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无名氏论文范文资料 与无名氏写巴金两篇文章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无名氏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3-21

《无名氏写巴金两篇文章》:该文是关于无名氏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一些接触过无名氏(卜乃夫)的人会觉着他沉默寡言、性情孤冷,有些恃才傲物吧.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中就说无名氏“具有孤高的个性,绝不肯敷衍流行的意见”.上世纪40年代,无名氏先后以《北极风情画》和《塔里的女人》两部小说暴得大名.1982年底无名氏去香港探亲而后飞台北定居,自此在台湾落地生根,并于2002年辞世.无名氏在世时,港台报刊常常拿他和当时仍健在的巴金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中国新文学运动这一体系目前硕果仅存的两个名小说家.无名氏在台时有两篇文章都提到了巴金,揣摩其写作心迹,颇有意思.

第一篇是其1987年3月6日为《塔里的女人》在台湾出版而写的《跋》,文章首先提到了属于“火山崩裂的艺术风格”(类似于浪漫抒情)的文艺创作者在国外有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歌德、小仲马等,而后提到中国30年代起的文学情形:“安那其主义者巴金,借革命加爱情的小说,吸引了许多青年.他的作品特色,只是火山型抒情的投影,却非真身.但凭着这种多少等于仿冒的熔火喷溅,在一定时间程序上,他却燃烧了一些青春的心.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他沾光于上述政治主宰力量的哄抬.这一主宰的重大影响,长达十五年之久(1929—1943).那一时代,和青年人火山情性真正相呼应的作品,其实是一片空白.直到1944年,《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先后出版,这一空白才略为填补,并冲破了上述文学思潮的主宰力量,因而有政治倾向性的文人大张挞伐,谴责它们‘冲淡了争 的浪潮’.”

在无名氏看来,巴金之所以能得到青年人的喜欢,是因为沾上了30年代左翼政治力量的光.何以其影响自1929年开始,那是因为巴金在这一年发表了成名作《灭亡》;又何以其影响至1943年结束,那是因为1944年无名氏先后出版了《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两部小说从而终结了巴金时代.换言之,无名氏的小说空前,是中国现代小说中“火山崩裂的艺术风格”的开创者,而巴金的作品只是“仿冒”.无名氏还提到了自己这两本小说在当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那就是冲破了左翼文学思潮的主宰力量,而且还因此招致了“有政治倾向性的文人”其实就是左翼文人对他作品的挞伐.这倒是真的,还在《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问世后不长时间,像革命文学作家何家宁(即劭子南)就著有《略评无名氏的小说》一文批评这两本小说为“有害的 小说”.无名氏提到自己作品对左翼文学思潮主宰力量的冲破以及左翼文人对他作品的挞伐可谓别有用心.1983年他抵台时是以“反共作家”的身份在当地受到英雄式的欢迎的,成为当年救国团系统邀请在全岛演讲的明星.无名氏旧话重提是要让自己“反共作家”的身份落到实处.不过,无名氏没有提另一桩事实,那就是其这两本小说在当时也同样受到了国民党阵营文人的批评,像无名氏兄长卜少夫当年的一个在国民党 党部宣传部文艺科当小干事的朋友就曾回忆说《塔里的女人》“内容是写性格阴暗的女人的恋爱悲剧,近于颓废,当时受到舆论的批判”,台湾学者周锦在其1977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中也称这两本小说是“抗战期间最恶劣的小说”.无名氏有意遮蔽了一部分事实真相,是不是挺有意思?在这篇文章中,无名氏为自己的作品能得到海内外读者的欣赏而感到欣慰,还对巴金作品受“冷遇”而有幸灾乐祸的意思:“经过漫长的三十六年后,不少当年的红作家——如巴金等人,作品已尝‘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滋味,不只在海外尝,也在大陆尝.”很显然,无名氏对巴金的评说还有些闪烁其词皮里阳秋,挺内敛的,无名氏是把巴金看成自己的一个可以超越的对手的.

无名氏另一篇写到巴金的文章《邀请死人访台笑死人》就不那么客气了.此文发表于1988年底卜少夫主编的《新闻天地》杂志上,是有感于当时台湾当局拟邀请张恨水(其实已故)、巴金等对中华文化有特殊重要贡献的大陆文化人访台而写的.内中提到了“现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巴金,说“巴金如何当得起崇高二字”,“识者早有共识,巴金若是得该奖,是靠其黄脸皮,是瑞典政府买 的怕,并非其作品真达高水平”,“巴金原为安那其,坚信无政府主义”,“但卅年代以后,经 一再拉拢,竟投入安那其极其敌视的 怀抱,多年为其鸣锣喝道.大陆易帜,他更为 抬轿近二十年”,“他先宣传无政府主义,后信共产主义,能算对中华文化‘有特殊重要贡献’?”如果说前一篇文章还比较温和的话,那么这篇文章就很不客气了,属于色厉内荏磨刀霍霍了.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两岸关系开始缓和,以“反共作家”自居的无名氏很为有着 背景的巴金有可能受到台湾方面的礼遇而不满.时代在改变,风水轮流转,无名氏此时也会尝到点“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滋味吧?

无名氏何以如此对巴金?用“文人相轻”来解释未为不可,但更可能是因为无名氏心中的一个“结”,即诺贝尔文学奖情结.无名氏在早年自传体小说《绿色的回声》中就流露过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渴慕之情.这个“结”在无名氏心中一直都存在着.他历时15年于1960年完成的260万言野心之作《无名书》是要“探讨未来人类的信仰和理想”,而且自信“无论在艺术上、思想上,对中国和世界总有涓滴之献”.当70年代后期,卜少夫编辑出版《无名氏生死下落》一书,其中多篇评论都对《无名书》有赞许之语,还有一位评论者误以为《无名书》未能完成全部六卷,遂感慨这“使中国失去了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的纪录”.无名氏1981年才从朋友处获得此书,阅后感动不已.1993年,无名氏的一个长篇小说英文译本在美国出版,卜少夫其时去探望无名氏,发现“他最近半月违和,去看他时,僵卧在床,卧室满地书和报纸,凌乱不堪.他颇亢奋,他的小说《红鲨》译成英文本已出版,他有心夺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我劝他多休息,保重身体,不必紧张兴奋,凡事从容.的确他花费心血,下了苦功,他说在等待收获了.”无名氏一直苦心孤诣搞“大书”创作,渴望得到最高文学奖的垂青.所以,当自己的对手巴金有可能先于自己问鼎诺贝尔文学奖时,本来就孤高自傲的无名氏不免不服气,终于变得不矜持了.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无名氏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无名氏写巴金两篇文章为关于无名氏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无名氏评价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