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拂尘论文范文资料 与扫叶和拂尘(外二则)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拂尘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01

《扫叶和拂尘(外二则)》:本论文可用于拂尘论文范文参考下载,拂尘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前后花了几个月时间,总算把《中国石刻艺术编年史》校读完了.这“纯粹的劳动”(瓦雷里语),也实在是个苦力活儿啊!突然想起明代大儒陈眉公(继儒)曾经说过:“余得古书,校过付钞,钞后复校,校过付刻,刻后复校,校过付印.印后复校,然鲁鱼帝虎,百有二三.”这样反反复复的劳作,类似于西西弗斯的苦役,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量少出差错.但是,书籍出版永远是一个令人后悔的事——不是梅花落满南山,而是错误落向书页.尤其是卷帙浩繁的著述,要做到百分之百的没有脱讹衍倒,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古人谈及校书之难时,常常会打出两个著名的比喻:扫叶与拂尘.这种说法,成了人们校书时的口头禅,其用意大致有二:一则言校书的困难,二则言校书的遗憾.

根据我的考证,这两个比喻,最先出现的是“拂尘”,然后才是“扫叶”.校书如拂尘的说法,大约形成于宋代.北宋沈存中(括)在《梦溪笔谈》中谈及书籍校勘时,曾引述宋敏求语:“宋宣献(敏求)博学,喜藏异书,皆手自校雠,尝谓校书如扫尘,一面扫一面生.故一书三四校,犹有脱谬.”至南宋时,朱观如(弁)又于《曲洧旧闻》记载:“宋次道(敏求)龙图云:校书如扫尘,随扫随有,其家藏书皆校三五遍者,世之蓄书,以宋为善本.”两则记载很明确,第一个说出这个比喻的是河北赵州的史地学者宋敏求.明人何柘湖(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也说:“古人云‘校书如拂几上尘’,言旋拂旋有也.”用拂去尘埃来比喻校对书籍,实在是很微妙的说法,我们生活于尘世,行走于尘埃,如同我们生活于不可避免的错误之中一样.

“落叶”之喻的出现则要晚得多,大概不会早于明代.福建莆田人林见素(俊)《见素集》上,载有写给友人胡文静(士宁)的一封书信,信中说:“校书如扫落叶.”这是我目前所见最早的一例.此一比喻估计在明代已很有名气,明末清初之际,以至于有人将自己的商业刻书坊的名字也打上了“扫叶”的印记:扫叶山房.这个山房是明清之际江苏常熟席氏(启寓)所建立,初创于明朝万历年间,先于苏州阊门内开店.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玄烨南巡,席氏献新雕《百家唐诗》,深得康熙喜爱,奖赐有加.后于光绪六年(1880年)设分店于上海城内彩衣街,又于租界棋盘街设立分店(扫叶山房北号).

至清代,人们始将扫叶与拂尘并举,如杨彦合(绍和)《楹书隅录续编》就说:“古人云校书如扫落叶,如拂几尘,此言诚然.”似乎清人更愿意接受扫叶之喻,曾国藩次子曾纪泽于《出使英法俄国日记》中就说:“申初到署,与清臣一谈.看小说,写零字.饭后,至筱村处谈极久.至凯生室一谈.阅前次所接《申报》.看先太傅日记类钞,错字甚多,信乎校书如扫落叶,净尽实难也.”或许,扫叶的隐喻,要比拂尘更诗意或禅意一些,不然,就不会出现充满禅味的“扫叶僧”了.晚清民国时期的贵州省毕节诗人、曾任四川大学教授的路覃叔(朝霖),曾写下《八月廿三日偕徐性臣重游慈仁寺》一诗:“七年不到双松下,胜地经过感慨重.扫叶僧开明月径,浇花人打夕阳钟.苔封古殿栖驯鸽,雨湿空廊损画龙.犹剩太平丞相碣,白头作记叹疏慵.”

拂尘也好,扫叶也罢,都是我们借以表达试图减少错误、重现明镜本来面目的一种努力而已,是否真能实现,则是一回事情.

近日在坊间,偶然访得一块明代“听泉”石匾,虽然有些风蚀残毁,但书刻俱佳,结体雅致,仍然令人爱不释手.关于古人与流水或泉水的风雅故事,我最为欣赏者是山西人孙楚(子荆).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载:“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同样的记载见于《晋书》孙楚传:“孙楚太原中都人.史称其才藻卓绝,爽迈不群,多所陵傲,故缺乡曲之誉.楚少欲隐居,谓王济道:吾欲漱石、枕流.济笑道:流非可枕;石非可漱.楚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厉其齿.年四十余,始以著作郎参镇东军事.”

唐人白居易喜听泉,曾于《香炉峰下新置草堂》诗中吟道:“何以洗我耳?屋头落飞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像著名隐士许由那样,以流水或泉声洗耳,何其美妙!十多年前,我在组诗《纳米纳米》中,曾写过一首《耳朵》,开头一段就说:

从前一位圣人,指着左耳不语

这只耳朵有何特别之处

长在流水上游,干净而透明

象枝峭壁上沉睡的仙灵芝

只有麒麟或孤凤的叫声

才能将它唤醒

这个圣人是谁,是许由还是我们想象中的人?白居易又于《庐山草堂记》中记载说:“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及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不知其然而然.”这样的雅事,令后来者向往.听泉之风,至宋人尤盛.曾巩《曾巩集》卷七《喜雨》:“最喜晚凉风月好,紫荷香里听泉声.”黄庶于《伐檀集》中数次提及“听泉”——《陪丞相游石子涧》:“涧下禽鱼识上台,听泉履迹遍苍苔.”《和暑雨偶书》亦云:“山僧听泉声不足,凿池汲引为蟾泓.”宋元以降,听泉者益多.元人郭畀《客杭日记》云:踏石上黄叶,扳径边古松,山林间自有一种清气.借笔题云:“至大元年(1308年)十月卅日,京口郭天锡同汤君白来此听泉、寺僧具茶,饮之清甘,即此水也.”明有袁宏道《未编稿》卷三《隆中》诗:“扫地藤花落,听泉茶具从.水光摇一郡,树色涨千峰.溪女争寻药,山民自种松.苍苔亟屐齿,应有昔贤踪.”明僧宗泐有《听泉轩为藏无尽作》,后为沈得潜收入《明诗别裁集》中.清人顾桢,字贞木,号子幹,无锡人.诸生,官掖县知县,则著有《听泉山房诗钞》.

盖听泉者,非特听泉也,听风也,听雨也,听万籁也,听心也.

中国人对于方位的认识,自从五行观念产生之后,便拥有了某种特殊的内蕴力量:它们衍射至汉语的幽深处,有时隐晦有时明亮,转折变化无穷,织成一道道空间与时间交叉的奇妙风景.比如:在传统语境中,北山和南山,东山和西山,或者东窗与西窗,并不只是代表着不同的方位,沉淀其中的各自意趣,实在耐人寻味.有一则文坛佳话广为传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巴黎大学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陆侃如先生,在其博士论文答辩会上,主考官很突然地提出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第一句为什么不说“孔雀东北飞”呢?陆侃如援引古诗十九首应声答道:“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其才思之敏捷,令考官惊叹不已.这个海外趣闻的最初出处,据撰写《陸侃如传略》的牟世金、龚克昌回忆说,是1979年10月,在昆明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由四川大学《文心雕龙》学者杨明照先生叙述出来的.其实,孔雀为什么往东南飞而不往西北飞,是颇值得探索的,陆先生只是一时机敏之答,并非深思之语.我现在至少可以这样回答:孔雀何以东南飞,因为南方属于离火,是温暖所在,而孔雀的故鄉本来就在南方.

拂尘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扫叶和拂尘(外二则)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拂尘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混元拂尘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