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穷根论文范文资料 与补短板全覆盖四川凉山加强教育扶贫断穷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穷根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08

《补短板全覆盖四川凉山加强教育扶贫断穷根》:本论文为免费优秀的关于穷根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扶贫攻坚道路上有句话:“中国扶贫在西部,西部扶贫在凉山.”凉山是全国六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问题在四川省乃至全国最为突出.凉山彝族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现代文明社会,面临许多与其他深度贫困地区相似而又不同的困难和问题.

“不洗手、不洗脸、席地而睡”“门前一堆粪、人畜共居”,曾经是凉山彝族带给外界最直观的感受.如果说“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工程,“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则是更难攻克的深层次扶贫难关,是决胜扶贫攻坚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相比物质脱贫,传统守旧的思想观念、愚昧落后的陈规陋习,更是阻碍凉山彝区脱贫攻坚的巨大障碍.

2018年春节前夕,*来到大凉山深处,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

*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

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如何通过扶志和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确保脱贫攻坚的效果落地,建立摘帽脱贫的长效机制.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走访凉山州的彝族山寨、教育机构,与当地干部群众座谈,近距离观察凉山彝区智力帮扶和志气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一、凉山彝区贫瘠的不仅是自然条件,更是思想观念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全州幅员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其中安宁河谷地区6县市为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区,大凉山区域10个县为彝族聚居区,境内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15万,其中彝族人口占51.9%.

截至2016年,凉山州尚有贫困村1618个、贫困人口56.1万人.区域内雷波、美姑、甘洛、越西、喜德、昭觉、金阳、布拖、普格、盐源、木里11县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全省深度贫困县,所辖1590个深度贫困村、12.24万户54.2万人贫困人口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贫困发生率22%,成为全国六个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贫困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集中连片贫困特征明显.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占全省总数的1/3,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达4.1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68.9%,1590个贫困村、54.2万贫困人口区域性、整体性贫困突出.

二是生產生活条件极其落后.新一轮扶贫开发前,凉山彝区贫困群众基本上住的是石板房、瓦板房、茅草房,低矮潮湿、人畜混居、不避风雨.至今仍有25.49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土地生产率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生活处于“酸菜+荞馍+土豆”的低层次温饱状态.出行条件差,8个贫困县不通铁路,11个贫困县至今没有高速公路,边远地区生产生活物资仍是靠人背马驮.

三是落后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受传统文化影响,凉山彝区群众“养猪过年、养羊御寒、养鸡换盐巴钱”的轻商观念、“以酒当茶、杀牲待客、好要面子”的传统习俗、“薄养厚葬、高额彩礼、相互攀比”等陈规陋习尚未消除.

凉山脱贫攻坚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更要下决心解决“精神贫困”,所面对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不是一场战役一轮冲锋就能完成的.

二、学龄教育和群众培训双管齐下,双轮驱动

面对“精神贫困”这座大山,凉山州委、州政府把教育扶贫作为扶贫治本之策,突出学龄阶段学生和贫困群众“两大重点”,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凉山特色和符合凉山实际的措施和办法,取得了显著效果.

(一)狠抓学龄阶段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播途径

1.3000幼教点让彝族儿童过好语言关

土坯房、拖着鼻涕的“脏孩子”,一度成为凉山彝区深度贫困的标志.近年来,随着易地搬迁、彝家新寨建设的推进,凉山彝区生活面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当地的学前教育率却一直不高.

从2015年8月开始,四川省委、省政府聚焦凉山彝区精准扶贫重点领域、突出矛盾,新增17条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实施“一村一幼”计划,即在彝区2586个建制村设立幼儿教学点,省财政出资为每个幼教点选聘两名兼懂汉彝双语的辅导员,给予人均每月2000元劳务补助.

计划实施两年多以来,凉山州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26.67%,一举提高到现在的80%左右.

在山谷溪涧间沿着水泥路进入喜德县啊吼村,73栋集中安置房已经修好,新修的村活动室一楼,是村里“一村一幼”教学点,几十名学龄前幼儿正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我们采访了10多户村民,发现中老年人基本不会汉语,少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能说汉语,而幼教点的孩子已经能用普通话交流.

国家电网四川公司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王小兵说,彝区儿童以前没有上幼儿园的条件,上了小学后最困难的是过语言关,很多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一些因此辍学,当地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

“一村一幼”给彝族儿童带来巨大改变.“欢迎来我们幼儿园.” 喜德县拉克乡幼教点的小朋友们齐声用流利的普通话向记者打招呼.幼教点免费提供一荤两素的营养午餐,一名幼儿边吃边嘟着小嘴说:“每天都有肉肉吃,比家里吃得好!”

在喜德县小山村幼教点,23名幼儿正在做游戏.“通过一年多语言训练,孩子们可以用汉语和老师正常沟通交流,对今后进入小学学习大有好处,”辅导员杨露萍说:“孩子们还养成洗手、洗脸等卫生习惯,并影响和带动家里的长辈.”

两年来,凉山已创办3000余个“一村一幼”幼教点,每个幼教点有两名懂汉彝双语的辅导员,招收近12万名学龄前彝区儿童,毛入园率从2010年的26%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在越西、昭觉、布拖等县,记者看到,“一村一幼”的实施,已基本解决了彝区学龄前幼儿从母语向汉语过渡的难题,培养了孩子们的文明好习惯,为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奠定了坚实基础.

穷根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补短板全覆盖四川凉山加强教育扶贫断穷根为适合穷根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穷根究底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