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意象论文范文资料 与洛夫诗歌中文化意象生成探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意象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1-17

《洛夫诗歌中文化意象生成探究》:此文是一篇意象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 要]洛夫站在古今中外的诗学坐标上,完成本土性“天涯诗学”的建构与实践.他的诗歌中的本土传统体现在历史题材的选择、历史人物的重构、历史文化意象的复现等方面.我们要从文献学层面深入到发生学层面,从文化通约深入到精神通约,通过对洛夫诗中的文化意象生成驱动力的研究,来破译他的精神*,进一步研究这种心灵*是如何外化到其创作之中.洛夫晚年创作的《唐诗解构》体现了“文化标本”的悖论:对古典诗学的现代修复带来的却是个体生命体验的隐退.

[关键词]文化意象;生成研究;《唐诗解构》;洛夫

[中图分类号]I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541(2017)04-0026-06

[收稿日期]2017-05-09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汉诗的本土性反思与实践”(13YJA751068)

一、“洛夫在哪里,中国诗学便在哪里”

1998年8月20日,洛夫在《洛夫小品选》自序《独立苍茫》里写道: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作家托玛斯曼流亡美国,有一次记者问他,放逐生涯是不是一种极大的压力?当时他理直气壮地答道:“我托玛斯曼在哪里,德国便在哪里!”今天我却无法说出如此狂妄的话,因为我不知道我的中国在哪里,至少在形式上我已失去了祖国的地平线,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认同对象.临老去国,远走天涯,割断了两岸的地缘和政治的过去,却割不断长久养我育我、塑造我的人格、淬炼我的智慧、培养我的尊严的中国历史与文化.

我倒认清了一点:一位流放作者不论他立身何处,生活形式起了多大的变化,他都需要一个庞大而深厚的文化传统在背后支撑.今天我在这极度尴尬而又暧昧的时空中,唯一的好处是我能百分之百地掌控着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而充实这心灵空间的,正是那在我血脉中流转的中国文化,这就是为什么我有去国的凄惶,而无去国的悲哀.[1]

洛夫的人生轨迹十分丰富,从中国大陆到中国台湾,再到加拿大,再到今天属于全世界.他一次次对托玛斯曼语言行为的转述,其实也正是洛夫个人诗学追求的自证.我们可以稍微夸张一点地说,“洛夫在哪里,中国诗学便在哪里”.洛夫在很大程度上,活成了中国诗学的某种人格符号和载体.尤其是晚年的长诗《漂木》以气势恢宏的人類命运的主体建筑,完全超越了意识形态的、民族的、地域的界限,从对个体命运轨迹的回眸升华到对整个人类命运的观照.这首长诗也可以说是洛夫“天涯诗学”的载体,体现出洛夫对“现代中国汉诗美学”的担当.2004年首届“新诗界国际诗歌奖——北斗星奖”授予洛夫,颁奖词是:

在地理之“隔”,空间之“孤”,时间之“伤”中,洛夫毕生致力于诗意的发现和回归,用创造性的形象、意象、感觉和语言,重塑生命的意义.他的现代汉诗创构,既保持了前卫的姿态,又对接并融合了伟大的中国诗歌传统;诗质重思维,诗形谋变奏,以形似与神似、视像与心象、感性与灵思之间的张力,凸现了知性与抒情相融的追求向度.他对现代汉诗本土性与现代性融合的成功探索,体现了凤凰涅槃后自在的飞翔.[2]

洛夫站在古今中外的诗学坐标上,完成本土性“天涯诗学”的建构与实践.他的诗歌中的本土传统当然体现在历史题材的选择、历史人物的重构、历史文化意象的复现等方面,但我们要做的并不仅仅是文献学层面的梳理,而应该深入到发生学层面,从文化通约深入到精神通约,去感知洛夫的灵魂的跃动与搏斗,以及这种心灵历程如何外化到其创作之中.

洛夫灵魂的跃动与搏斗通过一系列文化意象体现出来.洛夫的诗中出现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意象群落,如雪意象、酒意象、悲秋意象、清明意象、月亮意象、登高意象、古典诗人意象.我们通过考察洛夫诗歌中的文化意象的生成,来破译他的精神*.本文主要论述“雪意象”和“古典诗人意象”.

二、洛夫诗歌中“雪意象”的生成

文化意象往往是心象,而非物象.比如,洛夫在1979年创作《我在长城上》一诗时,尚未到过长城,直到1988年才登临长城.“长城”是一个心象和意象.“雪”亦如是,因为“雪堆积在我们的内部”(《雪崩》).

洛夫嗜雪.他有三本诗集书名含“雪”:《葬我于雪》(北京中国友谊出公司1992年版)、《雪崩——洛夫诗选》(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3年版)、《雪落无声》(台北尔雅出版社1999年版).其他每本诗集都有很多写雪的作品.散文集有两本以“雪楼”命名:《雪楼随笔》(台北探索文化公司2000年版)和《雪楼小品》(台北三民书局2006年版).洛夫写雪的散文有不少,如《雪祭》《板门店之旅》《诗人与酒》《雪落无声》《如是晚境》《雪楼小记》等.洛夫在诗集《雪落无声》的代序里写道:“选择‘雪落无声’作为书名,主要是因为我很喜欢这个意象,它所呈现的是将我个人的心境和自然景象融为一体的那种境界,一种由无边无际的静谧和孤独所浑成的宇宙情怀,至于集子里有没有这首诗,并不重要.”[3]

洛夫关于雪的记忆,最早是从童年时期诵读柳宗元的《江雪》开始:“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雪意象”构成洛夫大陆童年记忆的载体.在散文《雪,一首又白又冷的诗》里,他说:

遗憾的是,在台湾,在这烟尘滚滚、熙熙攘攘的闹市中,雪就像诗一样的陌生.在这四季如春的岛上住了数十年,不要说见不到雪,就连三二知己围着红泥火炉,享受一点“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乐趣都没有,更何况玩雪球、堆雪人、打雪仗、吃雪花,捧着一大把雪贴在脸上轻声叫“好妹子”!这些经验于今只有从消逝的童年中去寻找,从淡淡的乡愁中去寻找.

多年前,因思家心切,有一次梦见大雪纷飞中回了家,早晨醒来,枕上一片濡湿,发现泪水竟然仍是热的.[4](p104)

《雪崩》写于1965—1967年间,与《石室之死亡》风格类似,以超常规的意象组合方式,营构出一个超现实主义的想象世界,意象密集,扭曲变形,弥漫着浓厚的死亡意识.这个艺术世界对应的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生命异化的外化,也是对于精神故乡的绵邈呼唤.他无数次憧憬着“红泥小火炉”的雪意和情趣.而这种雪意,只有在故乡才有.“我隐隐听到远方传来另一种声音/当谷物开始在地下/骨肉交错” (《雪》),但是,“红泥小火炉已熄/酒已凉趿起鞋子,我扫雪去了”(《雪》).《今日小雪》里写道,今日适逢小雪,却是一个手抚日历竟然毫无寒意的日子.无酒,无雪,无火炉.因而乡愁是“久久不愈的宿疾”.他在散文《雪,一首又白又冷的诗》里说:“人过中年,故乡的往事就是一面镜子,不敢照而又不得不照.照镜子时,最令人心惊又无奈的事,是发现两鬓又多了一撮白发,这就是人生冬寒岁末所降的雪吗?”[4](p106)确实,“雪”一直与洛夫的心境和灵魂紧密相连着.最沉痛的是那首《葬我于雪》:

意象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洛夫诗歌中文化意象生成探究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意象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意象有哪些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