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族文学论文范文资料 与当代民族文学理论新成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族文学范文 科目:发表论文 2024-02-20

《当代民族文学理论新成果》:此文是一篇民族文学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006年青海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上,李晓峰在题为《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言中提出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命题,引起了我及和会学者的兴趣.时隔不久,关纪新发表了《应该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一文,对为什么要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如何确立多民族文学史观进行了阐述.此后,在《民族文学研究》的倡导下,《民族文学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开辟专栏,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探讨,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在民族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研究领域都产生了强烈反响.客观地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讨论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不仅对民族文学研究,而且对重新认识各民族文学的历史贡献和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特征,都有着实质性的推动和影响.正因如此,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李冰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报告》中,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究成果,看成是近年来民族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要成果”.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结项课题,由李晓峰、刘大先所著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以下简称《多民族文学史观》),则是这些成果中最为系统、深入、全面的带有阶段总结性的首部专著,它展示了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最新成就.

首先,《多民族文学史观》站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高度,立足于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悠久历史,从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思想基点,提出和论述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基本内涵.

作者指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是基于中国多民族的发展历史和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属性,认识中国文学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性质,以及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基本原则和观点.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逻辑起点.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下的中国文学史研究范畴,包含中国古今各个民族创造的全部文学成果.”在此基础上,《多民族文学史观》进一步指出:中华多民族史观是一个以多民族文学观为轴心的,包含多民族历史观、多民族国家观、多民族民族观、多民族哲学观等要素的整体结构,其中任何一种要素都有可能影响人们对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认识和评价.由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核心是“多民族共同创造”,而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客观评价各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进而探索中国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历史足迹.因此,作者认为,中国文学是为各民族文学组成的有机整体,中国文学史是一部多民族文学共同发展的历史.其中,历史悠久的汉族文学处于核心地位,引领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同时,各民族也以自己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和成果,充实和丰富了中国文学,形成了中国文学多风格、多特质、多内涵的特质.在统一而多元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中,各民族文学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达在汉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双向互动上,也表现在各少数民族文学相互间的对话、融通.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学关系,是中国文学发展的独特景观,是中国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文学的“中华气派”.由于《多民族文学史观》所倡导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具有全国各民族高度认同的“多元一体”之“中华民族”的“民族”内涵,又具有“多民族国家”之“中国”的国家内涵.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将中国文学史既看成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学史,又看成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学史,是民族(中华民族)文学史和国家(中国)文学史的有机整体.因此,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为科学、客观、历史地认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其次,《多民族文学史观》将文学史提升到国家知识的层次,开拓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回答了为什么文学史教育会进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的原则问题,指出文学史在培养公民国家认同、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凸显了文学史本质功能.

作者指出:应该加强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历史的研究,应该编写体现各民族文学共同发展、共同创造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中华)多民族文学史,并通过多民族文学史教育,在增强各民族间的文化、文学交流的基础上,加深各民族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这一点,在以往做得很不够.从这一意义上说,各少数民族文学只有以中国文学的知识类型进入文学史知识谱系,才能转化为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合法性知识元素.少数民族文学长期以来难以作为一种文学知识进人中国文学史,涉及到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国家史传统知识观念的缺失,也牵涉到主流文学和大众文学、中原文学和边地文学二元对立等诸多原因.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史书写中,文学史观可以是多维的,文学史的写作可以是多元的,但作为具有国家知识属性的教材类文学史,尤其要具有中华多民族文学的史观意识.从多民族文学史观出发,作者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将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的“历时”线性时间结构和中国多民族文化和文学“共时”的动态空间相结合,开拓了观察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新的时间和空间视角.作者指出,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不是“一元派生”的历时推进和中心向外的共时辐射.各民族文化和文学间从未间断过的多元互补、多向互动、分进整合,是中国文学史的深层文化结构,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性特征.从时间的角度,中国的“多民族”意味着各民族的历史起点的“多时间”,这种“多时间”既是对显在的线性历史时间裂缝的弥合,也是中国文化生生不息、创新发展的历史样貌的具体体现.“多时间”和“多历史”密切相关,中国多民族文学发展史是由具有不同时间起点的各民族文学历史构成的.地理空间的广阔性、民族空间的多样性、文化空间的差异性是中国多民族文学的空间特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学风格存在差异,同一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学风格也存在差异.此外,中华古今各民族文学还具有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的复杂性.不同民族文学、不同地域文学、跨民族文学、跨地域文学,构成了中华多民族文学的整体空间特性,这是中国文学史研究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复次,由于《多民族文学史观》站在中国文学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发展的高度,将包括汉族文学在内的各民族文学全部纳入到“多民族文学”的整体结构和框架之中,从而打破了中国文学学科内部少数民族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学科壁垒,也拆除了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内部诸如不同族别文学研究、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研究之间的藩篱,对认识各少数民族文学的历史贡献,重新评估中国文学的整体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文学论文参考资料:

民族文学杂志社

民族文学杂志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文学刊物投稿

关于文学的论文

结论:当代民族文学理论新成果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民族文学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学刊物投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和你相关的