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译:v论文范文资料 与译之痕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译:v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4-13

《译之痕》:本文是一篇关于译:v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第一次人生:数学

当年高中毕业时,我按填报的志愿进了复旦数学系.

报考复旦数学系,说来有点“历史的误会”的味道.父亲早年就读于浙大数学系,四年级时离校参加学生救亡运动,此后一直未能以数学为职业,母亲引以为憾.所幸(抑或不幸?)的是,我念高中时文理都尚可,毕业遂报考数学以了却母亲心愿.此后念书、教书,中间还夹着政治运动,一晃就是十几年.再后来,学校派我去法国当访问学者.可以说,正是这两年的生活促成了我的改行.在当时的环境下,到了国外,对人生定位的思考很自然地跟在国内有所不同,尤其是在巴黎高师这样一个随处都能感受到哲人余韵的宽松环境里,思路开阔了,胆子也大了,觉得人生道路宽广得很,改行去做自己热爱的事并非大逆不道,因此,我在回国时即已“脑有反骨”.但真的跨出改行这一步,毕竟又等了十年.刚回来,觉得既然受惠于公派,应当有一段时间报效学校才是.接着,系里要我当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我婉谢坚辞均未果.好在当时精力还较充沛,似乎还能一心二用,就一边教课带研究生,一边翻译文学和数学作品.直到知天命之年,痛感非作出抉择不可,才决然改行,调到译文出版社工作.就这样,少时埋下的对文学的兴趣、对翻译的向往的那颗种子,在学了五年数学、教了二十八年数学之后,终于发了芽,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曾经长期浸润在数学的温泽中,我并不后悔.数学的难以言喻的美,我有幸在高等数学的学习和教学中领略到了.我依稀感到自己有两次人生:数学的人生和翻译的人生.

翻译是一种选择:《成熟的年龄》

入夜的巴黎蒙蒙细雨,让人生出几分寥落之感.金德全约我到一家咖啡馆见面.当时我在巴黎高师进修数学,住在拉丁区的学校宿舍.德全是柳鸣九的研究生,见面后他说想让我翻译西蒙娜·德·波伏瓦的一个中篇,准备收进柳先生主编的丛书.我跟德全并不熟稔,自忖他可能知道我爱好文学,但好像不会了解我的文字好坏.我把这点疑虑告诉了他.他的回答很笼统,大致是尽管没看我写过什么,但知道我能胜任云云.就这样,很受鼓舞的我决意译中篇小说 L’age de discrétion(《成熟的年龄》)了.但当时两年进修已快期满,写数学论文不敢怠慢,所以翻译时作时辍,全部译稿在回国后才完成.

毕竟是第一回译小说,虽说改了好几遍,但心里总觉得不踏实.所以,当一位父执辈的朋友说他跟郝运很熟,可以带我去见郝先生的时候,我真有些喜出望外.想象中的郝运先生,待在一座面对草坪的小楼上,精致的大书橱里满满当当都是外文书,喝着咖啡,说不定还抽着烟斗.

没想到,我被领进一条旧式弄堂的石库门房子,来到一个不起眼的厢房.不大的写字桌上凌乱地堆着书稿,一套原版大词典跟写字桌隔床相望,这套共有十来个分册的词典(后来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法兰西学院编纂的文学词典),摞起来高可过膝,但沉甸甸地放在搁板上,显得很旧.郝运先生满头银丝,没有一点架子.可我一见他,马上想起《成熟的年龄》里的一句话:雪白的银丝映衬着滋润的脸色,是一种风度.郝运先生看了我的“处女译”,给了我充分的鼓励.我译的初稿,他对照原文逐字逐句修改、批注.这种作坊式的训练方法,使我受益无穷.1982年下半年,终于把经郝先生寓目的译稿托人捎给了德全.后来,又将另一份誊写稿直接寄给了柳先生.让我想不到的是,它要等到十年以后的1992年,才能变成铅字收入《西蒙娜·德·波伏瓦研究》.

但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我作出了一个选择,悄悄地开始了文学翻译这第二个人生.

寻找文字背后的感觉:《古老的法兰西》

回国后不久,徐知免先生写信来,为《当代外国文学》杂志约译中篇小说《古老的法兰西》,并把原书一并寄来.学法语时,读过徐先生编的语法书,一直对他心存敬意.为了不辜负他的信任,我译得很投入,努力去捕捉洗练、生动、白描式的文字背后的感觉.我在床边放一张纸和一支笔,半夜醒来突然想到一个合适的词或句子,马上摸黑写下来,第二天清晨看着歪歪斜斜的字,心里充满欢喜.徐先生收到寄去的译稿后,回信称赞拙译“清新、传神”,使我大受鼓舞.

但译文在杂志上发表时,标题被改成了《法兰西风情》.我觉得这个标题非常不合适,写信给徐先生力陈己见.在我看来,作者想写的是“古老的法兰西啊,你这片充满愚昧、无知的土地等”这种况味,和“法兰西风情”是大相径庭的.

但是木已成舟,杂志上的标题是改不回来了.六七年以后,这个中篇被收入《马丁·杜加尔研究》书中时,才恢复了“古老的法兰西”的原名.

尝试粗犷的笔触:《王家大道》

小说《王家大道》,叙述的是一个笼罩在死亡阴影下的故事,它几乎就是作者在莽莽密林中冒险之旅的写照.小说粗犷雄浑的风格,是马尔罗本人气质的流露,是从他的心灵深处涌现出来的.在他笔下的印度支那密林,蛮荒而诡异;置身于这片神秘浩茫的背景下的人物刚毅、强悍,但又不时感到死亡的念头在脑际萦绕.这种气质,和我自己的相距较远.翻译过程中,常会感到有些“隔”.在这一点上,译者也许就像演员.本色演员有他的长处,但也有短处——他往往会难以为继.我在心里对自己说,译者得做“性格演员”(能够假想自己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才好.老是“本色出演”是行之不远的.

译稿最初收入柳鸣九主编的“法国二十 丛书”,1987年底由漓江出版社出版.1997年,由译文出版社重新出版.2011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决定出版拙译文集,当年6月出版社版权部向法方洽谈购买版权事宜.不想看似很简单的一件事,居然拖宕了两年多的时间.直至2014年1月,《王家大道》译本才姗姗来迟,和早已出版的“周克希译文集”前十三种译作会合,结束了长达一年的“失联”状态.版权“一夫当关”,竟能把套书的出版时日生生推迟,让译者和编辑如此无可奈何,实在是始料不及.

深深的怅惘:《不朽者》

1984年初在校图书馆看到都德的长篇小说 L’immortel (《不朽者》)时,不由得动了心.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可以说是尽人皆知.他还写过十来部长篇,译成中文的却好像只有《小东西》等两三部.都德小说的文字,笔端饱含感情.这种无所不在的感情,在好些作品中都表现为“含泪的微笑”、蕴藉的幽默,而《不朽者》却以磅礴于字里行间的激愤为基调,即便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也总让人感到笑声、骂声背后的那份沉郁和酸辛.我想尽力传达这种 ,于是按照傅雷的说法,逐段逐句地揣摩,假如(当然只是假如而已)都德是中国人,他会怎么下笔.

译:v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译之痕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译:v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译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