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诗歌论文范文资料 与我对80年代诗歌生活充满感恩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诗歌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20

《我对80年代诗歌生活充满感恩》:本论文为您写诗歌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访问者:姜红伟

受访人:江文波

姜红伟: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江文波: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可能是空前绝后的了.“十年浩劫”刚刚结束,思想解放的大潮犹如火山喷发,冲刷着中国的大地.自由的鸽群开始飞翔,人文精神的旗帜开始升起,知识分子的精英群体率先觉醒,一批有觉悟、敢担当的作家拿起笔来,史称“伤痕文学”带着深沉、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在“春寒料峭”的环境下终于登堂入室,引起轰动,一时洛阳纸贵.随之被称为“朦胧诗”的作品,也陆续从地下走到地上,并很快波推浪涌.这时候的文学作品带来的不仅是文学的复兴,而是给中国人带来了一次精神洗礼,所起的作用明显超出了文学本身.当时的知识分子几乎人人关注文学,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文学的春天.

那时候中国天空上的太阳,都闪耀着文学的光辉;吹拂在神州大地的春风,散发出的都是浓浓的墨香.

校园历来是思想最活跃,最崇尚自由的地方,而大学生群体也历来是行走在时代的前沿,青春的旗帜迎风飞舞.而那时候活跃在大学校园的特别是77—79级学生,几乎集聚了中国沉淀十年之久、当代青年中所有的精英,人才爆棚,思想和智慧如积蓄已久的钱塘大潮,汹涌激荡.而文学特别是诗歌,给他们的旺盛青春和澎湃的思想,带来一片最合适的挥洒天地,一个宣泄的出口.

那时候几乎没有一所大学没有诗社,没有写诗和爱诗的群体.全国有众多文学报刊也闻风而动,开设了不同形式的“大学生诗歌专栏”,甚至出版“大学生专号”,发挥出推波助浪的作用.那时候写诗成了天底下最光荣的事,一诗成名屡见不鲜.

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诗歌,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自身的意义,而是已经成了一个时代的话题.特别是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应占有浓墨重彩的一页.可惜研究的人太少了.

姜红伟: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

江文波:我的故乡是历史悠久的文化之乡,是历史上“桐城文派”代表人物的故里,文风昌盛,名人辈出.我的人生或许就是从文学开始.父亲还有乡间那些读过私塾的先生,算是我的启蒙老师;充满先人的智慧,被他们津津乐道的“典故”“对联”“四言八句”等,就是我最初的教材.当然父亲、城里的舅舅以及远近有限的藏书,更使我的童年获得无限滋润.

在小学四、五年级,我就开始斗胆写“长篇小说”,并给出版社投稿,并收到编辑的“亲自”回信,一时激动不已.以后,在初中、高中语文先生的鼓励下,我对文学的热情更和日俱增.到高中毕业前,我的处女作终于被印成铅字.我在父亲自豪的笑容里,做出了一个绝对影响命运的决定:做一个诗人.在做“回乡知青”的三年里,我受到县文化局谢清泉、章家礼、章晓忠、周若澜等老师,无私的培养和热情的推崇.我陆续在《诗刊》、《安徽文学》、《安徽群众文艺》以及安庆市的《振风》、枞阳县的《战地黄花》等报刊,发表了不少的诗歌、散文等作品,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

1978年春,我成为 后第一届通过考试录取的大学生.我怀着做诗人、作家而不是当教师的理想,踏进铜陵师专的校门.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并被及时送往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正逢文学的“黄金时代”,我对文学的热爱更加狂热,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以及当时影响较大的报刊杂志,诗歌刊物几乎一份不拉,视野开阔了,知识积累丰厚了,精神也受到极大的震撼,对比国内外诗歌大师如艾青、戴望舒、徐志摩和莎士比亚、艾略特、歌德、普希金、海涅、兰波、艾伦·金斯伯格、泰戈尔、叶赛宁、波德莱尔等,以及“朦胧诗”代表人物北岛、江河、杨炼、舒婷、顾城等人的作品,我看到自己的差距,以及过去创作的种种局限性.我已经不那么骄傲,而是放弃过去,努力转型和突破,融进当时的主流诗潮.

说起那几年作品的发表,我就会想起一些诗歌编辑.八十年代的大学生诗歌运动,离不开这些富有使命意识、牺牲精神、充满热血和情怀的诗人.我会想起广州花城出版社的林贤治,这是那个年代大学生诗人、青年诗人都很熟悉且充满敬意的名字,要说北有张书绅,南有林贤治,一点也不为过.他在《花城》做诗歌编辑,这是在当时是很具影响的大型文学期刊,主发小说,诗歌版面有限,上稿之难不言而喻,而在其中的一期《大学生诗页》上,我的两首诗被发在了头条,这对我鼓励很大.我还会想起米思及,他是云南《滇池》的诗歌编辑,我不记得他是否开设大学生诗歌专栏了,但刊物特别是诗歌栏目的“青年性”、“先锋性”显而易见,他对我的诗作算是青睐,多次发表.我还会想起本省的在当时也有全国影响的诗人钱锦芳,由马鞍山市文联主办的文学期刊《作家天地》,是当时中国几大青年文学期刊之一,其中的诗歌版面即由钱锦芳先生执掌.他特别关注大学生特别是安徽大学生们的诗歌创作,多次选发我的组诗,有时还作为诗歌栏目的头条.安徽的大学生诗人,几乎每个人都在他的版面上出现过,有的后来还成为他的朋友,包括我.就安徽大学生诗人的培养来说,锦芳兄功不可没.当然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安徽文学》的诗歌编辑刘祖慈等.

姜红伟: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是如何积极参加并狂热表现的?

江文波:对诗歌发烧,不仅仅是读书那几年,而是我的整个八十年代.

我是1980年下学期,去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的,同去的还有一起留校任教的许正松同学.这位仁兄爱读书,勤思考,那时也埋头写诗,喜欢研究诗歌理论,诗写得自由洒脱,意象奇特,但可惜他很少投稿,发表得也很少.

其时安师大的学生诗歌运动已成气候,我和许正松,和其中几个同样狂热的诗歌信徒姜诗元、曹汉俊、黄大明等“同气相投”,很快成了“难兄难弟”.我们几乎每天都泡在一起,特别是每天晚饭后,我们就结伴走出校门,或散步,或找个地方小坐,谈论或争论的主题都是诗歌,比如哪个刊物发表了哪个诗人的作品,包括翻译作品,黄大明还经常把自己新写的诗,读给我们听,名义上说是征求意见,实际上是讨“赞”而已.他的诗受舒婷、顾城等影响不小,但的确有自己的个性,精巧而有韵味.我们几乎泡烂了芜湖市及周边所有的风景,包括哪个地方有个什么样的*,曹汉俊、黄大明基本都记得清清楚楚,这些*也给黄大明带来了不少的灵感,这位老弟大学四年,可能都在单相思和苦恋中度过的.那时候崭露头角的还有沈天鸿等同学,但我们接触不多.

诗歌论文参考资料:

诗歌刊物投稿

投稿诗歌

诗歌投稿杂志

诗歌月刊

诗歌投稿

诗歌杂志

结论:我对80年代诗歌生活充满感恩为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诗歌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诗歌大全100首 小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