究,可以得出隐性德育是指受教育者在参加社会文化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的观念、价值观、态度、道德的教育方式.隐性德育具有隐含性、稳定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尽管不易被察觉,学校的隐性德育资源仍然比较丰富,包括物质层面如学校的校园布局、建筑特色、设施设备,活动层面如社团活动、实践活动、课外活动,文化层面如校风、校训、学风等.

二、中职隐性德育现状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形似”而不关注“神似”

教育学家科尔认为:“物体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其摆设代表着该场所的精神.”可以看出物质环境的布局对于人的观念及思想的形成起着引导作用.很多中职学校认识到物质环境可以成为一种隐性德育的有效方式,不惜花费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然而对其蕴含的人文精神进行挖掘和宣传的力度尚未达到发挥隐性德育的要求.有的中职学校一味地模仿名校的物质文化环境,不注重自身的职教特色,未根据本校中职学生德育状况进行人文精神的宣传和渗透,无法形成自身的德育特色,最终仅仅是“形似”而不是“神似”.

(二)中职教师的榜样“失范”作用

中职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是隐性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的中职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在教学过程中趋向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过分重视学生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其职业道德的培养;有的中职教师自身则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甚至为评职称而出现论文抄袭行为;有的中职教师认为“中职生就是差生”,在这种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对其不闻不问,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等中职教师的这些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 影响.

(三)中职生言行举止的相互“感染”

中职生整体素质不高,经常出现厌学、旷课、早恋、斗殴、长期泡网吧等现象,而且不少学生对于这些不良行为却有着好奇心和想模仿尝试的意愿.因此,“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生之间相互模仿,不良的言行举止在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在接触的过程中通过相互模仿导致中职生整体德育水平的下降.

三、《爱的教育》理念

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以生活日记体的形式写成了《爱的教育》一书,记叙了主人公小学三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月穿插一篇描写意大利少年儿童故事的每月例话,这些日记和故事构成了一本蕴涵祖国之爱、师生之爱、家庭之爱、同学之爱等内容的经典著作.

(一)学校宣扬正确的隐性德育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环境的作用可以引起某些反应.孩子在他周围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的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当学校能够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就是一种成功的隐性德育.例如,在《爱的教育》“同学”一节中,主人公介绍了班上的同学,他们有的是上层贵族子弟,有绅士、中产阶级和普通群众的子女,但更多的是来自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每个同学都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说明这个学校的招收对象没有等级之分.在《爱的教育》一书中,评价学生的优劣是以高尚品质以及无私奉献精神为依据的,对于一些富裕家庭的孩子,如果以自己的家庭背景进行炫耀则成为被抨击的对象.因此,学生形成以提升个人素养为目标的局面,学校以具体的行动对学生的等级观念、金钱观念进行正确引导就是一种有效的隐性德育.

(二)师爱渗透课堂内外

师爱作为一种隐性德育方式,以其自身的感染性对学生的身心变化产生积极影响.在《爱的教育》一书中,教师不管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都将师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教育作为一项漫长的事业,意味着学生发生的身心变化需要经过时间的积淀,等待学生改变的过程需要更多的包容.在《爱的教育》中,讲述了在聋哑学校,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奉献教会了聋哑儿童说话、运算,这是课堂上的师爱.而在课堂外,讲述了父亲的老师,作为一位从教六十年的老人,他留藏了每个学生的作业并整理好编上号,退休的他,仅有的快乐是回忆旧时学校的时光.这些事例都体现了师爱的伟大,同时这种师爱对于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以及思想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同辈群体间传递隐性德育

在学校,由于学生之间接触的时间相对来说比较长,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都具有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对于全班来说,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和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可以使本身行为习惯不端正的学生在这个班集体中得到改变.在“玩具火车”一节中,主人公看到铁匠的儿子普雷科西对他家的小火车爱不释手就毫不犹豫地送给了他.而主人公在介绍自己的朋友卡罗纳时讲到他为人友好、正直、喜欢打抱不平,他的品质令全班同学感到敬佩.这些描述看似平凡,背后却蕴含着人和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理念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爱教育理念对中职隐性德育构建为关于对写作理念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理念汽车报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