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资料 与互联网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11

《互联网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遇》:本论文为您写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摘 要 在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互联网思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进入全新的实践应用阶段.利用好互联网的先进的交互技术,充分利用其利好之处,才能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新环境下体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焕发生机活力.本文以“互联网+”环境为研究背景,解析高校思政教育的挑战、发展机遇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 思政教育 新机遇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教学团队(2014jxtd024);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7A0286);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5A448);阜阳师范学院教学团队(2016JXTD02);阜阳师范学院教研项目(2016JYXM27).

作者简介:李全文,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7.392

大学生是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然敏感性、接受能力极强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互联网的了解和应用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互联网时代,随着校园网络条件的改善、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大学生在学习交流以及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和网络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一方面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介监管技术相对滞后,加上网络媒介是以全社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所以也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

一、“互联网+”环境中高校思政教育的特性

互联网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具有一定虚拟性的媒体工具,是信息技术进步和科技革命的共同产物,互联网比传统的纸刊、电媒媒体反应更为即时、迅捷,此外还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同时,互联网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了新的思政教育工作特性,并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创造了条件.

和互联网特征相对应的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在网络环境下,呈现出和之相互映衬的对应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一,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平台和媒介力量相结合,具有了开放性特征.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思政教育平台在时空维度上具有无限的外延性,为多方面的信息收集、交汇和融合提供了有效渠道.同时,开放性的信息平台也为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创造了条件.其二,思政教育工作中可利用的资源变得丰富而系统,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多向的选择性和专门的针对性.教育过程中可以大量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先进的研究资源,包括一些案例性质的文字内容、视频内容和及时的新闻资讯内容,等等,这些思政教育资源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鲜活力.其三,“互联网+”模式使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途径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思政教育以课堂授课为主要途径,授课效果和思政教育成果都不尽人意.“互联网+”为思政教育的工作途径开发创造了条件,之前单调、沉闷的满堂灌可以通过网络媒介的途径增添进具有时事性、关联性和趣味性的互动环节,形成良性而高效的教学气氛,使思政教育工作的对象乐于接受、学习和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同时,具有开创性的网络课堂,着重构建教学双方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是对传统的思政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大胆创新.

二、高校思政教育和“互联网+”相结合的利好之处

(一)信息容量大,丰富思政教育工作资源

常规的思政教育课都是以教材为载体,在课堂上由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始终未脱离教材,延伸和生发内容极为有限,教师可利用的思政教育资源很是匮乏.“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在做课前准备时可以全网搜索需要的资料,并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筛选和整合,使思政教学课的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增强课堂的新闻性、及时性和趣味性,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域,打开思路,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形成良性的互动交流.教师通过对热点事件、新闻事件以及典型案例的分析论证,开启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走向,并利用在大学生中使用频度较高的网络热词、网络语言,在教和学之间架起一座零距离的沟通桥梁,为思政教育带来生机和活力,开创新局面.

(二)形式灵活,提高大学生参和学习兴趣

互联网在信息传播上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不论是图片还是文字,或者音频、动画、视频都能给人以形象直观、易于接受的视角体验,使偏重于理论体系教学的思政课,以轻松、生动的方式在课堂上传递着知识信息.并且,“互联网+”还为教学活动提供多样可能性,例如网络课堂、网络作业,通过网络形式进行知识讲析、作业验收,可以使思政教学不受外在条件影响而中断.同时,网络课件可以循环播放反复使用,对知识难点而言,提供反复学习和消化的机会.“互联网+”还可以利用APP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论坛、博客等形式多样的网络形式,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广泛的沟通,并通过评论、回贴、点评等灵活快捷的互动交流形成有效的讨论氛围,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增强思政学习的兴趣.

(三)交互沟通,强化大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互联网+”的思政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交互性影响下,自由的个性表达和开放性的思想言论,使得受教者从被动“灌输”的接受方式改变为主动选择、主动参和的学习方式,进而在思想交流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主动分析、组织语言.这其实就是一个将书面知识转化内在认知和行为意识的过程,是深化和内化的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主动学习能力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此外,由于网络交流的隐蔽性,使得个人真实信息处于隐藏状态,也使面对面的交际场景虚拟为人机交流状态,一些性格内向、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够勇敢地发表个人观点,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使交流沟通具有更为可靠的真实性和内倾性,加大了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和有效率.

(四)应用互联网为高校思政教育社会化提供实践路径

首先,“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为思政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间形成合力提供路径.在网络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只要配备网线和电脑,在家、在校、在不同地点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接受思政教育,家长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情况,知晓思政教育的重点,并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引导工作.社会政教部门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思政教育的相关资讯、前言性的思想理论,通过话题探讨、意见征集以及其他的主题性活动,吸引社会力量、大学生群体共同参和,为思政教育社会化提供了可能性.其次,学校在组织思政教育活动时,可通过网络信息资源,主动和相应的社会团体联系,取得广泛的社會支持,实现思政教育从书本到实际应用的有效转化.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选题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期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结论:互联网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机遇为大学硕士与本科思想政治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