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秸秆论文范文资料 与秸秆扎刻传承人工匠情怀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秸秆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31

《秸秆扎刻传承人工匠情怀》: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秸秆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徐艳丰生于1952年,没读过书,到现在也不认识字,更不懂建筑学、力学、结构学.但是,从11岁用高粱秸秆做了第一只蝈蝈笼至今,这门技艺在他的手中始终没有停歇,他40多年创作了大小80余件作品,这些作品的诞生也成就了一门新的民间技艺,那就是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秸秆扎刻.

一個普普通通的农民,被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清秸秆扎刻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获得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民间工艺金奖等50多个奖项.

一个“蝈蝈笼”

永清县隶属河北省廊坊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县,高粱是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20世纪60年代,永清县南大王庄的徐艳丰,看到本村老汉高善福用高粱秸秆扎了一个蝈蝈笼子,从中获得灵感,首先把一个笼窝发展成数个笼窝,又另辟蹊径,把扎蝈蝈笼子变成扎刻花灯及古建模型.

秸秆扎刻是以高粱秸秆为原材料,以卡尺、剪子、锥子、竹签和油灯等为工具,以建筑学、力学等为原理,纯靠手工扎刻成大型仿古建筑模型的手艺.秸秆扎刻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仿古建筑的结构;平衡、稳定的物理性;榫、槽、角度的几何;中国古建筑的观赏性;“六节稳固”的创作等特征.基于这些元素形成了这门技艺独有的技术特点,也使得这项草根技艺经过手艺人的匠心巧手打破了地方“土特产”的属性,作品近看精致,远观大气,登堂入室,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

缘起“天安门”

“天安门”是徐艳丰创作其秸秆扎刻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这门技艺的一个突破,更是徐艳丰从小的梦.徐艳丰的姥爷是抗日烈士,过年时县民政局给他姥姥送来一张年画,而年画的背景正是天安门.徐艳丰如获至宝,便以此为蓝本,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创作.创作期间,他常常忘了喝水、吃饭,困了就睡一会儿,醒了再接着干.村里人取笑他,父母也认为他不务正业,为此他没少挨打,但即便如此,他依然没有放弃,因为秸秆扎刻寄托了他全部的梦想.终于在3年零7个月后,长2米、宽1米、用70多万节高粱秆制成的天安门模型做好了,城墙、城楼、配楼、金水桥、华表,样样具备,观者无不交口称赞.

1982年,河北省搜集民间艺术,永清县推荐了徐艳丰的作品.“省里专家看了我的‘天安门’觉得非常精美,想带到日本参加省里和长野县的文化交流活动.”在长野县举办的展览会持续了一个月,扎刻“天安门”因规模最大也最精致,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展览会结束后,省里领导征得徐艳丰的同意,将其当做国礼赠予日本长野县*,这鼓励了他在秸秆扎刻艺术道路上孜孜求索,不畏困难,不畏流言.

成就“佛香阁”

从日本回国后,徐艳丰对秸秆扎刻的热情被彻底点燃.接下来,他一鼓作气,用了一年零3个月的时间扎制了“佛香阁”,并想把它送给国家.“可是我到了北京后,不知道哪个部门*这类东西,于是就把‘佛香阁’放在天安门广场.没过多久就有很多人围上来问我卖不卖,我说不卖,这是要送给国家的.”随后,在景山学校一位老师的指点下,徐艳丰来到了中国美术馆.两位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徐艳丰,并认为他的作品非常精美且极具价值,但恰逢馆长和专家都出国了,于是建议他留下作品,回家等消息.

回到家后的徐艳丰忐忑不安,回想妻子的反对、亲友的不解、街坊邻居的冷嘲热讽,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20多天真是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人瘦得只剩皮包骨,到第29天时,妻子兴冲冲地拿回一张报纸,徐艳丰刚看完就哭出了声.那是一份《中国青年报》,上面登了一篇名为《这个东西我不卖》的文章,说的就是他在北京的那段经历,而且文章结尾处还提到“佛香阁”模型被中国美术馆*的事.随后,一批又一批记者来到村子里采访徐艳丰.徐艳丰的事迹在村里引起了轰动,父母终于理解了他,他的扎刻艺术也终于得到了各方的肯定.

遗憾“奥运会”

在徐艳丰家的客厅里,有一件用塑料布精心包裹的作品.这件作品背后有个曲折的故事,这是徐艳丰倾注了最多心血的作品,也是令他遗憾半生的作品.

原来,2001年7月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之后,徐艳丰这位朴实的庄稼汉就想扎制“天安门全景”,为北京奥运会献上最深的祝福.然而,就在他紧张赶制这件奥运献礼作品时,他被检查出身患尿毒症晚期.在与死神搏斗的日子里,家庭的经济困难和昂贵的医药费用让这位扎刻大师几度欲放弃治疗,后来在永清县委县政府和各级文化部门的多方支持下,他成功完成了两次换肾手术.“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会把‘天安门全景’做完,而且比第一件做得更精致、更完美,为我的艺术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徐艳丰坚定地说.但由于病重和经济拮据,“天安门全景”至今未能完成等

传承“儿女情”

扎制大型古建筑,至少需要几十万节高粱秆,且要耗时两三年.而要把这几十万节高粱秆扎制成作品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秸秆扎刻周期长、难度大,完成一件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也赚不了什么钱,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习.徐艳丰病了以后,为了传承此项技艺,女儿中断了中专的学业,儿子考上了医科大学也没有去报到,这个无奈的选择已成为徐艳丰心中永远的痛.

徐艳丰的儿子徐健已过而立之年,他从七八岁时就与姐姐一起跟着父亲学习扎刻,在2003年父亲病倒之后,他更是放弃学医的机会,一心一意留在家里跟父亲学艺.他的悟性很强,买了许多有关古代建筑的书钻研,2005年,他扎刻出了永清旅游景点之一“辽代白塔”,2006年在父亲的指导下又扎刻出了“故宫角楼”,并被送往香港展出.

而徐艳丰的女儿徐晶晶的手艺毫不逊于弟弟徐健,她说:“我并不后悔辍学,因为能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和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很自豪的事.”据她介绍,很多企业家、个人*爱好者都十分喜欢他们的秸秆扎刻作品,还有外国人不远千里来永清县参观,有的还拿着中国古建筑的照片要求订做.如今,徐健和徐晶晶姐弟俩已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靠秸秆扎刻能为家里带来两万多元的收入,虽然一家人的生活依旧拮据,但是徐艳丰希望扎刻技艺传承下去的心愿得到了满足.

愿望“艺术馆”

建立一座秸秆扎刻艺术馆是徐艳丰一直的愿望,将存放在家里的作品向公众展示.而技艺的可持续发展仍是需要面对的现实.徐健认为,秸秆扎刻的创意开发面临很多困难.“秸秆扎刻的发展历史较短,人们的认知度不高.未来希望加大宣传,吸引年轻人的加入,培养有志于这门技艺的新生力量,拓宽市场.”2017年6月,永清秸秆扎刻项目成功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营平台签约,未来在国家级非遗平台上将从企业孵化、产品渠道、资金支持、项目进校园等方面与其展开深度合作,使真正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非遗项目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秸秆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秸秆扎刻传承人工匠情怀为适合不知如何写秸秆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秸秆读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